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人性和世界是否过于乐观?孟子的学生曹交曾经怀疑“人
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并不困难,只是人不求、
不为而已。在面对齐宣王时,孟子也认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
能也”,行王道并不是像“挟泰山以超北海”那种不可能做到的事,
而是像“为长者折枝”一样容易。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现实条件去质
疑孟子的说法,就人性来说,人常有各种偏见、成见、意识型态的执
著,也经常受到情绪和欲望左右,一旦形成牢固的习惯,更是难以动
摇。就世界来说,天下一家的理想更是看不见有实现的一天,其中牵
涉到太多复杂因素,比如国际政治的角力。孟子怎能做出这样的论断
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孟子这些话不是就现实层面来说,不然无论如
何都很难解释得通。这些话的重点在于心灵层面,肯定人有自由意志
,人的选择和行动是可以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这对道德实践来说是
必要的第一步。有太多人像曹交和齐宣王一样,只看到现实的限制,
还没开始就放弃了,认为自己一定做不到。因此孟子必须以这样的说
法,重新唤醒人内在的动力和信心,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第三步;
但并不是说只要有第一步,接下来就完全没问题,中间还有很多难题
、考验要克服,这部分也不能忽视。有真诚的意愿是最重要的,很多
时候说自己做不到,其实只是不想做的借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