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最擅长找出机械装置破绽的科学家泰德克洛佛(【人魔】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
在发现他年轻貌美的妻子珍妮佛(安贝丝戴维兹饰演)红杏出墙的时候,他就开始精心
策划一个完美的谋杀计画。出人意料的是当警察抵达命案现场之后,克洛佛当场就承认
枪杀他的妻子。
在克洛佛认罪之后,随即遭到逮捕和传讯──这场看似平淡无奇的凶杀案,交由年轻又
意气风发的州检察官助理威利毕强(【手札情缘】雷恩‧葛斯林饰演)负责侦办,由于
97%的案子他都能让罪犯俯首认罪,因此这个案件对他来说几乎是手到擒来就能将克洛
佛定罪。
然而,事情都不如表象那么单纯,当克洛佛决定替自己辩护;当侦办此案的警察竟然与
他的妻子有一腿;当威利发现自己好像被推入一个疑云重重的陷阱之中,威利开始乱了
手脚......在佛洛克和威利的紧张斗智和对决当中,他们都处心积虑想要从看起来完美
无瑕的表象中找出彼此的“破绽”。
(以上文字摘自youtube预告片网址)
看完《破绽》这部片,心中有惊喜的感觉,但更多的,是失望的感觉。
先说说令我惊喜的感觉吧,身为一位推理小说迷,尤其是喜爱书中有奇特精采犯罪诡计
的推理小说迷,很高兴能看到有如此巧妙谜团布局设计的推理电影。甚至可以说,在我
的阅读经验当中,我从未见过这样让凶器消失的手法(其实以“凶器消失”为主题的推
理小说并不多见)。
可惜的是,让我觉得精彩的地方也仅有此处而已,至于这部电影其他的部分,像是节奏
安排、情感冲突、人物演员这些方面,都令我相当失望。
首先,是节奏安排。这部电影虽然有精采的谜团,不过电影的重点却不在此,一直要到
最后的十多分钟(还是更短?)才揭露这个“凶器消失之谜”──很典型的本格推理模
式,把高潮拖到最后,然后一口气宣泄出来。
当然,这样安排并非完全不妥,但是谜团揭露之前的部份呢?倘若高潮就集中在最后十
几分钟,那么之前铺陈的部份最好要能引人入胜(这也就是以往的本格推理越来越没落
的原因啊)。
然而,《破绽》很多处的节奏都显得有点缓慢沉闷,而且不时会将剧情的重点放在主角
检察官的情感冲突上,偏偏这点又是处理不好的地方,所以让这部拥有精彩谜团的推理
电影顿时失色不少。
说到情感冲突,导演(或编剧)明显想让主角检察官陷入数种情感挣扎当中──一边是
能够伸张正义的检察官职务,另一边则是律师事务所的高薪工作;接着上司女友要他放
弃那件案子(嗯,他们见面没多久就上床,会不会进展得太快了点?),赶紧把心力放
在新工作上头,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然后在侦办过程中,凶手刻意大胆的挑衅不时逼
迫他,激起他的斗志──以上这些情感冲突,老实说,没一样成功的,或许该说,没一
样引发我的“代入感”。
就我的了解,近代欧美推理作家把以往本格推理对于诡计谜团的专注转移到人性描写上
,而《破绽》似乎也想在诡计谜团布局之外,还希望能做到角色性格上有更为立体的表
现。
在小说写作上,作者可以用动辄四五百页的篇幅来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然而,在电影
的剧情编排,一部电影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如果处理的主题过多,会造成铺陈的
效果不足,无法让观众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代入感”不足。
就《破绽》来说,由于铺陈不足,观众并无法深刻体会出检察官的那种陷入天人交战的
情感挣扎,也无法感受到侦探与凶手之间那种针锋相对的对决气魄与态势。
除了导演(或编剧)的野心过大、想要面面俱到之外,我认为造成这些缺失的主要原因
就是选角失当吧!就我的看法,演检察官的雷恩‧葛斯林的长相称不上帅啊,我不大清
楚女性的审美观是怎样啦,不过我就是觉得雷恩‧葛斯林不算帅哥一枚,如果演员的演
技无法将那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至少可以用长相来弥补这个缺失吧?(不信的人可以
比较一下同样以《聪明的雷普利先生》这部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天才雷普利》跟
《阳光普照》,个人觉得《天才雷普利》整体表现较优,但《阳光普照》里的亚兰‧德
伦怎么演就是好看啊!)
剧组找来安东尼‧霍普金斯这样的老牌演员来演凶手(该不会是看上他在《人魔》里精
湛的演出,才想到找他来演凶手吧?可是《破绽》里的凶手跟《人魔》里的 Hannibal
Lector相比,形象可是有很大的差距啊),却找了一位演技称不上一流的雷恩‧葛斯林
来演侦探。(后来稍微查了一下,才知道雷恩‧葛斯林还被提名过不少次的最佳演员,
不过我还是觉得他在《破绽》里头的演出称不上精采)
倘若是以凶手为主的推理电影,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不过《破绽》这部电影明明就是
侦探的戏份比较吃重,那是不是应该在侦探这个角色上安排演技较优的演员来担任诠释
?(当然,安东尼‧霍普金斯也不可能去演较年轻的检察官角色)
总而言之,这部推理电影在诡计谜团方面处理得很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处理差强人意
,即便如此,我还是很推荐《破绽》这部电影,至少推理迷应该去看看,毕竟很难得能
看到好莱坞能拍出本格推理类型的电影啊!
原文发表网址(内附电影海报和预告片)
http://crimenigma.pixnet.net/blog/post/2715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