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2/10复兴剧场感想

楼主: morrishsing (morrishsing)   2018-02-14 02:49:36
顶花砖,王辰鑫条件好,嗓音亮,但是讲的是国语不是京白。最明显的地方是轻声的字,
他一样重重的唸出来;还有在一句话里,每个字的音调有高有低,长度也不同,有些字要
唸长一点,有些字则一带而过,但他唸的每个字都一样,听着就像小孩唸课文了。当然这
不是说改就改,我觉得可用“薰”的方式,把前辈丑角名家的录音放在手机里每天听,不
要急着跟着唸,就是不断的听,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像不像也就有三分样了。
丫鬟是廖亮慈,她去年才毕业加入剧团,在台上看来颇为拘谨,希望随着上台次数经验越
来越多,她能渐渐挥洒自如。丫鬟这个配角,其实大家也没什么特别期待,但是她还是跐
𫏋上台,这点值得鼓励,可惜她两次蹲身,都滑了一下没站稳。她本工武旦,出自杨莲英
老师门下,𫏋功不可能太差,只好说是运气不佳了。
还有两个角色,我对王声元本来印象不错,觉得他嗓子好,个头好,扮相也好,只是缺乏
机会,但是后来几场戏看下来,就觉得他其实没有入戏,在台上还是他自己而不是剧中人
,虽然努力的演,但太努力反留斧凿之痕,因而不够自然。对于陈秉蓁,我则是非常看好
,抱着极大期望的。她非常非常努力,练功可说是往死里练,也是王凤云老师的爱徒。王
老师当年雄踞大鹏,文武昆乱不挡,青衣花旦刀马都有独到之处,陈有幸在王老师门墙,
希望她能好好继承王老师的一身本事,前途必然无量。
贵妃醉酒原本并非梅派独有,许多人都唱过,比方四小名旦的陈永玲就曾经教国光的朱胜
丽筱派的醉酒,只是梅兰芳把这戏唱成梅派代表之后,别人唱不过他,就干脆不唱了。这
次醉酒,与现在常见的梅派醉酒也不尽相同,加了蛮多身段,我印象深刻的有下腰之前的
搓步,还有第三次卧鱼,都是梅派没有的。有位大师姐说当年她们是演身份,现在演员因
为功力火候不到所以只好以花俏取胜。演身份可能流于呆板,花俏也可能让剧场气氛火爆
,两种演法的好坏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演,贵妃的形象都该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如果穿蟒的贵妃是雍容大气,那么换了宫装的贵妃就不应该满台飞舞。调门沿
用梅派的高拉低唱,就已经给了观众一个贵妃的大概印象,接着的身段安排就应该符合这
个由唱腔塑造出来的印象。抛开这点不谈,颜雅娟的贵妃醉酒,扮相漂亮,嗓音好听,身
段婀娜,美不胜收,媚到骨子里,我觉得她如果尝试荀派戏路应该也会大大成功。表情方
面,除了几处剧情转折处,一贯的面带微笑。面带微笑自然是没什么不好,但是要小心与
前后情绪的连结。比方说前面的情绪是怒,那要有什么过程才能让贵妃的表情合理的在喝
醉前变回微笑?
关于其他演员,这次有四个宫女,在贵妃初次下场前靠着桌子蹲下时做出要去扶的样子,
还有后面诓驾时也做出了惊讶状,不再只是人形道具,不过也就这么两处。贵妃喝醉后宫
女能表现关心的地方不止这两处,不是要抢戏,只以眼神表达也可,既然要做,何不做个
彻底?另外下腰时,一般来说高力士和裴力士都会暗中用手帮忙拉着贵妃的线尾子或帮贵
妃撑一下,虽说不是非这么做不可,但是这次的贵妃其实帮一帮比较保险,不过两位都没
有,或许他们对颜很有信心吧。还有过桥时,四宫女四太监加贵妃和高裴二人,从上下桥
位置,台阶数目,和桥的长度看来,倒有十一座桥,虽是小地方,要求一下应该会更好。
陈声媛唸白时,娇憨的娃娃音,十分可爱,让我想到当年陆光的当家花旦潘陆琴。
评雪辨踨,跟京剧汾河湾有点像,张君秋也曾改为京剧,只是现在没什么人演。我对昆曲
一向是因为夹在京剧里不得不看才看,所以看得不多,可说是还在看剧情凑热闹的阶段。
只有三点感想,第一是吕蒙正把筷子丢到地上,呈一个十字,因而引发他的诗兴。我往台
板一瞧,那筷子还真是一个十字,顿时起了好奇心,怎么弄的?等到后来刘翠萍捡起筷子
才恍然大悟,顿时有上当受骗之感。第二是刘翠萍原来是穿褶子,把米拿下去再上来时加
了腰包,正纳闷为什么要加腰包,等到吕蒙正睡着,刘翠萍把腰包解下替他盖上,才知道
原来如此。只是通常系腰包的旦角不是怀孕就是身遭大难,跟这里完全对不上,虽然我也
知道原本就是如此设计,而且也只是小细节而已,但是还是觉得如果有别的方法会不会更
合理些。而且以前腰包是用绑的,现在为求方便,用了魔鬼毡,于是解腰包时传来一阵怪
声,这声音不是音响的毛病,而是腰包上的魔鬼毡撕开的声音被麦克风给放大了,这不会
尴尬吗?让我想到有一次也是在复兴剧场看惊梦,杜丽娘最后下场时斗篷的魔鬼毡黏了又
黏就是黏不牢,又刚好就在演员麦克风的旁边,结果就不断传来怪声,逼得演员只好用手
握住,水袖都下不来,好惨。第三,主角住的是破瓦寒窑,窑门低矮,所以进出窑门都要
蹲身而进,而苍头梅香加男女主角,四个人进门的高度都不同,以及刘翠萍开的门看来是
拉门,但吕蒙正开门时手有一个弧度,看来就像一般的门只是小了点又没有门栓。
二进宫,戏迷也好票友也好,大概都能唱上几段,因为没什么身段,更是票友演出常见的
戏。但也因为只有唱,一来职业演员觉得就是傻傻的站着或坐着唱没意思,二来现在剧团
中的演员也未必人人都有好嗓子又唱的好,就使得戏虽熟但平常反而少见贴演。这次复兴
贴出,我一直期待台湾硕果仅存的铜锤,千生万旦一净难,黄钟大吕的丁扬士。他的嗓音
跟时下大陆流行的裘派不太相同,比较老派一点(不是食古不化的老派),或许可称为京
朝派吧。他闷帘一句“大人请”我就卯足了劲等著叫好,可惜虽然行腔转调一丝不苟,但
或许因为要配合其他两人的关系,调门定的稍微软了些,以致听来没那么过瘾。黄声苓的
李艳妃,我个人觉得唱得比以前好,可以压住场子,不像以前平平淡淡,“你道他无有篡
位心肠”的“节节高”也要下满堂彩,但是她不知是假睫毛戴太密还是眼睛一直往下看,
在台下看来眼睛就是两团黑,完全看不到她的眼神,唱二进宫还好,唱别的戏可不行。谢
德勤的杨波,在辞别国太时恢复老词,唱了春夏秋冬四句,现在少听得到了。可惜的是她
唱得也不是不好,但就是没办法跟花脸形成对啃的局面,戏也因此松散下来,这或许是她
力气不够,也可能是她天生嗓音的问题吧。
这次二进宫让我稍感别扭的是戏词的新旧夹杂。现在一般的唱法,梅派唱“为什么断了水
火封锁昭阳”,张派则去掉“为什么断了水火”直接唱“封锁昭阳”,后面梅派不唱“忠
良本是徐杨将,奸党就是我父李良”,张派则有,原因不详,而黄声苓则是前张后梅的综
合版。最后杨波唱“趁此机会生计巧,浑身上下冷水浇难以保朝”,意思就是要升官,然
后徐延昭接唱“大人不必生计巧”,后来为了不要让杨波显得投机,改为“莫不是嫌微臣
官卑职小,浑身...”,但是徐延昭还是唱一样的词,则杨波的词就显得白改了,所以又
改回老词,而谢德勤还是唱“莫不是...”。当然这也没什么,只是对于我这种会跟着唱

但是没真的发出声音)的观众,就觉得一堆问号了。
题外话,还有人记得去年中京院来台唱这戏时的大漏子吗?能亲眼目睹三大名角出错还真
是不白花了贵松松的票钱。
作者: chachagod (恰恰乔)   2018-02-14 12:23:00
推m大的戏评,看的好细微呀
作者: Leehsuan (Hsuan)   2018-02-15 11:06:00
二进宫在约莫四五年前,天津京剧院来台也贴演过,王蓉蓉的李艳妃也唱错一句,然后这次中京院于魁智大忘词,个人认为这种老戏,又是几乎很多观众能嚷嚷上口的,其实也还蛮不用心的吧,虽然看脸书很多观众都说很心疼于老板,也在谢幕时来了个补救,但我觉得他们身为一级演员,实在还是有点令人无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