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走到这里分手:民主回归派的落幕/文﹕蔡子强

楼主: Sparkle001 (Sparkle)   2014-09-05 02:31:49
路走到这里分手:民主回归派的落幕/文﹕蔡子强
【明报专讯】30年前,我入中大念书,参与学生运动。1980年代初,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
问题进行谈判,香港局势动荡不安,人心惶惶,更曾经发生过9月风暴,港元暴泻。在那
个大时代,学运当然不能也不会置身事外。
80年代走进舞台的民主回归派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访华,掀起了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当时一群中大同学
先后在启德机场及立法局门外示威,向戴氏抗议3条不平等条约,亮出“侵华条约 不容肯
定”的横额。与今天人人争相“爱国”之情况不同,在那个年代,当主流社会仍是恋栈着
殖民统治以及带来的经济繁华,对“回归”仍然是噤若寒蝉时,在很多人眼中,学生无疑
是“不识时务”。
当时学生为香港前途苦思出路,结果,中大和港大学生会,分别致函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
理赵紫阳,在赞同民族回归的同时,一致要求必须在香港实行民主。结果,赵紫阳覆信两
大学生会,在肯定同学之余,于港大那一边的覆信,更具体提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将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即你们所说
的‘民主治港’,是理所当然的。”而港大致赵函中,曾将“港人民主治港”解释为“民
主:坚持港人民主治港的原则,而中国不干涉香港内部事务,将来香港地方政府及其最高
行政首长应由市民普选产生”。
这些两大同学,就是当时社会上新冒起的“民主回归派”之一员,他们基于民族主义立场
,认同香港应该脱离殖民管治,回归祖国,并真诚的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会提供契机和
空间,让香港进行民主和社会改革,让民主和民族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全其
美。
那时中国文革刚结束,国家仍是一穷二白,反而香港却如日方中,所以当时赞成民主回归
,是需要顶着不少压力的,但纵然如此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那是基于理想、信念和
一颗赤子之心,而不是因为在大陆有投资、商贸关系等具体利益。
30年来的苦口婆心
之后,这些人陆续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如政界、学术界、文化界、媒体等,甚至进占枢纽
位置,成了体制里的中坚,对社会发挥重大影响力。30年来,就算曾经发生过六四事件,
他们对民主回归的信念仍然没有变,仍然视自己为中国人,对于内地的种种苦难、流弊、
不公等,仍然感同身受。他们锲而不舍,年年出席六四晚会,要求平反六四,不是要颠覆
中国,而是因为他们视此为需要愈合、国家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伤口,而不是如今天一些新
生代所说,“地球村上众多发生过的不幸事件之一”。在中港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例如“
蝗虫论”爆发时),这些人往往发挥缓冲作用,苦口婆心的尝试说服大家要互相谅解,让
社会不至走向极端,步向民粹和排斥内地,以及政治上的撕裂。
他们相信对中国大陆,应该采取一种engagement的策略,一种循循善诱的态度。
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几年前2010年政改一役,纵然在排山倒海的指摘甚至是丑化下
,也尝试力挽狂澜,力主应该争取与北京达成政改协议,为的就是希望中港双方能够在民
主发展这个课题上,开启良性互动,逐步增加彼此间的对话、了解和互信,为彼此在民主
、普选等观念和看法上,奠定基础以至共识。
结果,事与愿违,政局的发展仍是各走极端,走向撕裂。
周日,人大常委会就香港行政长官普选颁布框架,为政改落闸。30年来锲而不舍、努力不
懈的争取,换来的竟然是一个关卡重重的筛选而非普选特首方案。
这让这些“民主回归派”,感到前所未有的气馁、沮丧,以至愤慨。近日,在大家的电邮
以及WhatsApp群组当中,充斥着的都是心灰意冷、意兴阑珊的言论,例如说:30年过去了
,或许大家真的是错了。
一代人的理想幻灭
周日晚上,“占中三子”在添马政府总部旁举行集会,到集会尾声,一群学者上台朗读一
份题为《对话之路虽尽,民主之心不死——致全港市民书》,其中一位在台上的是朋友黄
洪,他是中大社工系副教授,也是当年致函赵紫阳那届中大学生会的外务副会长,赵函事
件的策划者,一个民主回归派的中坚人物。看到他在台上一脸黯然,不禁令人心酸,那不
单是他,也是一代人的理想幻灭。
年轻一辈的朋友,“18学者政改方案”的倡议人,教院的助理教授方志恒,近日在其个人
facebook户口上载了一篇文章,题为〈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说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标
志着“民主回归论”的寿终正寝,“任何的对话、改革、中间、温和路线,都已经走到尽
头不可能再继续下去”,“香港政治将会进入大变动的年代,过去30年的政治格局、党派
、人物、互动模式,将会逐一被淘汰和取代,新旧交替将快速完成”。
永远失去一股社会上最重要的道德力量
当然,我相信这些民主派不会一夜间因愤慨而变成什么“本土派”、“城邦派”,但他们
当中不少人,却大有可能因此退隐,不问政事,不再苦口婆心。或许,“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也是民主回归派落幕的时候,由新一代,或许更激烈、更强硬、更对抗的社运所取
代。
当然,中国如今正值“大国崛起”,在香港不缺前倨后恭的所谓“朋友”,但或许,它将
会永远失去一股社会上最重要的道德力量之支持。
纵然花绿绿的钞票,以及赤裸裸的权势,这些所谓“朋友”都不缺,但他们却永远成不了
社会上的道德力量。
蔡子强
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
http://news2.mingpao.com/pns/%E8%B7%AF%E8%B5%B0%E5%88%B0%E9%80%99%E8%A3%8F%E5%88%86%E6%89%8B%EF%BC%9A%E6%B0%91%E4%B8%BB%E5%9B%9E%E6%AD%B8%E6%B4%BE%E7%9A%84%E8%90%BD%E5%B9%95%EF%BC%8F%E6%96%87%EF%B9%95%E8%94%A1%E5%AD%90%E5%BC%B7/web_tc/article/20140904/s00003/140976667534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