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年直选数据对比
议席 选票
年份 泛民 非泛民 泛民 民建联及盟友、立场接近者,含自由党
1991年 17 1
1995年 17 3 63% 34%(回归前彭定康更改功能界别选举设计)
1998年 15 5 66% 30%
2000年 16 8 60% 34%
2004年 18 12 61% 37%(自由党做泛民主派立场表演得2席,票5%)
2008年 19 11 60% 40%
2012年 18 17 56% 42%
不分区直选功能界别中5席
2012年 3 2 51% 45%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香港立法会有不同的组成部分
其中比较受人关注的叫做“分区直选”,也就是市民分区域“一人一票”选出的议席
另外还有“功能界别”,以及前两届立法会特有的“选举委员会”
这些议席属于间接选举,而且投票权局限于“小圈子”,例如,注册医生选注册医生
选举委员会都是党的人,功能界别方面也绝大部分都是党的人
只有教育、法律、社工长期被泛民主派把持,还有医生、护士、会计、IT偶尔反复
这几个界别有个共同点是,选民基数相对较大,不过工程师和测量师有相反的取向
回归前
1991年,首次安排直选议席18席,功能界别21席,委任17席,官员3席,加港督
直选分9个选区,每票可选2席,实际相当于单议席单票制
泛民主派取得17席,民建联及各种准同盟未取得议席,原住民势力得1席
1995年,直选20席,区议员间选10席,功能界别新增9个类直选议席至30席
分区直选中,泛民主派取得17席,民建联2席,自由党1席
区议员间选中,泛民主派取得4席,民建联及盟友取得6席
传统功能界别中,泛民主派5席,律师、教育、社工、护士、市政局
功能组别新九组中,泛民主派5席,渔农、纺织、制造、新金融服务、公共服务
自古以来,这是唯一一次泛民主派在总数上过半,31席
由于新九组及其他一些原因,1995立法局被视为不符合基本法规定
中国于是组建临时立法会,并成功邀请到原立法局33名议员(泛民主派4人)参加
1998年,特区首次立法会选举,分区直选共20席,选举委员会10席,功能界别30席
在分区直选中,泛民主派取得15席,民建联取得5席,比例是3:1,自由党0席
由于分区直选和选举委员会要一起投票,所以,选举委员会加上民建联,仍有15:15
功能界别中,泛民主派5席,教育、法律、社工、护士、IT
2000年,分区直选共24席,选举委员会6席,功能界别30席
在分区直选中,泛民主派凭选举取得16席,民建联选举取得8席,比例是2:1
民建联有1席因为丑闻而放弃,加上选举委员会6席,仍不足半数,比例变成17:13
功能界别中,泛民主派取得5席,教育、法律、社工、护士、IT
但医生界别当选议员的立场很接近泛民主派
2004年,分区直选共30席,功能界别30席
在分区直选中,泛民主派取得18席,民建联及同盟取得9席,比例是2:1
另外3席是自由党和范徐丽泰,一般也被视为和民建联一伙,若加上比例是3:2
后来民建联议员马力在任内病逝,补选接任人是陈方安生,比例变成19:11,接近2:1
若包括失利参选人,泛民主派共取得60%选票,民建联及同盟、立场接近者共得37%
在功能界别中,泛民主派取得7席,教育、法律、社工、医生、护士、会计、IT
需要注意一点,
2003年的时候自由党反对政府就基本法23条立法,这属于泛民主派的立场
这件事情让自由党民望急升,得以走出功能界别在直选议席上夺取席位
2008年,分区直选30席,功能界别30席
在分区直选中,泛民主派取得19席,民建联及同盟9席,比例是2:1
另有两席由立场接近民建联的独立候选人取得,合计比例19:11,和上届相似
双方得票总数,泛民主派取得60%选票,民建联这边取得40%
在功能界别中,泛民主派取得5席,教育、法律、社工、护士
而医生界别当选议员的立场很接近泛民主派
自由党2003年泛民主派立场的光环褪色,在直选议席全军覆没,缩回功能界别
2012年,分区直选35席,传统功能界别30席,功能界别新增接近全民直选的5席
在分区直选中,泛民主派取得18席,民建联和立场接近者取得17席,比例接近1:1
双方得票总数,泛民主派取得56%选票,民建联和立场接近者取得42%
传统功能界别中,泛民主派取得6席,教育、法律、社工、会计、护士、IT
而医生界别当选议员的立场很接近泛民主派
功能界别新增5席的选举方式接近不分区立委,由几乎全港选民不分区直接选出
泛民主派取得3席,51%选票;民建联及盟友2席,45%选票;批评泛民的第三方取得4%
这次自由党并没有像2003年一样做泛民主派立场的表演,也在分区直选取得1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