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荀子对儒家的批评之心得小记 (阅读笔记)

楼主: stardust1224 (咪咪喵喵咪)   2017-12-13 03:25:32
本文为古典版首发,如有谬误恳请海涵与指正。
本文基于课堂讲义之阅读而写成,内容并非个人创意,引文皆由老师整理而成,本文只陈
述阅读过后之吸收与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全都与讲义内容相关)。
荀子对儒家的批评之心得小记
  劳思光先生虽然在他的《新编中国思想史》中将荀子视为儒家的歧途,否定了荀子对
先秦儒家发展的贡献,但毫无疑问地,不论是孔子的制礼作乐、教化抑或正名的思想,都
被荀子传承下来,因此荀子必然有其作为先秦儒者的重要性。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也曾说过肉“割不正,不食”,这些礼教名节方面的思想,在孔
子思想中还是与道德论述并列,占有一席之地,荀子能继承并发展这些思想,是他在先秦
儒家能与孟子齐名并列的原因。
  孟子曾“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于世”,荀子的〈非十二子篇〉对诸
子百家做点评,形成东周思想史雏型的部份材料,但他的本意应与孟子相同,是为了“辨
异端,辟邪说”。〈解蔽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这是他对惠施的批评,也是对
整个名家的批评,即“蔽于辞而不知实”。荀子强调“正名”、“制名以指实”,他对名
字与指称的事物是否符实有所要求,名家虽称“名家”,却“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
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非十二子〉)沦于诡辩学派仅仅口舌上的狡辩,与
现实差距甚大,无益于礼义教化(“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不苟〉)与端正
纲纪(“不可以为治纲纪”〈非十二子〉),这是荀子批评之处。
  荀子具体举证了当时名家学者用来辩论的题材,由于名家传世的文献不多,荀子的文
章为我们提供不少可供研究名家的材料,如“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
口,钩有须,卵有毛”等“是说之难持者也”的诡辩。如果这些说法不具有公信力,不被
相信的话,自然不会引起荀子的注意,“而惠施、邓析能之”、“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
,与舜、禹俱传而不息”(〈不苟〉)、“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非十二子〉,荀子应是怕名家混淆视听,因此写文章驳斥名家,并提出“言必当理,
事必当务”(〈儒效〉)的理论。
  荀子基于坚持儒家礼义,来排斥名家:“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
?曰:礼义是也。”(〈儒效〉)。承继了孔子的正名思想,荀子进一步将其系统化、理
论化,如〈正名篇〉区分出“刑名、爵名、文名”等特殊名称,以及“散名”通用名称,
以及“用名”不惑于邪说的方式等,提出他的理论在维系社会秩序、排定尊卑贵贱上的效
用与具体作法。
  从孟子与荀子都写作长篇的战国散文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可以看出儒者并不反对辩论
,但是儒家与名家对辩论的存心有很大的不同,荀子主张“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
子之辩者也。”(〈非相〉)即并非像名家一样为了口舌之快或者名声而辩论,或者流于
表象上的争奇,而是为了明圣人之道、君子之道,以正名实。
作者: Jinyong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2017-12-13 08:58:00
作者: pork (清梦缭乱忆孤独)   2017-12-14 12:51:00
标题不太准确,是对名家的批评吧?
作者: jij61029 (小白狮)   2016-01-26 23:21:00
标题应该是打错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