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LOG与RAW的关系,就必须先解释LOG到底是什么
LOG是相对于线性gamma的存在,比方说rec.709或是rec.1886
传统709在描述亮度时,会完整1:1的方式去呈现
最暗为0,最亮为100
假使有一张白纸为18%反射率
那么他最后在萤幕(先不考虑校色以及gamma问题)上呈现的IRE应该为18
所以如果有一个物体亮度超过了100
那么在萤幕上呈现的就是亮度溢出,也就是完全死白
而LOG的作法则与传统线性gamma不同
在读取到RAW讯号的时候加入一个LOG曲线
将超过亮度100的资讯借由曲线映射到rec.709上面
比方说亮度1024的资讯最后被映射为IRE90
而刚刚18%灰的白纸则映射为IRE32
进而达到更大动态范围的效果
这会让结果更接近RAW所能记录的动态范围
但是为什么又要做这个LOG呢?
是因为大部分我们使用的显示设备使用的gamma几乎都是类似于rec.709的
因此才需要LOG曲线的存在
所以近年来一直在倡导的HDR显示就是在说明这件事
希望仅使用1:1映射就能涵盖更宽广的动态范围
这样子能够获得更多的亮度与色彩资讯以及更大的对比
原因是我们常用的8bit的档案仅能呈现256阶的亮度
但是却要呈现0-4096的亮度资讯
这中间的损失带来的失真很可观
这也是LOG对于目前终端显示的权宜之计
至于方便调色的说法,原因是我们常使用的格式都是仅能支援低动态范围的gamma
所以必须利用log将更多的资讯压缩,以达到低动态范围的显示设备上显示更多的资讯
而在709的萤幕上调RAW也能获得类似的效果
但如果我们使用HDR格式以及HDR显示就是走另一套流程了
至于RAW与LOG的差异,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RAW是未压缩的档案,而LOG是压缩过的档案
只是在显示的过程中看起来很像而已,本质上仍是两个不同的格式
以上,单位仅只是方便说明
网络上有更严谨的论文
详细可以参考sony s-log与s-gamut的说明论文
※ 引述《siaomu (变种羊)》之铭言:
: 之前有发过一次解释RAW跟LOG的文了
: 不过在这篇推文上似乎还是有些疑惑之处
: 会拍LOG跟RAW档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 主要是因为感光元件根据大小在档次上有其限制
: 主要是因为感光元件根据大小在档次上有其限制
: 如APSC的档次基本上是比不上全幅机的档次
: 当亮暗部的资讯量已经超过感光元件能够纪录的时候会被直接舍弃
: 为了保留最大的资讯量,以及因为人眼的非线性感知(这部分先省略)
: LOG为此而生
: 而为何经常会跟RAW挂勾
: 则是因为RAW只是记录灰阶资讯
: 而LOG充其量可以说是一种重新定义Black point、White point的风格档
: 所有的颜色都是依据各家的设定还原,或是由使用者自行定义
: 属于附加的资讯,并不影响影像本身
: 因此通常推荐是以RAW,或是像Prores、DNxHD这种可编辑性格式来搭配LOG才能发挥后制的最大空间
: 补上示意图
: https://imgur.com/a/30UB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