感谢 #1dc5t90M (DSLR)整理了长镜头的资讯
个人同意未来专业相机的出路势必只能往中长焦发展,但我会从生态摄影的观点切入
先上人权:
- 2002开始用Nikon D100和Pentax底片机拍照,也差不多时间开始赏鸟
- 2005存钱买了AFS 300mm/f4,底片机大概用到2007-08年慢慢放弃底片
- 之后陆续用了D200 D300 D600 D810 D850,前两年Z9没货还涨价所以跳M43
- 因为有在看各种动植物,所以60/90/105微距镜头也是一直有在用
先讲结论:
- 智慧型手机消灭了相机(不分DC/DSLR)广角(24-35mm)到标准镜头(35-70mm)的需求
- 高阶智慧型手机也消灭了超广角(16-18mm)以及小望远(90-100mm)的需求
- 无反相机突破传统F8才能对焦的限制,让小光圈望远镜头进到市场
- 智慧型手机培养的新摄影用户,相较传统摄影师更能接受小光圈与大景深的画面
- 当代专业相机的未来发展方向,只能往智慧型手机无法取代的领域发展:微距与长焦
这边先谈相机,再谈镜头,分两篇好了
**DSLR 时代(2002-2015年)——数位单眼的黄金年代**
Canon 300D (2003)和Nikon D70(2004)的推出,虽然不是所谓的全片幅
由于其相对便宜的售价(1000美金),终于让数位相机DSLR终于进到一般消费市场
数位单眼相机除了感光元件改数位外,其他都与传统单眼相机相同,都利用OVF对焦
2003年Canon EOS 300D 和2004年Nikon D70 的推出,虽然都不是全片幅,
但凭借其相对便宜的售价(约1000美元),终于让数位单眼相机(DSLR)进入一般消费市场
**DSLR的对焦运作方式**
1. 取景与对焦过程
- 透过五棱镜与反光镜,使用者可以从光学观景窗(OVF)看到画面。
- 同时,一部分光线被分光给相位对焦模组(PDAF),进行自动对焦。
- 对焦完成后,按下快门时反光镜升起,此时光线才完全进入感光元件,完成曝光。
2. 对焦系统的光圈限制
- 大多数 DSLR 的自动对焦系统只能在最大光圈F8以上正常运作
- 光圈更小时,对焦能力大幅下降甚至无法对焦
- 仅顶级相机(Canon 1D Nikon D5)能完整支援F8以上自动对焦
- 但一般机型通常仅支援F5.6或F6.3
- 如果使用 F8 或更小光圈的镜头观看和对焦都成问题
**DSLR的对焦精度问题**
1. 对焦点准确度不佳
- 由于对焦模组与感光模组是分开的,在高画素时代DSLR 容易出现对焦误差(走焦)
- 高画素机身(如C 5DII N D800)刚发行时有中央对焦点准确,但周围对焦点不准的问题
- 传统135底片时代画素等效数位最多约20MP,而现今相机动辄 40MP+
- 使用者更容易在 1:1 放大检视时发现对焦误差
2. 机身和镜头长期使用后的机械磨损
- 由于DSLR 依赖机械反光镜与对焦模组,使用时间长在机身和镜头都会产生机械磨损
- 承上,机身和镜头在长焦镜头和高画素机身的配合下,使用者会更容易察觉对焦偏差
- Nikon直到D500/D850之后,才正式提供使用者自行微调对焦的功能
**你终究是要换无反相机的**
无反光镜相机(Mirrorless)的关键优势在于感光元件与对焦系统合而为一,就和手机一样
手机的相机有对到焦就是有对到,不会有走焦/假合焦的问题
- 无反感光元件与 PDAF 整合对焦更准确,不再依赖额外的对焦模组,没有走焦问题
- 无反机身对最小光圈相对不敏感。透过高ISO和软件计算,在F11甚至以上对焦成为可能
**DSLR 技术巅峰**
2007年Canon 7D & Nikon D300问世。画素达10-12MP连拍可达 6-8fps,
画素相对300D 70D倍增,连拍速度比肩当时最强底片单眼Canon 1Vhs Nikon F5
Canon 7DII(2014)和Nikon D500(2016)让DSLR 迈向巅峰。
这两台画素从 10-12MP 提升至 20-24MP,具备8-10fps连拍等更强的对焦系统。
我还有一些朋友还坚持使用这两台传奇机身至今,要等无反界的7DII D500出现
**无反相机的崛起(2012-2017年后)**
无反相机虽然早已存在,但早期因没有PDAF导致对焦速度与准确度无法与 DSLR相比。
Sony NEX-5R(2012)和Olympus OM-D E-M1(2013)开始在感光元件上加入PDAF 技术
但对焦速度仍然无法与当代DSLR 匹敌
可以比肩DSLR的PDAF无反相机要等到2013-2016年开始才出现如下
A6000(2014) A7RII(2015) EM-1ii(2016)
**2017年Sony 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