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图这件事,过去摄影的历史源流演变里,一直都存在着这个过程。
特别是你提到的风景摄影。
到了现代,许多没历经过“再拍一次照”这件事的人们,
总是觉得“相机在场,一次拍完”才叫做真功夫。
我对上一句话并不排斥,因为能够现场将所有光线条件完全掌握,
并同时将自己想要的色泽与表现,在数位机身上表现出来的人。
真的非常地强大,除了现场光线的运用之外,还要了解数位机身本身的极限。
以上,我在这里不深入讨论。
而是回到最原始的初衷,去看看修图这件事,
而且先撇开“合成”与“绘画”这两件事。
“修图,目的是什么?”
当我们的目的不同时,不会有相同答案的。
有些人喜欢直出在萤幕上看;
有些人会把整体摄影流程思考进来,甚至冲洗或印刷出来;
更有些人喜欢浓烈的色彩、或相反只喜欢黑白....
个人的喜好,决定了“修图”这件事情的样貌。
以我个人来说,修图就有几个方向。
在这里先放大绝,我在各种摄影分享场合里,时常如此说道:
“摄影没有对错”
“作品没有对错,只有作者自己想要什么,而同时能表达给他人知晓。”
从先前提到的目的做为终点来看,以下分享我数年来常用的几种思维,
也做一点简单的说明,不然文章真的会太长,应该会换来太多的 [End] 键.....
1.自己认为的“还原原貌”,从色彩到阶调,让整张看起来非常自然。
这里我得强调是我自己认为这个概念,因为同一个场景在不同人的脑中,
留下的印象完全不同,加上每个人对色彩演译能力的不同,
“自然”反而是特别主观的一件事,为了修整照片能够自然又同时有张力,
在现场时的工作就会花去很大精力,特别是为了大景而去等待时。
要环原原貌?那还是自以为的原貌罢了。
2.想要“加强影像中的重点”,这里泛指各种参数与可控与不可控内容,
这时,在拍摄时为了能够达到调整最方便的状态,曝光一定要和自己未来后制作时
的猜想接近,甚至带回RAW档再来修整。整体看是要加强的是对比、色泽或是其他...
除了特别的主题外,生活中的随拍也常常使用这样的想法去操作。
3.“尝试不同的风貌”,拍摄时只是被眼前的事物吸引,留下影像。回头看这些
照片的当下,又有不同的感觉与想法,于是就大刀阔斧地凿刻下去,让影像超脱
“像现场的照片”,例如:火烧云能够真正看起来在烧,但又不错过任何细节...
这例子可是需要硬底子的“前制到后制”全方位知识才有可能达成。
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目的,像是不同的商品、人像...等等主题的照片,还有我是
安排照片在网络上被看?要印成书籍?输出明信片?还是在户外大图做广告?.....
都会影响到我修图的想法和手法。对我来说,没有绝对的答案。
回归到最初按下快门当下的心情,修图可以用来加分,也可以用来炫技,更可以
化腐朽为神奇,同时也可以完全不去管它,连修都不修。就看我们摆的重点是在哪里?
对于新手来说,是我在带的话,我会先要求拍照当下就能够做好许多的准备,
先熟悉几次整理的影像制作流程,把曝光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之后初阶的修整目的就是回到“修真如真”,也就是还原现场,
要知道,我们以为的蓝都比眼睛看到的还要蓝,以为的黄也比自己认为的还要黄,
这是人脑与照片不同的地方,当我们想要分享“当初现场的感动”时,
同时就得回到当时的印象里。这时候真的“修真如真”?问问大脑吧~
在之后的各种修图能力,当然是为了帮助我们取得“自己想要的影像”,
当自己还嫩、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参考别人的修整过程与结果,
又何尝不是很棒的一些练习与经验累积呢?
修图不是原罪,从底片时代自己冲片、晒相...,那“暗房”就已经许多的修整技术
与内容,只是在现代数位化盛行的时代里,有太多的.......认为,那些,就不在这次
我想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对我来说,裁裁切、加减色、改对比...这些,就已经是后制修图的范围了,
因为它们不就是影像取得后的“后期制作”、简称“后制”吗?
与其被这“修图”、“后制”两字锁死,还不如回头想想自己想要的影像,
在制作出来后,别人从中能看出多少我们的想法与表达,
这才是该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吧?
※ 引述《SenouNatsuru (名津流)》之铭言:
: 我是今年年中刚入坑的新手,对于风景摄影这方面比较有兴趣。
: 一开始不知道要去哪里拍,所以就是去找芭乐点来练习。
最后分享一下自己的 IG
里面一半有后制,一半没后制,看看各位的眼睛看得出来哪些是后制的吗?
https://www.instagram.com/iam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