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从宋襄之仁看台湾的文化高傲

楼主: kim123boy (秋风五丈原)   2016-05-01 19:41:11
※ 引述《huzhou (菰城公子)》之铭言:
: 姬文:从宋襄之仁看台湾的文化高傲
: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eastwind/archive/46172
: 近日,台湾作家张国立在脸书分享了他回台下飞机时遇到的一段“文化”经历。一名台
: 湾女生刻意大声说:“终于回到有文化的地方。”一时让同机乘客陷入寂静。此番事件
: 也同时引发各种讨论,张本人则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容”。此种文化的高傲也并非个案
: ,2006年龙应台女士曾隔海对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呛声:请用文明说服我。在
: 她那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公开信中,竟称胡主席代表着一股逆流,更质疑起中国政
: 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最终,她用“文明”来形容自己所处的台湾,用“野蛮”来概括
: 胡先生领导下的中国大陆
这两位的嘴砲我当然是不同意,台湾一堆文青自认为站在制高点打嘴砲的我看多了。
事实上台湾的图书还是一些学术方面已落后给大陆,有一些好书经常是绝版
或是根本没出版,例如顾维钧回忆录,最后还是要去淘宝买简体书。
: 两岸之间的文化争论从不乏话题。光是在文字方面,就有简繁之争。台湾的一些“文化
: 人”将繁体字封为“正体字”,而将大陆推行的简体字“正名”为“残体字”。这显示
: 出了,仅仅是在文字方面,就充满了对大陆的极度蔑视与鄙夷。更不用说,没有经历文
: 革的台湾,还自认更有资格代表中华的正统,将奉行共产主义的中国大陆描绘成“马列
: 子孙”。更有趣的是,当台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后于不断崛起的大陆时,又适时的出
: 现了台湾人这道“最美丽的风景”。
字体之争这边我就比较有意见了。
当年民国在大陆的时代,倡导汉字简化的意义不外乎两点
1.印刷排版 2.易于学习
但是在今天来看,这两点都不成立。
印刷排版早就被电脑化设备解决了,没那些排版的问题。
易于学习也是一个怪理由,把当年识字率低归因于文字笔画,而不是战乱频仍。
举例来说,台湾现在没有战乱,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文盲存在,可见识字率低
跟大环境比较有关,而不是文字的问题。
而到了毛时代,又更不一样了。
民国时期简化汉字和毛泽东搞汉字拉丁字母化要分开看,
而现在大陆用是毛泽东时代汉字拉丁字母化失败的产品,
毛泽东的简化运动,破坏了汉字六书的规则,有一些还有多繁对一简的问题存在

老"么"跟什"么",难道是同一字?
白"云"跟人云亦"云",难道是同一字?
长"干"行、肉"干"、总"干"事,难道是同一字?
坦白讲,毛泽东的汉字拉丁字母化,不但不是简化,还把学习弄得更复杂。
: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宋。作为“亡国之余”、殷商之后,宋国
: 人长期未放弃遗民的身份。其礼制和宗教,都与周人有所不同,长期保留了某种文化上
: 的骄傲。早在亡国之初,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他们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制暴,不仁
: 不义之举,誓死也不愿与这种“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
: 将这种文化骄傲发挥到极致的人是宋国的国君兹甫,也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宋襄公。他率
: 领军队与楚军交战,宋军已经成列,楚军正在渡泓水,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
: 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
: 。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
: ,宋襄公又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由于楚军
: 实力强大,经激战后,宋军大败。战后国人皆怨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不以为然,向
: 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
: 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
: 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这就是后世传为千古笑谈的“
: 宋襄之仁”。
那是你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过去的历史。
春秋时代的战斗本来就是贵族风格,你在现在21世纪去以今非古,犯了柏杨的毛病了。
大陆史学家张宏杰说的比较正确。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special/duihuazhanghongjie/
与其说宋襄公愚蠢,不如说那个时代本来就是有一套国际共同遵守的规矩,
如果不择手段得胜,不但不会获得他国尊重,反而会被看不起。
当时嘲讽宋襄公的是韩非子,本身是法家,是以结果取向,当然看不起那套国际惯例。
二战时有一个国家,也不甩国际惯例,结果被人打的很惨,外加扔了二颗核弹
难道我们可以说这个国家如此不顾信义,非常聪明吗?
: 宋国的这种文化骄傲有没有得到周朝人民的认同呢?好像并没有。在我们经常看到的寓
: 言故事当中,宋人经常是嘲弄的对象。在寓言集中的《孟子》、《列子》、《庄子》《
: 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战国策》里,宋国人的形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这些寓
: 言里面,宋人的负面形象主要体现在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重带自束”宋
: 人望文生义,看到古书上有“绅之束之”就把自己捆绑起来,而不知此处的绅是用来记
: 事的腰带。《战国策·魏三》中“宋人名母”说的是宋国学子,学成归来竟然对其母亲
: 直呼其名,理由竟是“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 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他还有广为人知的“揠苗助长”、
: “守株待兔”、“杞宋无征”、“朝三暮四”族繁不及备载。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固然是形容宋人之愚,“杞宋无征”、“朝三暮四”
却不是在骂宋人的,不要滥竽充数了。
“杞宋无征”是形容孔子考据的严谨,另外感叹夏商文明没有保存良好。
“朝三暮四”嘲讽对象则是狙公养的猴子,不是宋人。
顺带一提,杞宋无"征"和"征"服者,简体字都是"征",又是一个简体字搞烂
汉字系统的例子。
: 在武王伐纣四百年后,殷商的遗民还陶醉在坚守传承的殷商文化之中,尽管有些文化已
: 经不合时宜。他们信仰鬼神,崇尚武力,就连君位继承都常常采用兄终弟及而不是周朝
: 的嫡长子制。位于中原腹地的宋国,从内心根本都瞧不上“不仁不义”的宗周王朝,拒
: 不接受与周礼并轨,执著而孤独地行走在殷礼狭窄的轨道上。
但是宋国也有一定的"周化",你都提出杞宋无征了。
宋国强不起来原因是位居中原,四面环敌无险可守,被齐国、楚国、魏国这几个
超能打的夹在一起,可以存活到西元前286年,算撑的不错了。
: 而今,被一道海峡隔离开来的两岸,也正重演着几千年前的历史。在国民政府内战失利
: 退守台湾时,大量的文化名流、知识阶层心怀对新政权的恐惧,一路跟随国民党来到这
: 个原本陌生的岛屿。心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怨恨,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
: 中失望,乃至绝望。唯一可以继续寄托的,就是用文化认同构建精神家园。但是这种文
: 化家园,既承受着与其母体地域上的隔绝,又面临着台湾本土文化的冲击。这种隔绝和
: 冲击,使其愈来愈显得焦虑和高傲、敏感而自负。而这种高傲和自负,又加剧其与现实
: 的脱节,自绝于时代的潮流。使其走上与宋国一样的那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境地。
不这么认为。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文人死的死,残的残,
只有郭沫若、冯友兰这类拼命秀下限求自保才得以存活。
大陆近来文化地位逐渐压倒台湾,是因为传统文化又逐渐被大陆人接受。
以前要打倒孔老二,今天要盖孔子学院,不是吗?
: 新宋襄之仁,就发生在今日的台湾。热衷于道义说教,却脱离实际,如同空中楼阁,
: 看似华丽,实则没有现实的可取性。实力的欠缺,促使宋襄公们只能靠在道义上制造
: 一些烟雾,企图利用掌握对道义的话语权,与正在崛起的宗周分庭抗礼,乃至实现其
: 不切实际的称王称霸甚至是复国的迷梦。而这种宋襄之仁,在现实层面遭受如泓水之
: 战那样的惨败之后,注定同样会沦为笑柄。(姬文)
电脑化盘版早已解决了汉字书写问题,汉字拉丁化的那套早就不合时宜了,
不要再抱残守缺了。
而那些传统文化,大陆把他们从牛鬼蛇神的垃圾堆里又重新拿回来,
"脱离实际,如同空中楼阁"的恰恰好是当年土共言必称的马列,
马列穿越回来,看到马化腾、马云这些大资本家
居然在一个号称要搞马列共产主义的共产国家发生,大概会气得又要再死一次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