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9年-2035年)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4-11 10:45:26
资料来源:https://bit.ly/2UXarrP
序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
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
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
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
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
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
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
出了应有贡献。
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
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北京进入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
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需求更加迫切;各种思想文化在首都交流交融交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任务
更加艰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开启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
加高涨;首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
任务更加繁重。这些都要求我们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
坚定文化自信,在更大历史跨度上科学规划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推出更加务实有效的新举措,不断开创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们应当从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高度,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
扬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担当,自觉肩负起推动全国文化发展的重任,
更好地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融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
过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首善之区、模范之
地、创新之城,不断朝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迈进。
目录
总则
第一章 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第一节 战略定位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三节 发展格局
第二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
第一节 高举思想旗帜,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第二节 坚持贯穿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
第三节 注重立德树人,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
第四节 强化实践养成,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五节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
第三章 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第一节 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强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
第二节 保护历史文化底蕴,留住老城乡愁记忆
第三节 弘扬老城文化价值,彰显古都魅力
第四章 依托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第一节 传承千年运河,滋养流动的精神家园
第二节 守护万里长城,传承中国精神
第三节 融会一山一水,彰显西山永定河文化魅力
第四节 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第五章 铸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高峰
第一节 勇攀文艺创作高峰
第二节 实现文艺全面繁荣
第三节 打造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环境
第六章 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第二节 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
第三节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
第四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第七章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第一节 建设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中心
第二节 构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三节 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第八章 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
第一节 构建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体系
第二节 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设施
第三节 培育高质量旅游产业
第九章 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第一节 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
第二节 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途径
第三节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四节 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加强文化协同创新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节 推动规划落到基层
第五节 强化规划监督考评
总则
第1条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
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首善标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
位,紧紧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充分发挥凝聚荟
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的重要功能,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
章,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9.《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第3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9年至2035年,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 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对标对表中央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要求,按照中央
对首都文化建设的安排部署,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与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
展结合起来,与增进人民群众文化福祉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繁荣兴盛新时代首都文化。
第一节 战略定位
第4条 发挥凝聚荟萃功能,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培育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引导各种文化要素集聚,推进融合创新,
推出标志性文化精品,使北京成为民族文化精华的展示地、各地优秀文化的荟萃地和先进
文化潮流的引领地。
第5条 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文化共同繁荣
坚持首善标准,用首都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体现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为全国文化建设创
造经验、作出表率。当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实现一体化谋划、
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加强北京与全国各地的联动,引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
人才等各类要素有序流动,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成果和资源共享,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
体提高。
第6条 发挥创新引领功能,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创新对首都文化建设的驱动和赋能,推动首都文化建设各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使首都
文化建设呈现整体推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各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催化集成式创
新,加强智能化运用,实现立体化呈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营造崇尚
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文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首都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7条 发挥传播交流功能,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
来、展示出来。立足北京、面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彰显大国文化自信
。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养分,借鉴优秀成果,夯
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第8条 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好地融
入和支撑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首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
首都发展势能。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满足中央单位文化需求,助力各省区市文
化发展和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北京篇章 。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历
史使命,以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大国首都的时代方位
,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
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风采和文化魅
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第9条 2025年目标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对全国文化建设的
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全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明显提升,首都作为思想高
地、价值高地和道德高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以“一城三带”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古都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
城市魅力充分彰显,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代表国家形象、首都水准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
精彩纷呈,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充分发展,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内容更加丰富,高品质公
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高。
——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支柱地位日益巩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
10%以上,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国。
——建成世界优秀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
软实力显著增强。
第10条 2035年目标
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统完善,文化建设对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大国之都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彰显文化
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人民群众价值追求更加高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大幅提升,建成社会风气和道德风
尚最好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更加完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日益彰
显。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
的文化需求得到日益满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建成,服务效能整体提升,公共文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消费贡献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
创意中心。
——代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窗口,彰显
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的作用充分发挥。
第11条 展望205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地位更加巩固,文化名家荟萃云集,文艺高峰之作迭出,
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北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
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第三节 发展格局
按照“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以思想文化新进步、理论
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社会文明新提升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第12条 坚持“四个文化”基本格局
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首都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古都文化是北京长期以来作为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
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
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
幸福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培育、形成和凝结而成的,彰显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新
时代弘扬红色文化,要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以重大
时间节 点为坐标,挖掘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京味文化是北京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风俗习惯、礼仪
礼节 、道德规范,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乡愁。新时代传承发展京味文化,要坚持辩证扬弃
、开放包容、推陈出新,以保护城市记忆为基点,以培育首善之区市民精气神为带动,著
力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温润人们的精神世界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涵养了敢于开拓、奋勇争先的创新氛围,孕
育著各得其所、人人出彩的创新机会,塑造出勇于创造、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蓬
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新时代践行创新文化,要坚持创意为先、人才为本、机制为要,让勇
于创新成为风尚、支持创新形成氛围。
第13条 坚持“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
、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
引领区建设,奋力开创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抓住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强基固本、凝魂聚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
价值、中国力量,促进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以“一城三带”为抓手,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体系。按照“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通过中轴线申遗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统筹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精心保护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
名片,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
——以“两区”建设为支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加强
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供需两端精准对接,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效能,进
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高品质、服务性、融合化
,加快构建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在“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发挥核心区和中心城区的承载作
用,凸显长安街沿线、中轴线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抓好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及城市副
中心的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空间布局。
第二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
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基固本
、凝魂聚气,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一节 高举思想旗帜,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
人民工作体系。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发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党
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学习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等一批
理论学习阵地,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办好网络“新时代”频道,创新学习形式
,强化学习效果。巩固理论宣传主阵地,推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宣讲
家网、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等提档升级,打造现象级理论宣传融媒体产品,形成一批与
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理论传播品牌。充分发挥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和各类宣讲队伍作用,
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多层次、广覆蓋的理论宣讲活动,强化人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
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作用,整合社会
资源,全面打通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第15条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
全力办好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形成一批精品力作,使北
京市始终走在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前列。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努
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研究高地、思想阵地。建设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
传播中心,积极推动与国际马克思主义学界深度交流对话,搭建高水平前沿学术交流平台
第16条 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
识性概念、基础性范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加强学术环境和学风
建设,推进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经费保障等改革,完善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持续
推动首都新型智库建设,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首都新型智库
体系。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运用互联网提供多样性、个
性化的内容服务,让权威的社科知识丰富网络空间。以理论大众化为抓手,不断完善服务
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全社会思想理论素养。
第17条 筑牢首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防线
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按照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各类意识
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网上与网下一体化引导,做到守土有
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对重点部位、薄弱环节的管理,管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文化市场和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公共空间艺术品等,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
。发挥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常态化机制作用,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注意区分政治
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第二节 坚持贯穿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
第18条 持久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推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铸牢首都市民的精神支柱。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
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
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
、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
平台,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19条 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高地
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
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在首都奏响最强音。
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
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抓住国庆节 这一重要节 点,广泛开展悬挂国旗、传唱爱国歌曲
、国庆体验旅游、灯光秀展示、网络空间迎国庆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国庆期间参加爱国活
动成为新民俗,推动国庆黄金周成为爱国活动周。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精心组织纪念仪式
、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引导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结合元旦、“三八”国际
妇女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四”青年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 、“七一
”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 和“12·4”国家宪法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
主题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教
育活动,宣传国旗、国徽、国歌相关知识。
完善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体系。健全考核奖励、动态调整、摘牌退出等机制和
制度,到2035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量保持全国领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超过200家,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加强教育基地建设,抓好内容建设,改进展陈方式
,打造精品陈列,建强讲解队伍,塑造品牌活动,完善免费开放政策和保障机制,为市民
群众参观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统筹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容资源,建好爱国主义教育
网上阵地,通过大数据、云平台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台,推动教育基地展陈内容网上传播、
线上线下一体服务。
健全首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革命
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重点品牌。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旧址为重
点,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纪念馆为重点,形成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为重点,形
成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规范旅
游项目、解说词等,形成红色旅游经典品牌,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红色传统。建立革命文
物定期排查制度,完善革命文物数据库,构建“线上北京革命文物展览中心”。
第20条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各领域各方面,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形成有利于弘扬主流价
值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
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制定完善文明条 例、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
规范,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各领域,体现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办学治校
等各方面,覆蓋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家
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中,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首都法治建设中,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
守法各环节 ,使软要求变为硬约束,以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
第21条 形成比学赶超、争当先进、榜样辈出的生动局面
不断完善典型人物评选宣传机制,通过层层举荐、周周上榜、月月公益、全媒宣传,选树
和宣传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北京榜样,将北京榜样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建设知名品牌。推动北京榜样向各领域各行业覆蓋延伸,统筹师德榜样、健康卫士、国
企楷模、最美警察、安监之星等榜样子品牌,形成群星闪耀、榜样迭出的生动局面。持续
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覆蓋各个群体的重大典型,力争在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
范、最美奋斗者评选中全国领先,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广泛开展“学榜样我行动
”活动,大力弘扬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推动
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 注重立德树人,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
第22条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四个自信”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党史、新中国
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
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不移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广泛开展国情市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群众关心的社会热
点,通过通俗理论读物、形势政策报告会、网上访谈等多种形式,把形势政策讲透彻,引
导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面向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我
的中国梦”“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
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激励首都干部群众建功立业
新时代。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23条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
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始终保
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
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市民在社会上做一
个好公民。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
的职业道德,鼓励市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
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市民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推
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
鼓励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手段,
建立惩戒失德行为的常态化机制。针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服
务、公共秩序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的社会风气。
强化全社会诚信意识。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
用,健全覆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
惩戒制度,扩大信用红黑名单发布范围,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
围。
第24条 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抓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
作的主要任务。着力加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
本方略的宣传教育;加强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国情市情教育
;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面向城乡基层、扩大人群覆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机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企
业党组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围绕促进乡村振兴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城乡社区治
理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社会各个阶层各界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专兼结合的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奖励评价体系,做好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评选表彰,健全完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选拔评聘机制。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扎实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动高校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
、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工程,抓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市级思政课,每年评选一批教书育人“
最美课堂”;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师“ 1+X”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强化
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中学生“四个一”活动、大学生文
化育人“六个一”计划等实践活动。
第四节 强化实践养成,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25条 实现精神文明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发挥文明城区创建龙头作用,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抓好背
街小巷、城中村、棚户区等薄弱环节 的整治,增强文明城区创建实效。围绕美丽乡村建
设主题,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好用好乡情村史陈列室,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
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扩大文明单位创建覆蓋面和影响力,引导各级各类文明单
位增强“窗口”意识、树立行业新风。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推进文
明家庭创建和最美家庭推选。深化文明校园创建,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校园氛围。
到2035年,力争主城区全部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区10个以上、全国文
明村镇170个以上、全国文明单位560个以上、全国文明校园30个以上、全国文明家庭50个
以上,实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覆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第26条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 例》,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
、社会协同推进、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引导和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树立文明标尺,
培育时代新风。加大规范文明行为宣传力度,倡导鼓励单位和个人忠于祖国、热爱首都,
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安全秩序和社区文明,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交往
、文明旅游、文明观赏、文明用网、文明就医。发扬首都市民在重大活动中识大体顾大局
、舍小家为大家的良好传统,展现新时代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
助人的优秀品质。加强文明行为的组织推动和监督保障,加大对文明行为的表彰奖励、对
不文明行为的联合惩戒,有效根除与首都城市形像不相符的陈规陋习,及时纠正伴随经济
社会发展新产生的不文明行为。
第27条 让志愿服务闪亮京城
建立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规范志愿服务平台管理,完善志
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统筹首都志
愿者、公共文明引导员和“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石景山老街坊”等社
会群体力量,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嘉许回馈、保险保障
制度,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到2035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与常住人口比值达到0.22,“我为人
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风尚在京华大地蔚然成风。
第五节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
第28条 构建弘扬主流价值的现代传播体系
担当履行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以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
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
世界为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唱响主
旋律、弘扬正能量,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新
闻舆论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
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的生动实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首都
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适应媒体
融合趋势,创新方法手段,精心策划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做
好正面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牢牢掌握话语权、主导权。加强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提高议题设置
能力,回应群众关切,解疑释惑、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凝聚共识。健全完善舆论引导和舆
情应对工作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能力。坚持科学、准确、依法、建设性地开
展舆论监督,发挥维护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作用。
深化市属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抢占全媒体技术高地,建设根
植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坚持移动优先战略,通过流程优化、
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紧跟传播技术发展,加强5G、大数据
、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炼等新技术应用,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
体、全效媒体。统筹市区媒体整体规划发展,以建设“北京云”市级技术平台为龙头,著
力打造市级移动平台,建好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培育若干内容优质、独具特色的“京字
号”新媒体原创品牌,不断完善提升新型主流媒体格局,实现全媒体时代多层次、广覆蓋
、形态新、效果好的传播态势。
完善中央媒体服务对接机制,发挥中央媒体龙头引领作用,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总结
提炼推介北京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推进改革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明
显成效和成功经验,展示北京发展成就。
第29条 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把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推出优质网络文化内
容,提高主旋律内容的到达率、吸引力。加强网上热点话题的正确引导、有效引导,营造
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明确网络是非观念,培育符合互联网
发展规律、体现主流价值要求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倡导文明办网,完善互联网企业党
建工作体系,推动互联网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规范严格的内
容审核评价机制,依法依规经营,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倡导文明上网,深入开展
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推进社会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自律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
序。团结引导网络名人,带动建设优秀网络文化。
创新网上精神文明实践。积极培育互联网公益力量,拓展“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
”模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活动,引导人们随时、随地、随手做公
益。整合社会组织、志愿团体、文化机构等资源,组织开展网上志愿服务、文化交流、道
德培育等活动,推动网络成为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
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
格局,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构建完备的网络治理法规体系,加强首都互联网协会、道
德委员会等相关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网上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清理网络欺诈、造谣、
谩骂、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第30条 创新社会宣传
进一步发挥百姓宣讲、演讲论坛、展览展示等社会宣传形式贴近群众、鼓舞群众的优势,
用好5G、虚拟现实技术、短视频等最新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新颖性、互动性,
提高吸引力、感染力。突出抓好城市环境布置,在重大活动或节 日期间,用好国旗彩旗
、灯笼灯饰、标语横幅、公益广告、户外显示屏、立体花坛、容器花卉、夜景照明等载体
,按照“适当、准确、庄重、安全”的原则,根据“统一内容、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
一布局”的要求,在全市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展现大国首都良好形象。提档升级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道、社区等户外宣传阵地,让核心价值观景观更好地融入
城市环境、融入百姓生活。完善城市环境布置相关规定,推动全市环境布置工作更加精细
化规范化。健全完善公益广告相关制度,推进公益广告宣传制度化常态化。
第31条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传统节 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 日”
主题活动,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理念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在广泛参
与中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用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
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深度和厚度。
第三章 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老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要落实好“老城不
能再拆”的要求,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品质、创造美好生活结
合起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老城成为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
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疏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和谐宁静、雅韵东方
的宜居城区。
第一节 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强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
第32条 做好中轴线整体保护利用
北京中轴线由钟鼓楼贯穿至永定门,约7.8公里。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遵循真
实性、完整性原则,对中轴线遗产的核心构成要素以及发挥烘托、强化作用的城市水系、
历史建筑和传统四合院民居等进行整体保护。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工作,重点整
治对中轴线视廊、对景造成破坏的不协调建筑,综合管控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和屋顶形式
,严控缓冲区内建筑高度,逐步恢复历史景观的空间秩序。大力推动中轴线申遗,打造国
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
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
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中轴线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时代活力。丰富文化
体验功能,使人民群众更好感知中轴线遗产、体验中轴线文化。在推进中轴线文物保护、
景观恢复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沿线区域环境品质。
第33条 展现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
系统开展中轴线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研究,挖掘中轴
线文化内涵。注重对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阐释,活化展示中轴线内涵,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通过举办丰富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公众走近中
轴线,营造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使遗产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启迪
思想、推动发展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第34条 增强中轴线国际影响力
推进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合作,积极申办世界遗产大会,开展交流对话,有效展示传播中
轴线文化魅力。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轴线故事,充分论证中轴线“杰出性和普遍性价值”
,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使
中轴线成为国家文化符号。办好中轴线申遗保护等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深入阐释中轴线遗产价值及其蕴含的东方智慧。借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先进经验,
提升中轴线整体保护水平,培育优质、特色的国事活动场所,打造国际交往新的承载空间

第二节 保护历史文化底蕴,留住老城乡愁记忆
第35条 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深化拓展历史文化保护内涵,丰富保护类型,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要素,构建包括世界文化
遗产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中轴线及胡同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组成
的“点线面”三级保护体系,恢复老城特有风貌。根据分级分类的原则,依法严格保护各
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定期评估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加强胡同肌理保护
,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促进老城整体保护。
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打造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充分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
首都风貌,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杰作。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个历史
文化街区,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尊重并保持老城
内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间尺度,原则上不再拓宽老城内现有街道,设置步行街区,营造宁
静、温馨的胡同氛围。精细组织街区空间,深入梳理历史文化特色,展示传承历史文化内
涵,打造古朴厚重、文化彰显的精品街区。合理设计、精心陈设反映历史格局的重要标志
,推动恢复老城内重要河流景观,展现鲜明的城市意象和古都风韵。
精心保护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历史文化标识。以皇家宫殿、园
林、王府、坛庙、衙署等腾退修缮保护为重点,保留古都印记。突出胡同、四合院特色,
打造保护传承利用样本,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加强对会馆、名人故居等保
护与利用,挖掘展示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打造镶嵌在老城中的文化珍珠。
第36条 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制定科学的、体现老城文化特征和艺术审美的技术规范和设计导则。
完善责任规划师制度,结合居民意见和腾退空间利用,提升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精准织补需求。推进腾退平房院落的功能改造,拆除违法搭建,恢复传统院落格局,逐
步完善配套设施,更好地满足老城居民现代生活需要。增建一批体现老城文化内涵的社区
公园、小微绿地、口袋公园,逐步贯通水系、绿道、街巷脉络,将文物保护与生态保护融
为一体。加强老城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涵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文化气息,赋予生机活
力。
第37条 激发老城内生活力
积极探索“共生院”等发展模式,通过对腾退院落改造,既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又
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居民共生、建筑共生、文化共生。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文物保护利用,打造更多优质文化空间。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发展,防止商业过度。优
化老城内文化园区经营模式,提供更多面向社区的智慧文化服务,促进文化园区与城市社
区的融合贯通。提升金融、科技、商业、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形成高端、融合、低碳
的发展格局,为老城注入新活力。
第三节 弘扬老城文化价值,彰显古都魅力
第38条 挖掘老城文化内涵
实施历史文脉研究整理工程。围绕老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系统推进老城
文化内涵研究,保护好北京城市文化符号,开展老城史志、历史文献、民风民俗、名人轶
事等蒐集整理,编辑出版老城文化书系,策划推出专栏专刊,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传播好
老城文化,讲好老城故事。
第39条 打造汇聚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馆群
发挥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带动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馆、孔庙和国子
监等市级博物馆影响力,打造京报馆、京华印书局、湖广会馆、临汾会馆等一批富有老城
文化内涵的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布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加强联
动策划,精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使老城成为一座处处散发著浓郁文化气息的
历史文化博物馆。
第40条 加强老城文化传播的科技支撑
强化高科技对传统文化展示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对历史场景和文物建筑
等进行多维呈现,增强文化表现力。充分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深化“互联网+中华文
明”行动,做好文化遗产和典籍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第四章  依托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
源和城市发展记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底蕴丰厚,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
华所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交融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要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保
护发展,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整体保护格局,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
”,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第一节 传承千年运河,滋养流动的精神家园
第41条 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发展格局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打造保护第
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规划大运河文化主题展示区,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以大运河为轴线,建设全线滨河绿道及重点游船通航河道,结合大运河沿线不同特点,
打造大运河文化展示区、大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
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传承大运河文化,激活沿线发展活力,进一步擦亮世界公认的国
家文化符号。
第42条 系统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完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系统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合理保
存传统文化生态,逐步疏导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统筹做好沿线古桥、古闸、古
码头、古仓库等建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修缮,聚焦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文物展览开放
空间。加强路县故城遗址和通州古城整体保护利用,在活态保护中留住漕运古城风貌。推
进重点片区的疏解搬迁与整治提升,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有效恢复历史景观格
局。
第43条 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
聚焦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大运河重要水系,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大运河生态
环境,实现沿线污水全处理,河道水体全面还清。加强老城内历史水系保护,研究制定古
河道恢复和景观设计方案,串联沿线闸桥古蹟,增加人文景观和配套设施,展现古桥纵横
、古屋比邻、商舖连绵、水穿街巷的亲水休闲历史风貌。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两岸
景观整体规划,精心打理水系,贯通亲水步道,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廊道。在大运河沿线
构建大尺度绿色开放空间,更好服务群众休闲游憩。
第44条 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
做好“三庙一塔”周边风貌管控,优化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品质,积极创建集休闲、
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景区。整合大运河水系、城市森林、文化遗
产等资源,2021年实现北运河北京段通航,远期推进与天津、河北段通航,打造大运河水
上旅游精品线路。统筹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保护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精心打造昌
平白浮村、朝阳高碑店村、通州皇木厂村等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特色古村落,促进遗产
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统一。利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展示好大
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
第45条 编织协同发展文化纽带
加大与天津、河北的工作对接力度,共同加强大运河京津冀段遗产保护,加快梳理大运河
历史文脉。协同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按照统
一标准,加强大运河水环境保护,整体塑造大运河沿线风貌,带动大运河周边区域发展。
用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合作机制,联合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播
推广。
第二节 守护万里长城,传承中国精神
第46条 弘扬长城精神
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打造国家级标志性工程。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蕴含的精
神力量,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众志成城、坚韧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
的伟大精神。构建长城阐释与展示体系,彰显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重要价值。
支持长城博物馆建设,举办长城文化节 、长城国际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打造长城文化
品牌。
第47条 构建“一线五片多点”空间结构
着眼于长城文化带作为首都文化传承与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结合其文化资源和自然
资源禀赋,构建“一线五片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以长城墙体遗存线为保护主体,打造
沿河城组团、居庸路组团、黄花路组团、古北口路组团和马兰路组团等五个文化精华展示
核心组团,对长城沿线卫城、所城等指挥中枢及关口、城堡、堡寨延续至今的村镇进行系
统保护。促进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市民更好体验长城文化,使长城文化带成为北部
山区宜居宜业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48条 加强长城遗产保护
以加强遗产保护为根本立足点,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推进长城抢险加固,运用先进
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实现长城全线无险情,尽到守护世界遗产的历史责任,将这一世
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对重要古关口及长城城堡开展考古研究,实施保护性修复工程。加
强长城保护区划内的规划控制,逐步整治、改建或拆除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
筑物,实现长城文化带核心区内无违法建设。推进长城资源档案更新与数字化工程、长城
保护区划界桩标定工作,加强长城保护区划管理,建立健全保护员管理体系,完善长城“
四有”工作。实施长城遗产监测,制定分类分项监测指标,建立完备的长城监测体系,全
方位提升长城安防水平和监管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科学打造集中展示长
城文化精华的优质景区。从保护角度做好游客分流,缓解开放景区游客压力集中的问题,
开发延庆区古长城、水关、九眼楼,怀柔区慕田峪、箭扣、响水湖及密云区古北口、司马
台长城等国际精品旅游线。
第49条 打造“生态长城”
加强生态涵养区的保护,开展长城所依附的山川河谷环境生态修复,保障长城文化带的生
态环境安全。立足“两山四水十八沟”,大尺度造林绿化,恢复“居庸叠翠”“岔道秋风
”等历史文化景观,构建良好的长城沿线彩叶林景观带及绿道体系,营造兼具较高景观价
值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长城文化带沿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
园,加强统筹保护,凸显长城生态屏障价值。
第三节 融会一山一水,彰显西山永定河文化魅力
第50条 构建“四岭三川一区两脉多组团”山水格局
大力推动北京西山四道山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首都打造靓丽城市风景线,塑造优质
城市背景轮廓。保护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推进生态修复和
流域治理。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
范地区和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西山、永定河生态环境,构建由重要文化遗产串
联的文化脉、生态脉。以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分布密集区为主体,打造一批
有历史底蕴、有绿水青山、有乡愁记忆的生态文化组团,凸显其作为北京文明之源、历史
之根的宝贵价值。
第51条 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
保护三山五园地区山水格局与传统风貌。突出分区特色,西部以香山、北京植物园、西山
国家森林公园、八大处公园为基础,提升景观质量,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游憩功能,建设
生态休闲游憩区;中部以颐和园、圆明园为载体,以文化为主导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
设施,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示范区;东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为
载体,以教育和文化为主导功能,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区。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整体提升,
恢复大尺度绿色空间,逐步恢复历史田园风光、水系格局和景观特色。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修缮,对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
动文物实施保护,实现区域保护全覆蓋。建立完善的文物数据库管理平台,提升保护管理
水平。实施圆明园大宫门历史风貌保护和功德寺景观提升等工程,保护和展现御园宫门、
古镇、村落、御道等重要历史节点。办好三山五园研究院、文献馆、数字体验中心和巡展
,深入挖掘三山五园地区文化资源。加强数字技术在三山五园地区的应用,虚拟重现难以
原址恢复的重要文化遗产,推动三山五园地区进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提高“三山五
园”的文化辨识度、生命力和传播力。
第52条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严格落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精心保护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两处世界文化遗
产。推动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东胡林人遗址、窦店土城遗址、金
陵遗址和潭柘寺、云居寺、南海子等重要文化遗产考古与展示,推动皇家园林、寺庙、传
统村落、京西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利用。系统梳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推动活态传承。
第53条 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
把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与永定河生态修复放在首位,加大“护山、治水、增绿”力度,构
筑京西地区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加强浅山区风貌管控,严禁破坏山体及其生态环境的开发
建设行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晋蒙京津
冀区域联合治理,永定河恢复全线通水,加强沿岸绿化,打造滨水景观,水功能区水质进
一步改善,沿河形成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绿色生态廊道。坚持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生
态修复并重,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建设水源涵养林,完善城市
生态湿地网络,着力塑造城市地理标志,提升人文山水景观品质,形成历史环境与绿水青
山交融的西山永定河特色景观风貌。
第54条 加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
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风景资源,打造文化生态休闲游览线路。开发平西地下交通线
及京西古商道、古香道、古河道等主题探访线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提升服务设施
。加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修复
,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京西林场矿山遗址文化公园。整合永定河平原段的生
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永定河开放式生态文化体验园。举办永定河文化节 等特色
活动,展现西山永定河文化时代风采。
第四节 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第55条 以关键节 点增强城市可识别性
发挥北京拥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优势,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持久魅力。梳理北京70
万年人类史、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脉络,挖掘辽南京、金中都、元大
都、明清北京城重要文物遗存遗迹,展现厚重历史,突出文化传承,传递古都韵味。鲜明
生动地呈现新中国首都建设的重要印记,推动以新首钢为代表的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与复
兴,强化工业遗存再利用,融入现代元素,重现发展活力。打造以“三城一区”为代表的
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建设智慧、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首都发展培育新动能

第56条 突出两轴骨架作用
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传统中轴线注重保护与有
机更新相衔接,完善空间秩序,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充分展示传统
文化精髓。中轴线北延线着重强化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提升国
际影响力。中轴线南延线以中轴-南苑、大红门区域为核心,推进功能优化和资源整合,
将南五环区域打造成国家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区,建设城市南部国际交往新门户。
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重点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体现长安街秩序性与人民性,重点管控沿线建筑形态与
公共空间,保持严整有序的建筑界面与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展现宏伟庄重的大国首都形
象与礼仪姿态。以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地区为重点,优化中央政务环境,高水平保障中央
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使馆区为重点,提升
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观大道,提升城市东部地区综合功
能和环境品质。
第57条 打造城市整体文化景观格局
深入挖掘首都文化内涵,重点建设老城文化景观区域(老城)、三山五园文化景观区域(三
山五园地区)、长城文化景观区域(长城北京段)、大运河文化景观区域(中国大运河北京段
)、京西文化景观区域(京西古道)、燕山文化景观区域(明十三陵、银山塔林、汤泉行宫等
)、房山文化景观区域(房山文化线路)、南苑文化景观区域(南苑及南中轴森林公园地区)
、国际文化景观区域(北京商务中心区及三里屯地区)、创意文化景观区域(望京、酒仙桥
及定福庄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