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ptic (无明)
2021-05-31 21:41:08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310184.aspx
https://i.imgur.com/uPOouf7.jpg
中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
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中新社)
(中央社记者缪宗翰北京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近年来人口高龄化程度加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
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官媒新华社报导,中共总书记习近平5月31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
(2021到202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措施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等。会议作上述宣布。
会议指出,中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
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
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会议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
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
评估机制。
会议也要求“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
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
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会议指出,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
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
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会议又称,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
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深化国家人口
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会议还提到,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高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
度框架。“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等”。
(编辑:张淑伶)
───────────────────────────────────────
中共宣布开放生育三孩 民众反应不一指为时已晚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105310311.aspx
(中央社台北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今天宣布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成为中国人口政策重大转折。但中国民
众对这项开放措施反应不一,多数人认为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除了缺乏多生意愿,且
宣布时机已晚。
不少中国民众并认为,官方开放生3胎,但配套措施很重要。其中有人直言,若现在这种
“生得起、养不起”的现实情况没有改善,即使完全解除生育限制,可能也没太大作用。
由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的这场政治局会议指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3个子女
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
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
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这项开放三孩的新政策,虽然迅速在中国网络热搜排行榜名列前茅,但民众反应并不如预
期般热烈,且并未完全给予肯定。除了认为开放三孩是“不得不然”的预料中事,也认为
这和日前公布的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及延后公布有关。
较多数中国网友认为,“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年确有必要性,且成功控制住了中国
人口膨胀。但等到专家们屡次提出警示后,官方才被动地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
地缓步开放,不但错过了时机,中国的社会更已演变为不利生儿育女的环境。
有网友指出,中国官方直接开放生育三孩,代表领导人意识到中国人口结构高龄化、庞大
劳动人口难以为继的严重性,值得肯定。但若能提早个几年、10几年开放,结果会更理想
,如今开放恐怕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不少网友则算起学龄子女和全家生活的庞大开销,直指连生1胎都很吃力,更何况生2胎、
3胎。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完全解除生育限制也没有太大作用。
北京民众刘小姐在接受香港电台街访时表示,她原本就不打算生第2胎,即使开放生育政
策,也不会考虑改变计划。因为工作繁忙,经常要加班,没有时间再多照顾1个孩子。
另一名任先生则直指,他已婚的儿子30岁了仍未生育,代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生育。而
中国国内高龄化问题严重,国家应该早一点开放三孩政策。但他相信,在政策引导下,中
国高龄化问题应可改善。
刚自学校毕业的毛小姐认为,这一政策应可因应高龄化问题,而自己将来会考虑生育,且
不会抗拒生3个小孩,但生育的数量仍要视收入状况及社会福利而定。
(编辑:邱国强)
───────────────────────────────────────
中国人口:政府允许生育三胎 网民称“问题是一个都不想生”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7305871
据新华社消息,5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
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天前中国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上一次普查,年均增长率微降,但老龄化
程度加深,“老龄化已成基本国情。”
在新华社相关微博下,热度最高的评论大多负面,认为“问题是一个都不想生”、“建议
先解决最基本的生育福利”、“你们帮忙养吗”等。
这是中国第三次“放松”人口生育政策。有观点认为,政策力度太小,在快速老龄化的国
情下,不仅应该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而且要推出全方位的鼓励措施。
第三次放开政策
中国自19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除少数民族等特殊情况外,严格实施“独生子女”政
策,其中一些强制性政策如引产等,遭到诸多批评。
2010年上一次人口普查后,中国生育率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迎来
第一次松动,实施“单独两孩”,即夫妻中有一人是独生子女则可生育两个孩子。
根据CEIC数据库显示,“单独两孩”推行翌年(2014年)中国新增人口从660万左右小幅
攀升到710万左右,政策的实际效果大大低于估算。
2015年,生育政策再一次放松为“全面两孩”。短期来看,政策效果明显,2016年新增人
口达到800万,2017年也有737万左右。
但政策的持续时间再次低于预期,短短两年后,2018年新增人口大幅跳水,仅为530万,
2019年仅为467万左右,还不及生育政策放松前的水平,凸显出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险峻
趋势。
https://i.imgur.com/jEBgQn8.jpg
中国网友评论大多集中在生存压力大、生育成本高的现实下,简单放开“三胎”限制于事
无补。
严峻未来
生育政策影响生育率,进而决定一个经济体的人口结构和发展形势。
中国在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人为降低儿童占人口的比重,创造了生产性的劳动力结构。
但时过境迁,随着预期寿命提高与生育意愿降低,当年的适龄劳动力逐渐转变为老年人口
,当年被压缩的儿童人口,成长为占比较少的育龄人口。
这种情况为长期经济发展投下阴影——干活的青壮年占比越来越小,需要全社会供养的老
年人占比越来越多,养老金缺口扩大,社会负担沉重,年轻人自己生活已经不容易,就更
不愿意生孩子,再加上老年人相对不愿消费,经济活力减弱,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而相比于一般经济政策,人口政策难以立竿见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初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长期的人口衰退,尤其是伴
随着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会带来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经势不可当
,从现在开始亟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
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分析师苏月此前也向BBC中文表示,生育政策的调整一般要15-20年
才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因此调整人口政策要有提前量。放开生育限制是政策选择,
但是政府同样需要关注到结婚率的变化和初婚初育年龄的推迟。
为何不全面放开?
在上个十年,中国两次放开生育限制的情况下,才维持住年均增长率小幅下降,而且最后
两年新增人口出现大幅下跌。
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老龄化速度快,前景堪忧,早就因该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甚至应该
开始奖励生育,这样才能在15-20年后维持人口红利。
今年中国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递交的
提案,呼吁“十四五”期间(2021-2025)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而且“这几年出生率的陡
然下降甚至显示出某种急迫性”。
学者邓聿文在FT中文网撰文表示,阻碍中国全面开放生育限制的原因主要有:虽然老龄化
程度加深,但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变,有观点认为劳动力红利还在;还有观点认为,生
育二胎的意愿已经不高,应该着力改善公共服务,提高生育二胎的意愿,而非开放三胎或
全面放开;中国脱离绝对贫困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中产生育意愿虽低,贫困地区的
人口反而愿意生孩子,加大脱贫难度;少数民族生育意愿更强,全面放开后(此前少数民
族可生二胎或三胎),可能冲击现有民族构成。
出路在哪?
中国网友评论大多集中在生存压力大、生育成本高的现实下,简单放开“三胎”限制于事
无补。
全国政协委员郑秉文今年中国“两会”期间也建议,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同时,制订一
揽子顶层设计,包括但不仅限于为青年夫妇生育创造条件,为青年夫妇减负,4~6岁学龄
前教育实行普惠价格,全社会营造一个育儿友好型社会环境,建立人口预测报告制度,并
建议将人口老龄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级别和地位予以升格。
不过,5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也提到,中国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
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但在发达国家,生育率低已是多年顽疾,老龄化也成为“现代化病”。各国也推行多种政
策,然而实际效果不佳。
美国布鲁金斯中国经济资深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 认为,中国改变这种人口状
况的办法有限,因为增加生育率的措施往往效果不大,中国也不具备接收大规模移民的条
件,不过目前退休年龄比较低,还有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