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iangks (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
2016-02-13 10:37:25蛮赞同您的观点
我个人最喜欢的国光还是贡敏当艺术总监的时代
那时候的改动主要都是将太繁琐的过场做精炼
台词部分其实不会随便去动老戏的精髓
比如说演周瑜命丧巴丘,
就会将原本刘备军几个大将反复出场追杀的戏改成一场
删去那些重复的过场
我最欣赏的老戏精演是2001年那场<未央天>
将原本剧本一个结尾非常多余的喜剧改成一个感人肺腑的悲剧
那时看戏已经多年,但那是第一次看京剧看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记得2005年那次看杨家将系列
已经是王安祈老师当艺术总监
就开始感觉艺术的氛围变了
会开始加入很多白话的部分
也会加入很多小的旁白过场
比如让穆桂英在幕后说她很晚才知道,原来杨老令公跟佘太君的爱情等等
另外就是王安祈老师比较喜欢描写女性的内心戏
比如说将非常大男人的传统老戏<御碑亭>改成女性视角的<王有道休妻>
用非常多的旁白或是自白来讲孟月华的心境
总的来说,王安祈的尝试有许多优点,
加入许多现代观点,让一般观众更容易接近京剧
至少我感觉似乎京剧的青年观众增加了
但对于老戏迷来说,我还是觉得丢失了许多京剧的精炼感
京剧演员其实不需要用那么多"自白"的方式来展示心境
中国传统戏曲仍旧是一个比较含蓄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评论来说,能够运用象征,隐喻,肢体等等手法的演出
通常总是比大量说白了的自白更能感动人
周正荣老师演出的<问樵闹府>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真是回味无穷的经典
一个转身,一个水袖,一个冷笑,甚至一个抢背,一个吊毛
表达了一个角色忽然高兴,忽然难过,紧张,疯狂,愤怒,狂喜的情绪
很多时候,话讲得太白了,反而丢失了原本的韵味
说实话近来国光舞台上的一些对白,甚至让我觉得腻味
也许每个时代有自己表达艺术的形式
但总还是希望,京剧的温醇凝炼可以在尝试普及的同时被保留下来
※ 引述《morrishsing (morrishsing)》之铭言:
: 今晚开始,到礼拜天共四场。另外这篇不是宣传文,因为他们自己的宣传就已经够铺天盖
: 地了。只是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 因为我对老戏还算熟,所以其实每次看国光的老戏(不是国光剧场的演出,是这种有个名
: 堂的),都等著看剧本又被改成什么样。其实即使没看过原版的,从戏词也看的出来被改
: 了,毕竟现代人和清朝人或民初人写出来的词,语气用词和感觉是不可能一样的;于是就
: 有文白夹杂的违和感,莫名的别扭。
: 如果是赘词或过场冗长,改掉以使剧情紧凑倒还有理。但是我总觉得硬要把剧情改为符合
: 现在的思想是一件奇怪的事。就是演古代的故事啊,当然就是古代人的行为方式。古文观
: 止那么多文章,每一篇都符合现代观点吗?电视上古装剧还要考究的越细越好呢。总以古
: 人逻辑不符今人思考为由而动笔修改,有必要吗?
: 不是不能改,要往好里改。这是通天教主王瑶卿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
: 我不是说国光所有的修编都不好,所以国光粉丝请勿战。只是看了越来越多的修编版的感
: 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