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从“安仁”到“利仁”:仁心的自足与通达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5-11-11 21:20:13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论语‧里仁》)
“不仁者”包含范围极广。孔子从来没有称许任何活着的人为“
仁者”,连他自己也仍然有所不足,“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不敢自居为仁者。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君子也还做不到尽善尽美,只能说大体不差,仍
然在努力修养的过程中。君子都还算不上“仁者”,就更不用说一般
人乃至自私自利之人了。
人生的处境有许多种,孔子特别举“约”、“乐”为例,这两种
处境是比较明显的考验,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修养。“约”是
窘迫拘束、不得自在的逆境,“乐”是心想事成、志得意满的顺境。
在“不约不乐”的日常处境下,一般人即使没有高度的心性修养,只
要符合外在体制运作的要求,也不会犯下太严重的过错。但在“约”
、“乐”之时,尤其又加上“长久”这个附加条件,人就难免会因为
顺境而骄傲跋扈,因为逆境而悲伤怨叹了。要通过“约”、“乐”的
考验,就必须认清人生的意义、价值完全由自己决定,不受外在环境
、条件制约。意义、价值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这一颗仁心,这是人人
皆有,不假外求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以
仁心为主宰,从内在发出力量,才能够长久坚持良善的品格。
“利仁”并不是知道行仁对自己有利,所以才去做,这样解读就
变成功利主义,如同西谚说:“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因为诚实对双
方都有利,省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时间、心力,所以才要诚实。
但如果诚实对双方不利呢?也就未必要诚实了。如此一来只是把“诚
实”或“仁”当作工具,实际目的还是求利,并非真正的道德实践。
“利仁”的“利”应该比照《易经》“元亨利贞”当中“利”的解释
,是“顺利”、“通达”之意。其他例子如《孟子‧离娄下》:“天
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的“利”也应作此解释。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仁属于内圣工夫,如前文所说,这是完
全可以由自己决定,不假外求的。利仁属于外王工夫,将无私的爱心
顺利推扩、通达到我以外的人事物,需要有其他客观外在条件、知识
的辅助配合,这正是“知者”(智者)擅长的。
当然在儒家仁知是合一的,内圣必然要推扩到外在、具体的家国
天下情境当中,外王事业也一定是以内在的心性修养为根本。无论是
内圣的诚意正心,还是外王的治国平天下,都是无穷无尽的工夫,内
在的意念是善是恶没有必然保证,外在环境也是变动不居。所以“安
仁”、“利仁”也只是我们向往的理想境界,即使一度达到,从人生
全程来看还是要持续不懈地努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