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戏最大的感想是:京剧真的是角儿的艺术。此戏原是为童芷苓而写,童芷苓乃荀派
翘楚,又对各派都有研究,程派锁麟囊拿得起,尚派昭君出塞也能动,连梅派看家戏宇宙
锋都敢大动手脚,从改变行头及场面摆设到装疯时不进后台当场换装,舞台成就地位早已
定论。而童过世后王熙凤戏随人亡,直到王安祈总监灵机一动说服魏海敏才又重现舞台。
魏自己说她看童此戏,惊讶于“戏也可以这么生活,这么自然,但其中又有不同于生活处
。”(见“水袖与胭脂“第111页)后来也曾经拜师于童,不论她有没有真的从童学到什
么戏,我觉得她的王熙凤的确也当得起“把戏曲鲜活起来”这句话。
但是魏海敏之后呢?放眼今日海峡两岸京剧界,还有谁能挑起王熙凤这个角色?童的女儿
童小苓几年前从纽约回大陆演出这戏,因为毕竟已经不能称为职业演员,即使来自家传,
我觉得魏还是比童小苓更有层次更出彩。其他的大陆演员就更别提了,因为她们青衣就是
青衣,花旦就是花旦,不像台湾的演员可以多方面的尝试这种综合各种不同旦角类型的角
色。回看台湾,新剧团和当代传奇根本没有号召力够能挂头牌的旦角;京昆剧团呢?朱民
玲师承戴绮霞,本工花旦,又偶尔尝试各种唱工繁重的角色,或可一试,但是她扮相看起
来就是小家碧玉,没有王熙凤掌理一家的派头;唐天瑞演心机女生动传神,但论资排辈,
希望渺茫,何况现在又流行推新人。再看看国光,魏海敏再过几年,也到退休年龄了(没
错,她是海光一期,虽说保养有方驻颜有术,但年纪也差不多了),她退了后,国光现在
拼命推的几个年轻旦角,即使能得魏的传授,要接下王熙凤也有难度。所以老实说,对于
王熙凤这出戏,我还真是抱着“看一次少一次”的心情去追的,因为错过了这次,下次就
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而且同一出戏看好几次,比较每次的不同,也是一大乐趣。
这次结尾的改变我觉得比以前好,王熙凤先指秋桐再指尤二姐,意为责怪秋桐,秋桐被赏
巴掌倒地后脸上由不解到恍然大悟到悲伤,情绪也比较复杂,然后王熙凤先以袖障面偷看
旁人反应再最后亮相,感觉她也比较不是那么纯粹的坏,整体的过程更有层次。
悲观的感慨完毕,说说对演员的感想。我是看27日礼拜六,取消见面会那场,魏海敏正在
感冒高峰期吧,嗓音的确受到影响,不能说她嗓子哑了,但是个别地方也实在不如往日圆
润,神奇的是她下场后,不知道是喝了些什么灵丹妙药,再上来嗓音总是能恢复正常。我
觉得她的唱最妙的有两处,第一是“王熙凤泼辣名闻里外”中“名闻”的荀派小腔,虽然
这戏唱腔本来就是照荀派设计,国光也没做什么改动,但魏毕竟是梅派青衣,在其他唱段
如后面的二黄原板还有南梆子中,她的荀味都没有这里那么浓而明显。第二是“拯姐姐除
妹妹我该去求谁“,”谁“的拖腔改成程派的唱法(我本来大为诧异,中场休息时问了总
监才得到证实,原来是一个正在哭的概念),真是太有意思了。她的京白,听了让人觉得
其他人的京白都是在说些什么?!国光的人既有地利之便,该好好向她学学。至于整体的
感觉,我觉得她的王熙凤虽然害了尤二姐,但也不是一个阴狠毒辣,整天想着算计别人的
人。其实真实的人生不就是如此,被逼急了,谁没有偶尔挖个洞让别人跳的时候(还是只
有我?)。善恶夹杂,才能演出戏剧的厚度。
其他演员们,王海玲的嗓子高唱入云,使人精神振奋,有豫剧味儿是无可避免的,但是这
并不影响她与戏的契合,我的意思是传统戏曲中,演员开口唱或做身段的时候,通常观众
也是出戏的时候,所谓出戏并不是分神,而是专注欣赏演员的唱做,等到唱完做完了才又
回到剧情。不然剧情悲惨时的一个哭头,或是角色临死时的一个僵尸,观众不跟着哭也就
罢了,有什么好鼓掌叫好的?王海玲让我不知道该专心看她还是看魏海敏,比方她唱闷帘
导板时,我本来还盯着魏,等到过门差不多是时候了,急忙转眼看上场门等她出场,到她
出场亮相,我正拍手欢呼呢,眼角余光瞄到魏也已经在大锣一击中手持折扇在台口同时亮
住了,而我竟不知道魏是何时拿到折扇又是何时打扇子的!
黄诗雅的尤二姐,唱得不错,嗓子当然比不上两大天后,不过她还年轻,多跟魏海敏请教
,自己勤练就是了。表情上大部分的时间脸上没戏,这与电视电影不同,不是心里有脸上
就有,在一个这么大的剧场里,要让台下观众感觉到演员的情绪,还需要适度的夸张强化
,不然台下看来就是死脸子,相比之下还是陈美兰更楚楚动人。贾琏是邹慈爱,这个角色
是不带髯口的老生,邹有一点马派的味道,演来颇为得体。刘海苑的秋桐,虽然只在下半
场出现,但是可称为是下半场的一大亮点,看着台上的秋桐,难以想像她原来是张派青衣
。陈清河的来旺,也颇有他的老师孙正阳的风采。
最后再广告一下,下周六复兴剧场(2月10号下午2点),戏码是顶花砖,贵妃醉酒,评雪
辨踪,二进宫,封相,金榜。由最后二个看来,也是封箱演出。内湖的地点其实真的也还
好,没那么远或不便,欢迎大家来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