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甲午启发 反腐与改革缺一不可
风传媒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0c4179ca-13c5-11e4-8645-ef2804cba5a1/?uuid=0c4179ca-13c5-11e4-8645-ef2804cba5a1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溃败,日本崛起。
中国媒体以“国运之战”形容甲午之年的特殊意义,并总结
两个教训;甲午败于当局的腐败和既得利益者的心态,中华民族
要崛起必须彻底反腐,并把改革重任交给新生力量的手中才行。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今年起两次提到甲午年。第一次在2月18日,
他在北京钓鱼台宾馆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以“剜心之痛”
提到这段惨痛历史。第二次是6月9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
回顾历史,强调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中共喉舌《人民日报》25日发表《甲午之败“腐”字首当其冲》
的文章,称物华天宝的中国,为何被一个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
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主因就是一个“腐”字,
涵盖陈腐、贪腐与腐朽。
首先是陈腐的思维。甲午以海战决定胜负,海权就是主导权。
然而,清末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海权观念淡薄,甚至把海权
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反观世界,马汉的《制海权》理论
早已风靡欧美及日本,成为海洋强国与海军战略的重要指导理论。
其次是贪腐堕落。清末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
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舰队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
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
海军军费。有御史上奏,停止建园以保海军军费,慈禧却回应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其三是清廷腐朽,更加启动列强贪婪的胃口。一方面清廷昏聩,
任由“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的现象
蔓延肆虐;另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
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文章指出,总结历史教训,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甲午战争
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和官吏所造成。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25日以《甲午败因在于
既得利益者心态》为题,指出甲午海战的2个月前,直隶总督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黄海检阅由21艘现代军舰所组成的北洋舰队,
当时号称为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强大舰队。李鸿章志得意满,
沉浸在伟大复兴的美梦之中。
不久,北洋舰队被日本全部歼灭。文章说,每个中学生
都知道清朝的洋务运动改革不彻底,停留于表面,对国家制度等
深层次问题却一味回避。日本明治维新则进行全面而彻底的
现代化改革。然而,很少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的改革不彻底?”
文章指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因,很多都可以直接追溯到
“既得利益者的心态,”如派系林立,军权不统一,国家资源
未能有效整合和动员,南洋水师不救北洋舰队,淮军与湘军
形同陌路,而日本早于1878年建立参谋本部,实现军政与军令统一。
事实上,当年清廷曾有建立统一舰队的设想,但不是设在李鸿章
所管辖的北洋,而是放在南洋。李鸿章不但反对,还坚持南北
各建海军,导致力量分散。发展北洋舰队,李鸿章也是公器私用,
派了自己的淮军旧部,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海军一窍不通的外行
丁汝昌来做提督。
有意思的是,文章并不主张打倒所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因有前车
之鉴,戊戌变法维新派的领袖之一康有为,上台就先砸公务员
的饭碗,主张“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的狠话,把维新派搞成朝廷公敌。改革要稳健而行,“应该争取
既得利益者中立,甚至作为盟友,但不可能指望他们成为改革的
依靠和中坚力量。”
文章指出,改革需要依靠那些不受既得利益干扰,真正能够
把自己的前途与命运与改革的成败、国家民族的兴衰捆绑在一起的
“新生力量”。反省甲午之年,应跳出战争胜败的技术层次,
而要思考“应该依靠什么样的人来搞改革”,才是甲午历史
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