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用录影功能选相机

楼主: retx (XDDDD)   2016-11-03 21:31:39
欢迎来DEBUG,查了很多资讯,也不能保证下面完全是对的,平常是用Sony A6300
录影,介绍其他家的可能会有一些疏漏,请手下留情,取之于DSLR板,回馈在DSLR板,
希望大家会喜欢。
本文适合想了解”相机录影”以及有基础拍照观念的读者,在不同的拍摄情境下
,挑选适合自己的相机,只介绍录影功能,如果要拍照,请一同纳入考量。以可换镜头的
入门、中阶单眼或无反相机作举例。希望能让读者在挑选相机时,可以注意每个面向,依
下面功能来检视是否有符合需求,文末付上简单的表格参考。
一.画质(CMOS、分辨率、ISO、动态范围、Log、色度抽样、动态范围、色深、色度抽样)
二.画质设定(白平衡、流量、每秒格数、编码效率)
三.自动对焦(自动对焦vs手动对焦)
四.录影稳定性(过热、录影的时间)
五.防手震(镜头防手震vs机身防手震)
六.果冻效应(ROLLING SHUTTER)
七.收音(内接收音、外接收音、监听孔)
八.操作性(是否可触控、操作友善度)
九.录影辅助(锋值对焦、框线、直方图、班马纹、对焦放大)
十.周边支援性(记忆卡、hdmi外接支援、机身大小、减焦镜)
十一.怎么选(综合比较表格)
一.画质
  部分新手机可以录4K,拍照高达两千万画素,买相机干嘛?录影画质比较相对于拍
照更为复杂,十万可以买中高阶全幅Kit,那为了录影要买什么?影响录影画质有CMOS(
感光元件)的新旧、大小、制程、分辨率,芯片处理、动态范围、镜头分辨率,编码效率
与流量等。
1-1-1.CMOS感光元件
CMOS的大小会影响景深,但是否跟拍照一样是大CMOS必胜小CMOS,拥有更好的锐
力度、可用ISO、颜色呢?经过软硬件处理、搭配镜头、比较条件不同时,各有输赢,低
ISO画质跟高ISO画质的排名就一定不同,Sony A7S II就以高ISO可用闻名。
影片范例:
IV vs A6300 vs X-T2 vs GX85 (GH4) 4K Detail & Lowlight Compari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n7Qvu1KMt8&list=PLGp6gWepshWqhPL0Wl6rGp4CQ1rX
1-1-2.动态范围
拍照可以选择拍RAW档,后制范围很广,但大部分的相机录影时,不能拍RAW,影
片都经过压缩,想像是后制JPEG的照片,可调空间受限,而Canon部分机种可以装Magic
lantern开外挂,拍1080P Raw档。
使用中性调控档,或使用Log曲线设定档,让动态范围达到机身的极限,可以把
亮处拉暗,暗部拉亮,方便后制调光。使用Log时,各厂ISO通常是800起跳,要注意不要
曝光过度,当影片曝光不正确时,或调整过多,颜色还是会有断层。
以Sony Slog3作举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uwPOk2gIU
1-1-3.机身-色深、色度抽样
JPEG照片,最高只支援纪录到 8bit/每色(R、G、B) 意思是R、G、B都只能有
256种变化,相乘起来约莫1.6千万种色彩。 RAW则不同,理论上能存起来 RAW档,基本上
至少12bit,能记录R、G、B各4096种变化,相乘起来....自己算吧。回到影片,主流相机
拍摄影片,都是用H.264储存, 格式设定Profiles通常只是Main或High,代表只能存8bit
的色深资料,同JPG, 这基本上就大大限制了一般摄影机后制的空间, 如同静态照片,
JPG处理总是不如RAW来的强悍。
影片通常会经过 "色彩抽样处理" 用来降低流量,影片常用的储存色彩空间是使
用Y'CbCr (亮度、红色色度、蓝色色度) 因为人类对明暗变化敏感度远大于颜色敏感度,
所以影片编码就动手脚把Cb Cr两个分量做删减 ,同样拍八百万画素的照片跟影片,影片
静止截图就是会惨败,没有细节! 原因就是经过上面种种降低流量以及档案大小的过程。
段落改写自PTT DSLR版的ad47网友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DSLR/M.1473754735.A.B75.html
1-2.镜头
原厂镜头对焦能力会最好,但为了更好的画质或是更多的进光量,会转接镜头或
是使用减焦聚光镜,此时自动对焦就不堪用,或无法自动对焦。常见测镜头网站可以参考
DXO跟PHOTOZONE,提供锐利度、暗角、变型、CA、进光量等测试。满足4K画质要800万
画素的锐利度,绝大多数的镜头都可以达到,可以关注其他难以修正的项目。拍照可
以透过机身或软件修正镜头的缺陷,但在录影时只有Sony无反机身支持原厂镜头修正,部
分原因是有些镜头不修正的话,根本就无法使用。
1-2-1.镜头发色
镜头发色算比较主观的测试,无法做到大规模的统一比较,可以个别交叉比对
,如果转接老镜,发色就会迥异于新镜头。
1-2-2. 减焦聚光镜
Metabones最出名,尔后有其他厂商出,APSC或M43机身加上减焦聚光镜接上全幅
镜或APSC镜后,可以还原接近原本镜头的视角,让光圈增大,举例来说 Canon 24~105mm
F4转接到Panasonic GH4时,用正常的转接环会变成48~210的焦段,光圈依旧是F4而使用
0.71x跟0.64x的减光镜时会变成34~149mm跟30~134mm,光圈分别是2.8跟2.6,要注意的是
相机录影的焦段可能随选择格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倍率,不是每个机身跟镜头都可以接上
减焦聚光镜,以及接上减焦聚光镜后是无法有效自动对焦。
1-2-3.电影镜头
电影镜头通常会强调多叶片的圆形光圈叶片,在缩光圈时,依旧维持圆形,没有呼吸
效应,暗角轻微,对焦行程长以及同一系列会有统一的发色、前组镜片直径及齿轮位置是
一样的尺寸,让换镜时不用重新调整,变焦电影镜头会强调在变焦时,对焦距离不变的
Parfocal。
1-3.4K
4K是发展的趋势,尺寸有3840X2160或是4096X2160,照片常常会1:1放大,4K影片
1:1放大看的还是少数,主流显示器大都停留在1080P的分辨率,新买或进阶的,有可
能是2K或4K萤幕,当学校作业或微电影比赛都只需要1080P画质时,4K不算是很迫切
的选择,要像现在1080P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4K画质好外,当影片需要后制或裁切时
,可调整空间比较多,或是将影片降转成2K或1080P的影片。热门4K相机有Pansasonic
GH4、G7、Sony A6300、A7S II、A7R II、Canon 5D IV 等都是可以录4K影片,Canon
APSC的机种都还是1080P。
1-3-1 关于相机录4K的范围
全幅机录4K时,不一定是使用全幅的范围,Canon 1D II、Nikon D5都是使用接近
APSC中间的范围,是为了让CMOS不要经过Pixel binning,A7S II、A7R II可以用全幅范
围录4K,前者使用全幅范围作全像素读取,后者用全幅范围录的时,会比经过Pixel binn
ing,比用全象素读取Super 35的画质还差,Pansasonic体系录4K时也是会裁切,也是为
了不经过Pixel binning,而这种情况对拍广角镜时,影响较大。
http://cdn01.dcfever.com/articles/news/2016/01/160112_nikon_07.jpg
二.画质设定
机身可以设定的选项,如影像格式、风格档以及流量等,要录4K还是录1080P画质。
2-1.白平衡
能自订K值的会比较方便,通常会固定白平衡,避免录影时改变色温,以前旧的机身
如Canon 700D就无法设定K值,但可以用白平衡偏移。
2-2.风格档设定
以是否要后制作选择,需要后制时,选择风格清淡的风格档或是使用Log,如果不
用后制,直出就像拍JPEG照片一样。
2-3.画面更新率(影格率)
大都有24/25/30格,新的机器大部分有60格,但超过60格以上就要考虑iPhone(划掉)
Sony A6300 可以录120格,Panasonic GH4可以录96格,也要考虑到高速录影的画质是否会
下降,如果需要更高的格数,可以考虑Sony RX100 IV、Sony RX10 II 等类单眼或更专业
的录影机。
2-4.交错扫瞄与循序扫瞄(P跟I的差别)
I是只Interlace,P是只Progressive,想了解更深,可以去看延伸阅读。
2-5.机身-编码效率与流量
Sony A7 SII或Panasonic GH4录4K 30P,每秒的流量约100 Mbps(12 Mb),
Canon 1DX II用JPEG MOTION 编码录4K 60P,每秒流量是800 Mbps(100 Mb)。而2014年出
的Samsung NX1拥有逆天的h.265的编码,至今尚未有其他相机有h.265的编码,某些专业
的录影机除了有RAW档外,还会有ProRe或DNxHD等编码,另外有些厂商会标住使用IPB或是
ALL-I编码,也是可以研究。
三.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是相机最大的差别之一,拍影片以自动对焦、连续追焦为主还是手动对焦
。部分相机的自动追焦在可预测的情境下,有机会达到需求。镜头也同时会影响对焦速度
,对焦的种类主要分相位对焦跟对比对焦或两者混用,有兴趣再作搜寻。
对焦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对焦速度的快慢、准确度、灵敏度、追焦速度、追焦
流畅性、暗部对焦、是否可以调整对焦速度的快慢等,都是可以考虑的范围。
3-1-1.单次对焦
近期单眼、微单在亮度充足、目标明显,接原生镜头的情况下,单次对焦通常没
问题。
3-1-2.连续追焦
连续对焦快的中阶相机有Sony A6300、Canon 80D、Panasonic GH4/G7/G8、
Samsung NX1等,而这些相机追焦的速度也是有差异的,Sony A6300跟Canon 80D就会比
Panasonic GH4快,截止至Nikon D500推出,Nikon单眼的影片自动追焦还是不实用,对到
焦之前会来回对焦,连续追焦强的相机适合拍小朋友或是拍摄可预测的运动场合,Sony
A6300的广告是去追焦拉力赛赛车,另外Panasonic GH4画质设定在4K时,追焦能力会比设
定在1080P弱,但后续机种应该有改善著个问题。
影片范例
1.GX80 VS A6300 连续追焦速度
https://youtu.be/BmNk_aon7k4?t=1m40s
2.A6300拉力赛广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v9a1g5iu8
3-1-3自订义的对焦速度
Sony A6300对焦很快但无法细微的调整对焦速度的快慢,而Canon 7D II、Canon 80D 用
户使用STM马达镜头可以调整,可以参考此篇版友分享
Re: [问题] 影片对焦速度
https://www.ptt.cc/bbs/DSLR/M.1475382616.A.A54.html
3-2.手动对焦
为了更精准的对焦、在复杂的场合下,或是机身、镜头后无法自动对焦,对
焦速度不快,没办法达预想的需求,还是会选手动对焦。
四.稳定性
录影时,不到30分钟相机过热罢工,就不适合当做录影的主力机或长时间录影,
以下是常见稳定性问题。
4-1.过热
旧的机器、录4K的都容易过热,Sony A6300就是最新的录4K过热常客,Sony A7R II在没更新韧体前也容易过热,同样条件下Panansonic GH系列
鲜少有过热案例,但在大太阳下,没有几台撑的下去,如果Sony A6300能解决过热的问题
,会是个CP值很高的选择,而Sony推出了A6500,目前影片评测看似有修正过热的问题。
4-2.连续录30分或是更短的时间
30 分钟是受限欧盟法规,或是单档不能超过4 GB,而现在新的相机很少会碰到单
档4 GB就停止录影的限制,通常会利用剪接避开录超过30分钟,如果需要连续录超过30分
钟时,可以选择Panasonic的系统,或是用有些相机可以用外挂破解。
五.防手震
有一个朋友同时买Panasonic GX8跟Olympus EM5 II两台作比较,到底要晃晃的4K
还是要稳定的1080P呢?最后他留下Olympus EM5 II,录影是连续动态画面,除了特殊表现
手法外,大都要稳定的画面,相机或镜头有防手震还是方便,可以让晃动画面减弱,而经
过后制后就可以有更稳定的画面。如果都用脚架录或是有经验的使用手持稳定器,有没有
防守震就不是挑选的重点。
5-1.防手震分类
主要分镜头防手震跟机身防手震,也有同时运作的混和防手振,还有一种是机身
电子防手振。机身防手震的好处是每个镜头接上去都有效,镜头防手震的好处是通常会比
机身防手震修正的好,尤其是越长的焦段会越明显,混和防手震,理论上效果会更好,笔
者感觉把Sony OSS镜头接上Sony A6500在录影时有比较稳一些,有机身电子防手震的像
Panasonic G80/G85。
5-2-1.Panasonic 防手震
Panasonic,一开始是镜头防手震,而后部分机身开始有防手震如GX7但录影还不
能应用,到最新的GX85录影也可以启动机身防手震,还可以再加入电子防手震,而中间的
GX8要接上有防手震的镜头才能启动数位防手震。
DPREVIEW Panasonic GX80 防手震测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WUBSNP3qI
Panasonic 官方 GX80 防手震介绍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nYmPcUXREI
5-2-3.Sony 防手震
Sony单眼当初是机身防手震,镜头没有防手震,Sony微单一开始没有机身防手震
,只有镜头防手震,到A7 II系列才有机身防手震,接上原厂防手震镜头,防手震效果会
更好。
Sony官方防手震介绍
https://www.youtube.com/embed/svbUXedWsbA
6.果冻效应(Rolling shutter effect
在搭火车时往窗外看,拿出手机录影,会发现影中原本笔直的建筑物变得歪斜,这就
是果冻效应现象,因为主流相机是使用Rolling shutter,当快门拍下的瞬间,CMOS曝光
时间是从上到下,导致曝光时间不一样,物体出现如果冻般摇晃的现象,同一台相机画质
流量设定不同,摇镜(Pan)的快慢,都会影响,长焦段会比广角更明显,通常录4K会比
1080P严重,专业录影机或是采用全域快门的录影机就不会那么明显,后制时也可以修
正减缓,此篇提及的相机都是使用Rolling shutter。
7.内建或外接收音效果
收音可以选择1.机身收音2.机身外接收音3.机外收音,机身如果有监听孔,可以
确认收音,在自动对焦的情况下,可能会收到镜头对焦的声音。
内建收音的音质好坏,会因机身芯片等级不同会而有差异,像GH4比一般机身的
收音效果好。
8.操作性(触控、翻转萤萤幕、操作友善度)
8-1.触控
  触控自动对焦真是不错体验,可以快速选择要对焦的东西,大致上Panasonic跟Canon
的触控对焦比较好,Sony A6300没有触控但新出的Sony A6500有触控。
8-2.翻转萤幕
能翻转的萤幕也有分不同的翻法,上下垂直分翻Sony A5100、上下左右翻如
Panasonic GH4等等
8-3.操作友善度
操作上可以调的功能,自订义纽的多寡,以前nikon入门单眼就阉割不少功能。
9.录影辅助(锋值对焦、框线、班马纹、时间码)
锋值对焦:对到焦地方呈现锋值
标志设定:可以标住不同比例的框线,如2.35:1的框线
班马纹:在高光处标住班马纹,避免曝光过度
10.周边支援性(体积、记忆卡、HDMI外接支援)
10-1.体积
体积除了会影响手感外,如果要上手持稳定器或空拍机的话,小台会比较适合,
成本也会比较低。
10-2.记忆卡
有些机身会要求某种等级或容量以上的卡,才能录影,Sony A6300录4K时,强制
要64 GB UHS-I U3以上的记忆卡,Canon 1DX II机身录4K,需要用昂贵的Cfast 2.0卡。
10-3-1.HDMI撷取器
受限机身录影,需要得到更好的画质,会用到类似ATOMOS HDMI记录器,Sony
A7S就是必须透过外接记录器,才能得到4K,但像Canon 1DX II接记录器只能输出1080P,
Nikon的D5跟D500可以外接HDMI记录器得到4K画质。
举例来说Sony A7S II 机身录是使用4:2:0,使用HDMI 外接结取器就会得到
4:2:2 ,细节会比机身录得更好。
10-3-2.HDMI监控萤幕
买的时候要注意萤幕有没有支援。
11.到底怎么选
简单列出几个组合,可作搜寻,偏重拍照还是录影,录影为主的话,笔者认为中
阶APSC机身或M43机身,加上10倍以内的旅游镜,镜头或机身有防手震功能,是不错的选
择。笔者就选择Sony A6300+18-105,最大的问题就是会过热,各厂搭配旅游镜的价钱差
异蛮大,举例来说Canon 80D单机身水货大约27900,搭配18-135mm后是36900对照Sony
A6300公司货单机身是31300搭配18-105后是48800,两者价差快一万元,如果不需要4K跟
电动变焦,选Canon 80D也是不错的选择,后面有列表单可以参考。
1.Canon
80D or 70D采用DUAL PIXEL对焦快、有触控对焦,旅游镜比Sony跟Panasonic便宜,但只
能录1080P,760D采用混合对焦,录影会比70D慢,18-135mm nano usm 新版对焦会比旧版
快,而只考虑录影需求 选择Canon 5D4并不是很划算,当你要拍照兼顾录影时,习惯
Canon的话,别无选择。
2.Nkon
D7200/D500/D5500+18140、Nikon D750+Nkon 24120 Nikon D500考虑到拍照为主的组合,
录影并不适合,而Nikon D镜或手动镜是转接的好选择,有光圈环、价格不贵。
3.Olympus
EM5 II+1240f2.8 or 14-150 II 考虑强大的机身防手震,EM1 II刚出,可以确定的是不
便宜的选择。
4.Panasonic
GH4 or GX8 or GX85 or G7 or G80+1235f/2.8 o 14140II or 1260f/3.5-5.6,
Panasonic适合连续4K录影,稳定,对焦快,轻便、但连续追焦的速度大都输Sony A6300
,适合在能控光的环境下,部分机种录影时可以启动机身防手震,甚至在加上电子防手震
,像是GX85或是G80,Panasonic选择很多,可以多做比较。
5.Sony
A6300 or A7R II + Sony 18-105m、Sony A7S II + Sony 2470
Sony A6300/A6500/A7R II自动对焦快的前提是接原厂镜头,A6300只要解决录4K过热的问
题,就几乎无敌了,断断续续录,还是有可能会过热,之后出的A6500目前看似是延长过
热的警报,不确定是否有具体的改善,A7R II对焦比A6300慢,少了SLOG3,比A6300比较不容
易过热,多了机身防手震,18105的电动变焦镜头,可以比较稳定的zoom in zoom out
, A7S II的自动追焦不理想,原厂表示为了要让对焦的准度增加,除非常拍昏暗环境,
不然不太推荐。
http://i.imgur.com/JJ8M532.jpg
http://i.imgur.com/pmK2u0w.jpg
注1:过热指在无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无法连续录30分。
注2:追焦快还是可以区别哪台快
A6300与GX80影片比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Nk_aon7k4
如果有兴趣玩录影,建议考虑单兵作战时的状况,对大部分的人来说,不是天天要拍电影
,要用手动对焦,上手持稳定器、滑轨等,最后引用Dpreview介绍文总结一段 When it
comes to video, we can't emphasize this enough: it's not all about the image
quality. Understanding how you plan to use video, and which video-specific
features best support your use case, is essential.
网络上搜集的网站以及文章,有兴趣可以点进去看,注意文章发表时间,不保证所有内容
都是准确的,可以自行参考。
网站:
1.DPREVIEW
2.EOSHD
3.CINEMA5D
4.Nofilmschool
文章:
1.Cameras & Video: A Beginner's Guide 这是2013年的文章
https://www.dpreview.com/articles/3438174465/digital-cameras-video-a-begi
2.No film school网上的 The DSLR Cinematography Guide (写完后才看到,文章内容
应该只到2012,不过有完整的架构跟图片说明)
3.Sony CineAlta F/FS 系列制作流程说明 FS7, F5, F55, F65 高阶摄影机拍摄流程
http://event.sony.com.tw/2015_MySony_4KStory/resources2.pdf
4.[闲聊] 给业余者想踏入拍摄微电影的入门建议 Juhnhood (约翰虎)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DSLR/M.1433922830.A.A1A.html
5.[闲聊] 有感而发
作者: mingchaoliu (欧美系统受害者)   2016-11-03 21:56:00
要录得久还是DV比较不会热当,不然P/S出DV是出心酸的P/S家对相机的录影功能还是有些限制,不然谁要买DV?
作者: canandmap (地图上的流浪者)   2016-11-03 22:12:00
偷偷说,P可以录1小时以上
作者: 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   2016-11-03 22:58:00
大推这篇,应该收入精华区
作者: thalesf (Cantabile)   2016-11-03 23:31:00
先推再看XD
作者: nan0205 (nan0205)   2016-11-03 23:46:00
推。低预算考量,录影X70首选;拍片a7s2、5d3王道另外除非后期调光很有自信,不然其实用中规中矩的风格档怕完后只拉亮度对比也没什么不好
作者: Parodius (NLS.TW)   2016-11-04 00:08:00
整理好文推 .. 不过同音错别字有点多,建议有空修一下(?
作者: speedshuffle (咻~)   2016-11-04 01:08:00
录影真的选SONY跟P就好
作者: unojazz (Uno是一的意思)   2016-11-04 01:29:00
推推
作者: shine840513 (shinyo0513到很多人都1是)   2016-11-04 01:47:00
作者: rextem (热血熊宝贝)   2016-11-04 10:19:00
推好文.其实除非一开始买机器就是要拿来录演讲录上课之类一次录就会超过30分钟的再来考虑DV.不然目前新的单眼.不论有无反光镜.FHD画质要录超过30分钟都不难..说实话一班人录影题材很难连续超过30分钟拉..如果拿来拍片更是不用说.一个镜头5分钟就很长了.甚至是拍婚录.进场也很难走超过15分钟.所以为什么DV越来越难卖..除了相机都能录以外还有手机跟gopro夹击.DV在台湾市场好像也只剩下SONY在卖而已
作者: energyandpig (邻.间.对.的游隼)   2016-11-04 10:31:00
推推,感谢大大帮忙整理~
作者: aztec1234 (调适生活)   2016-11-04 10:32:00
其实30分钟的限制还好,只要是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是30分钟都还算好掌控。Sony的30分钟限制麻烦的点在于因为有过热问题,所以他们的30分钟是在环境条件容许下才达得到,这会让每次使用都有种在掷茭的感觉至于a6300,我认为如果解决过热,要不就是体积变大,要不就是价钱变高,要不就是Codec降级,都会让原本已完善的部分变得不完善,所以就看开点吧...
作者: rextem (热血熊宝贝)   2016-11-04 10:57:00
a6300过热应该也只有4K过热吧?如果是这样那倒是还能接受拉毕竟市面上4K机器也还不多.比较完整的只有panasonic.他的m43机器只剩最低阶GF没4k.但是中阶G7也够便宜了我觉得文章里应该标注一下a6300会过热是在拍4K的状态下.这样比较不会搞混..
楼主: retx (XDDDD)   2016-11-04 11:54:00
6300录1080p不会过热,但1080p的画质比其他家的差……之前去拍台南39,录4K,有两台a6300轮著过热……对于要密集断断续续的录有很大的风险,网络上有人分享加风扇,但收音如果只架在机上还是会收到风扇噪音……
作者: kkaakkaa2435 (安安)   2016-11-04 13:05:00
靠杯专业
作者: suzukihiro (慢慢的等待)   2016-11-04 13:08:00
想问一下是不是比如防震机制启动有时会录到
作者: aztec1234 (调适生活)   2016-11-04 13:25:00
有预算的话加个外录器应可避掉过热的情形,不过这也让整套装备变得不轻便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16-11-04 15:32:00
....喵的还以为鬼打墙怎么看到自己说过的话~
作者: PttCraft (WOT NA 怒伯)   2016-11-04 17:14:00
Y'CbCr只是不同的色彩空间模型,444一样保有完整色彩资444资料量大到不符实际,大概电影工业才会使用。就连电视广播大概也只用到422,已经算是高品质了。
作者: canandmap (地图上的流浪者)   2016-11-04 17:20:00
Panasonic防手震那边没写清楚,目前有分Hybrid OIS(即电子防手震)、GX8的四轴防手震、Dual IS(机身与镜头防手震同时作动)、G80/85的Dual IS 2、GX85的五轴
作者: jamekuo (jamekuo)   2016-11-04 17:54:00
1-3-1对pixel binning和全像素读取(超取样)的部份是否正确?
作者: lxxshhann (wayne)   2016-11-04 19:27:00
推好文
作者: ad47 (我现身了~)   2016-11-04 21:33:00
(Y'CbCr部分应该没有写错拉~后文写是基于这个模型去压缩)
楼主: retx (XDDDD)   2016-11-04 22:45:00
在很安静的环境下,我用a6300+18105录影时,用内建收音会收到镜头变焦到105mm停顿点的声音,防手震的声音可能看机器跟镜头,没特别注意过,之前也想过外录,但成本会太高,除非我有一台a7s必须外录4k……有空会在修改部份内容……有其他建议可以再提出来,谢谢!dp上有人分享pixel bining的文章可以参考 goo.gl/HV3mHn
作者: Chdolodocha (米拉米拉)   2016-11-05 03:43:00
大推好文 好详细
作者: 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   2016-11-05 13:21:00
再推一次
作者: yanghp   2016-11-05 20:11:00
谢谢你,很棒的分享
作者: aztec1234 (调适生活)   2016-11-12 20:17:00
我觉得你在Codec的部分这样讲不好,Oversampling在Video codec里指的是Pixel oversampling,例如1600万画素的资料量透过一些运算得到Full HD的分辨率另外还有Color oversampling,这个有点反过来,是从较低位元深度的原始资料透过Oversampling的方式产生较高位元深度的资料Oversampling这个字眼其实是讯号处理上的一个概念,实现它的方式则是有很多种,所以你用Oversampling的有无去为机种分类其实不对,像GH4也有做Oversampling,只是是用在Full HD上,并非你的分类所写的那样不过当初a6300宣称Super35 mode为Oversampling不用Pixel binning的广告词的确会让一般人误认为Pixel binning是某种落后的技术,Oversampling很屌很强大这样实际上Pixel binning也是一种实现Oversampling的方式,受限于系统的频宽所以先做Pixel binning减少资料量再做后续处理,a6300则是频宽够所以不先做Pixel binning而是直接原始资料往后段处理传过去
楼主: retx (XDDDD)   2016-11-13 17:35:00
了解,受Sony广告影响,解释起来过于复杂,决定把sampling删
作者: xxxxj (juju)   2016-11-15 13:58:00
a6300不是用u3卡录4k会跳警告,其实速度够还是能录,我有一张c10没标u3的Sandisk,写入大概40Mbps还是可以顺顺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