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射“天问二号”执行10年任务 盼找太阳系“起源密码”
29/05/2025, 13:26 By 澳洲新报 (Δ)
https://meee.ing/5f03c8
29日凌晨,中国在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
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新华社)
【本报讯】29日凌晨1时31分,中国在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
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天问
二号”的主要任务,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
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该局称,火箭飞
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
开,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中媒环球时报指,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
,之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科学探测,设计任务周期约10年,并将有望找到太阳系起源
的“原始密码”。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之一,和地球一同环绕太阳运转,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
万公里。天问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表示,人类
于2016年发现这颗特殊的小行星,其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4天,与地球的365.25天几乎
完全同步,且轨道稳定,使得2016HO3具有工程上的可达性。
而主带彗星311P的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距离地球约1.5亿到5亿公里。
天问二号任务副总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介绍,主带彗星311P既有彗星
的特征,又有小行星的特征,它的轨道特征与主带小行星相似,但又呈现彗星观测特征,
因此也被认为是一颗活跃小行星,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科技日报称,此次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
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
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
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
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
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
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
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同时,在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
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
回收。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本次任务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
箭,是中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中国航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先前已完成108次
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
新闻出处:澳洲新报
https://meee.ing/628f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