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教育不是为造就专家 而是为培养公民

楼主: hjnn (对了就是这种感觉)   2008-05-24 01:22:17
※ [本文转录自 hjnn 信箱]
※ [本文转录自 AAAAAAAA 看板]
※ [本文转录自 philosophers 看板]
中国时报 2008.05.19 
教育不是为造就专家 而是为培养公民
朱敬一
 二○○四年总统大选辩论会时,我与成大黄昆岩教授皆充当“社会公正人士”,同
为辩论会的提问人。当时,黄教授提了一个非常基本、却又极具震撼力的问题:他问候选
人“什么是‘教养’?”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使两位候选人不太答得出来。事后,联经出
版公司更请黄教授写了一本名为《谈教养》的书,详细阐述他的教养观点。像我这种粗鄙
之人,当然也就买了一本作为标竿,作自己琢磨改进的参考。
 事实上,黄教授与我同为二○○四年国内七所研究型大学(台大、清大、交大、成
大、中央、中山、阳明)通识教育评鉴的评鉴委员,他在书中也多次提及“教养”与“通
识”之间的密切关联。今年,我又再次担任前述七所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委员会的召集人,
也许是该对通识教育与教养之间的关系,写一些回应与感想了。
 教养是什么,其实非常难以描绘。黄教授的解释很好:教养像是风,见帆动即知风
过;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要在接触此人时,观察他对外界事务的见解、反应、谈
吐、判断、风格。
 我倾向将前述的见解、谈吐、判断等分为两个层面来谈,其一是外在的仪态,其二
是内在的修为。许多人都把教养窄化为待人接物的轻声细语,强调谦冲敬谨的仪态;但那
只是教养的外显特质。社会上其实有许多一肚子歪点子、却能轻声细语谈话的大坏蛋。想
想电影“教父”的情节吧:马龙白兰度与罗伯狄尼洛所饰演的老教父,不也是话语轻柔吗
?他们若是问你“最近女儿好吗”?往往是威胁逼迫就范的婉转说词,本意却是“否则将
对你女儿不利!”即使有大哥级的人物如此轻柔询问,我们也不会说他们有教养吧!
 前文之所以要用黑社会老大的温婉仪态做反例,就是要凸显出:教养绝不能简化为
外表的谈吐仪表。谈吐温文固然是教养必要条件,但是一个人内在的知识内涵,才是“诚
于中形于外”的关键。然而这知识内涵究竟所指为何呢?黄昆岩教授在他《谈教养》一书
中一再指出,这内涵其实就是国外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
在耶鲁、哈佛、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大一与大二两年都不细分专业领域,而
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广泛通达的均衡知识,到了大三之后才真正进入专业领域学习一技之长
。知名大学要求在专精之前先广博吸收,就是希望各行各业的大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理解其
他的专业、欣赏别人的特长、涵养人文的优雅、判断社会的是非。一个人有了这些通识涵
养,才可能诚中形外,在谈吐仪表上适切表达,呈现出“有教养”的外显特质。反之,如
通识涵养不足,甚至对人文社会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即使是合乎礼仪地表达出偏狭歪理,
外界也会认为此人失言或失格,绝不会认为此人有教养。
 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来看,由于所有专业人士的接触对象还是以人为主,故通识的内
涵比较著重在人文与社会,而与自然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关联相对而言较弱。前芝加哥大学
校长何钦思(R.M. Hutchins)说,教育不是为了训练专业,而是为了培养“公民”;这
里所指的公民素养,就包含人文与社会的广泛知识。因此,公民素养的知识内涵,当然与
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古时候,社会结构与互动并不复杂,教养的内涵顶多就只是黄宗羲
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所说的“诗书宽大之气”,是一种人文薰陶与鉴赏能力总称。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仅仅是人文知识已经不够;任何人若要见识得体,就必须对社会知识
有些基本理解,否则失言的机会极大。
以学历采认为例,以前的社会没有全球化的冲击、没有自由贸易区、没有学历文凭
、没有证照制度、没有多少人是跨国劳工,因此当然也就没有“台湾是否该承认大陆学历
”的辩证问题。现在,论者面对这样的问题,若不能区辨学历、证照、就业等管制的内涵
与区隔,就会莫名奇妙地因为担心就业冲击而主张禁止采认大陆的学历。若有这样的认识
偏差,究其原因,就是源自于对证照与移民就业管制的社会意义理解有所不足。再以教育
部前主秘庄国荣回任政大的风波为例,庄先生既由政大“借调”暂离,其“回任”政大其
实应该是自动的、不必议决的。若有人主张以种种原因要将庄先生解聘,也应在他回任之
后,再于校内另行提案,不能以其先前在外之言行而拒绝其回任。简言之,回任的程序正
义其实是庄先生的基本人权,而法政通识告诉我们,大家不该以自己的好恶去否定任何人
的基本人权。
网络、贸易、证照、学历、人权等等,都是社会科学的通识内涵,也都是现代人应
有的基本素养。以往一个人若能有“知书达礼”的人文修为,内在涵养也就足够了。但是
现代社会则比以往要复杂许多;除了人文素养之外,必须要对法律、政治、经济等社会整
体运作逻辑有所掌握。一个人在廿一世纪如果不太理解权力分立的原理、宪政主义的精神
、市场运作的逻辑、社会运动的本质,即便悠游在琴棋书画的人文世界中,都难免还是会
有极为谬误的见解,不能算是何钦思校长口中的理想“公民”。若是将这些谬误见解大剌
剌地对外抒发,就算是轻声细语,也难谓得体,当然就更谈不上教养了。
 在当下这样一个经纬万端的现代世界,我们周遭的社会环境也是随时在改变。廿年
前,我们没有绵密的电脑网络、没有基因科技、没有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没有全球暖化的
认知。既然我们面对的社会每一天都在变,而我们所应具备的法政经社通识,也就日日在
更新。因此,通识的内涵要倚赖终身学习的充实,而教养则是一个终身追求的目标。孔子
七十岁时自谕能“从心所欲不踰矩”;在到达那个境界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还称不上有教
养。教养二字清谈不难,要身体力行,那才真是个挑战─终身都是挑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