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4-09-04/59607137.html
如何选人用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实行一党执政制度的国家来说,始终是一项关键任务
。中组部自身也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面临着更公开、更透明的压力。它又将如何应对
这样的挑战?作为中共执政系统中最核心、外界眼中最神秘的机构之一,这个全球最大
的超级HR,是如何运作的?据悉,中组部的办公楼不挂任何招牌,办公电话没有列入公
开的电话簿,从楼里打出的电话不显示来电号码,只有一连串的零。
201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该条例时
隔12年后首次修订。旧版条例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在
新版条例改为“注重使用后备干部”。也就是说,后备干部作为班子成员来源的惯例已
发生变化。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在干部青黄不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被视为关
系到“亡党亡国”(邓小平语)的问题。
1984年,一份约1,100人的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即“第三梯队”名单,由中组部上报中
共中央政治局。多年后,这份名单开花结果。第十七、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除
2位之外,皆在名单之上。鲜为人知的是,50年前的1964年,同样由中组部操盘,实施了
一项“接班人计划”。遗憾的是,这项计划因“文化大革命”而流产。
时至今日,后备干部的重要性已不像80年代那样凸显,中共在用人制度上面临着新的挑
战:违规用人、暗箱操作时有发生,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买官卖官屡禁不止。习近平
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
策。
在离中南海不足一公里的北京西长安街南侧,坐落着一幢没有任何标志的大楼。大楼坐
北朝南,与东西两侧的配楼、南侧的门楼合围成一座三合院式的封闭院落。院内的中央
绿地、东西两侧的下沉式庭院以及周边宽阔的绿化带,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氛围。为了
烘托这种宁静,建筑师甚至在南门楼顶部设计了一个在北方很少见的屋顶花园。整组建
筑,与西长安街对面繁华、喧嚣的西单商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里,就是中共中央组
织部(简称中组部)的所在地。
作为这座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的建筑的设计者之一,华东建筑设计研
究院总建筑师汪孝安曾将业主的设计要求概括为:“民族风格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庄重
、实用、不豪华。”在楼内办公的中组部又何尝不是这样?
作为几乎与中共同时诞生的部门,中组部在过去90年间,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
体系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中共执政必不可少的核心机构。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
展,它又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人将中组部比作全球最大的HR(人力资源部),管理著全国8,000多万党员、大约60万党
政领导干部。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显然是跨国公司的HR无法想象的。中组
部虽然成立很早,但正规的工作业务和工作秩序,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建立起来,而
真正成型,则要推迟到解放后的50年代。1948年10月,毛泽东给当时的中组部部长彭真
写信,要求中组部应给各中央局、分局组织部门发一个通知,规定请示报告制度,并不
断督催,以建立起中组部的业务。11月,中组部发布了《关于组织部门业务与报告请示
制度的通知》,在彭真的领导下,由安子文具体负责,开始大力建设中组部的机构和业
务。
建国以后,时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的安子文,向毛泽东和刘少奇建议,“拟仿照苏共的
干部职务名单制的办法”,建立中国的干部管理制度。按照这套办法,党、政和社会团
体中,所有重要职务以及任职干部都必须登记在册;调动任免时,需根据名单,对干部
进行预先审查、选拔推荐、批准任命。1952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
作会议上说:“从最初级到最高级的干部,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机关来管理。这个制度
,我们称之为干部职务名单制。”1955年1月,中共颁布了第一份干部名单——《中共中
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这份名单囊括了当时地厅级以上所有干部,全部交由中组
部直接负责管理。在组织系统内部,这些干部被统称为“中管干部”。
从1955年9月开始,各个省和部委仿效中央,制定了各自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全国逐
步建立起了由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中组部和各级组织部统一管理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
的制度。一位曾在中组部工作多年的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简单讲,中国的干部
管理体制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管干部”,第二条是“职务名单表”。各级组织部按
“权限”,管理自己“名单”上的干部。“直到今天,这套制度基本没有大的改变。”
下管两级到下管一级
过去几十年间,“名单”的范围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1984年,中央决定各级党委对干
部的管理由原来的“下管两级”调整为“下管一级”。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说:“除了
省部级干部外,本来地厅级、司局级干部也归中组部管,当时把这个权力下放给了地方
。这样,中组部就只管省部级干部了。”随着这次调整,中组部负责管理的“中管干部
”人数由13,000多,缩减到4,200多,担子一下轻了很多。
据当时中组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大批老干部恢复了工作
,但当时还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干部数量增长过快,以致各级组织部门
不堪重负。中组部统计显示,80年代初国务院26个部委的司局级干部已达到1,415名,比
刚解放时翻了几倍。
这位工作人员说,建国初,各部委司局级以上的干部开会,一个怀仁堂就可以全坐下。
等到打倒“四人帮”,开会就不得不去人民大会堂了。1984年之后,“中管干部”的名
单又经历过几次调整。期间,中组部一度曾将下放的权力收回,以遏制地方提拔干部失
控的局面。80年代末,各级组织部门的管理权限开始步入常态,并延续至今。
关于现在中组部的职能范围,英国《金融时报》曾做过这样一个对比。美国通用公司是
目前全球员工最多的公司,它拥有75万名直属雇员,这个数字超过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
队的人数之和。此外,还有50万名经销商和150万左右的厂商雇员靠它吃饭。但与中组部
相比,通用公司HR的管理范围不值一提。
为了让外国读者了解中组部的职能范围,文章假想在华盛顿有一个类似的部门。那么它
所负责的人事任命将包括:美国各州的州长和副州长,各大城市的市长,联邦监管机构
负责人,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及其他50来家最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纽约
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各电视广播公司和有线电视台的老
板,耶鲁、哈佛及其他重点大学的校长,以及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等智库的
领导。
后备干部
在建立干部职务名单制之初,中央就已经在考虑,将后备干部的培养制度化。1953年,
中央就提到要仿效干部职务名单制,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将发现培养和提高后备
干部的工作,看作各级党委和一切管理干部部门的经常任务之一”。1964年,毛泽东多
次提出了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中组部牵头,启动了“接班人”计划。但这项工作被后来
的“文化大革命”所中断。
改革开放后,培养接班人,成为中组部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共元老、曾在延安
时期担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曾多次强调: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的结构,可以使党的事业后
继有人,代代相传。1982年,在陈云的提议下,中组部成立了青年干部局(简称青干局)
,专门负责后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青干局对后备干部的管理也是通过“名单”来实现的。中组部原青干局局长李志民对《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到1985年,“名单”上的各级后备干部人数已超过了10万
。其中,中组部掌握的省部级后备干部1054人,各省组织部、各部委人事司管理的地厅
级后备干部18,000人,余下的96,000人则是地市州组织部负责的县处级后备干部。不过
,与“干部职务名单”不同的是,“后备干部名单”上的干部本人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份
名单上。
谈话与座谈
组织部考察了解干部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的手段却是一种老式做法:与被考察对象谈
话。事实上,直到现在,与被考察对象谈话仍然是组织部考察了解干部最主要的方式。
中组部原部长尉健行对组织工作有过这样一段表述。他说,熟悉干部是组织部的职业要
求,必须亲自接触、亲自谈话。别的方法都可以研究,但都代替不了亲自接触、亲自谈
话这个方法。
前述中组部干部说:“在我们组织部门的工作意识中,干部考察是否深入,谈话的人数
多少、范围大小,是个主要的衡量标准。考察干部不谈话或者少谈话,这个考察就缺少
有效性。”据这位干部介绍,为了考察一名正部级干部人选,被中组部约谈的对象有时
可以达到上百人。“只要是被考察对象工作过的单位都要去,有工作关系的人都要找,
一些有疑点的问题都要想办法解开。”
1985年,为选拔北京市领导,中组部干部考察组与北京市委工业部一位副部长进行了一
次谈话。这次谈话的地点在考察组下榻的北京大都饭店,三名中组部干部参加谈话,北
京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记录。谈话内容主要是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思想以及
生活情况。这位被考察干部从他年轻时的经历,一直谈到当前的思想认识,中间还回忆
了他父亲对他的影响。他提到,父亲的问题对他影响很大,他属于干部子弟里面从小就
有自卑感的人,可能一生都要在父亲的身影下度过。
整个谈话中间,没有谁提什么问题,只有被考察对象一个人在独白。直到今天,“组织
部找谈话”都是一件非常严肃、重要的事情。被考察对象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谈话时所
表现出的态度,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有可能成为上级任免的依据。谈话中,有
时还会让被考察对象即兴写点东西,如开列一个自己读过的书目、写一个简短的自我评
价等等,以尽可能全面、详细地掌握被考察对象的各方面情况。
座谈会,也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对多个
被考察对象进行比较、筛选。如果有人在会上有一点特殊的表现——比如经过精心准备
,使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做了一个既简明又系统的发言,或是发言中有一两句比较生动的
警句或引用了几句朗朗上口的群众语言,他就可能给会议主持者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影
响到他日后的使用和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