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苏轼词创作摭谈

楼主: GodTaipei (上帝)   2014-03-25 12:04:19
“以诗为词” “天地奇观”——苏轼词创作摭谈
肖旭
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在词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革新解放精神主要指在题材、构思、手法、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旧的传统有所突破
,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浪漫主义情调,则是指作品中想像丰富,感情奔放,气势磅礡,色彩瑰丽的艺术特色,指
他把平淡而普通的事物写的新颖可喜,使之具有浓厚的趣味、美感,这样的创造能力。
前人说苏轼“以文为诗”,又“以诗为词”。苏轼正要打破词和诗的界限。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
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来“侑觞佐舞”,就是在喝酒、跳舞的时候唱的。
又因为它的格调“香而弱”,充满脂粉气,作风轻软柔媚,所以词又被视为“艳科”。从
南唐的冯延巳、李煜到北宋前期的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发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
的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会风光、市井生活。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
”。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之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欧阳修领导了诗
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相当多的人
坚持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除了过分强调词的音乐
性能之外,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醒解愠”。词在这样的限
制下,自然不能像诗那样讲求“风人之旨”,注重“讽谕”,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
问题。这样的限制,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近颇作小词,虽
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柳七就是柳永。苏轼要在柳永之外独树一帜。他不满意秦观
词的“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以为是“学柳七作词”,同时又称赞柳永
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不减唐人高处”,把柳永《八声甘州》
的这几句词与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等词相比。可见他反对的是“闺门媒亵主语”和
软媚的词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
境,开创了豪放词派。南宋时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苏轼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
花间》为皂来,而耆卿为舆台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苏轼的词洗掉了脂粉的气习,摆脱
了柔媚的格调,读后使人仿佛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胸襟博大,思想开阔。花间派的词人
和柳永之流就都成了屈从于苏轼的奴仆了。这段话对苏轼的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作
了十分准确的概括。南宋末年的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
奇观。”的确,凡诗文所写的内容,苏轼也把它们写到词里去,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
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使词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词在苏轼手里用来抒情、写景,
也用来叙事、说理。苏轼给词带来了“天地奇观”。现在我们来看看苏轼词中有些什么样
的不同以往的“天地奇观”。
在中国诗史上,从西晋潘岳以来,只有悼亡诗,苏轼破天荒写了悼亡词。这种描写自己对
妻子的感情的作品,自然要比那些以第三者身份描写男女悲欢的作品更为真挚动人。题为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江城子》词,是苏轼知密州时在熙宁八年(1075)为悼念妻
子王弗而作。虽然“生死”已相别“十年”,“孤坟”又相隔“千里”,但苏轼还是那样
哀思深切,结想成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词的结尾设想亡妻在地下为怀念自己
而不胜病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加强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怀念,显
得更为意切情深。
就在写这首悼亡词的同一年冬天,苏轼参加了一次打猎后,写下另一首《江城子》词。跟
在《癸常山回小猎》诗中表现“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的愿望一样,苏轼在
这首词中抒发了自己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老夫卿发少
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黄指黄犬;苍,指苍鹰。鹰犬是打猎时必须携带的。苏轼谈他
四十岁了,算老了但也还有少年狂气,兴致勃勃地牵着黄犬,举著苍鹰去打猎。“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戴着锦蒙帽,穿着貂皮裘,率领着许多人马,在平缓的山冈上,奔驰
前进。“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这里指三国时的孙权、他曾经骑马
射虎。这几句是说传报全城都出动了,大家都来看密州知州苏轼打猎。这上片实际是写出
猎,出猎而具有这么豪迈的精神,那么打猎的追奔驰逐的英勇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词人省
去打猎不写,立即转入抒情,在下片表现杀敌的理想。“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意思是上了点年纪,头发有些白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喝了酒后,豪情更足,胆
气更状。“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派遣冯唐去赦免了云中太守魏尚,苏轼借用
这个故事,表示希望朝廷重用自己,为国出守边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宿名,旧说以为它主侵略,这里借指外族敌人。苏轼说自己将能够携武带器
,到西北边疆去消灭入侵者。从词中,我们看到了词人怀着“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和
“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的自我形象。这是苏轼第一首豪放风格显著的词,把传统的儿
女情换作崭新的英雄气,为以辛弃疾作代表的南宋爱国词开了先路。
当然,苏轼词的豪放,并不仅仅表现在激昂慷慨具有英雄主义精神这一方面。有时议论纵
横,笔力矫健,也表现出豪放作风。苏轼赴任密州时,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寄给他的弟
弟苏辙。词的下片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
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是回忆他们初到汴京时
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概,而回忆中又隐含着仕途坎坷的愤懑,
似乎在相互倾吐满腹的块垒不平。这样的词读来回肠荡气,自然不同于传统的婉约格调。
苏轼有不少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的词,大致都是这种作风。如寄孙巨源的《永遇乐》词
的“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寄朱寿昌的《满江红》词的“江汉西来,高楼
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寄参寥子的《八声甘州》词的“有情风
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等等。这类作品中最为著
名的,是苏轼在密州一次中秋之夜写的怀念苏辙的《水调歌头》词。这时,苏轼因为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与苏辙分手,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五年了。政治
失意,亲人远别,使苏轼内心十分苦闷,于是借问天、问月来排遣这苦闷。
词一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突然发问,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异常开阔的境界
。“几时有”,意思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不是“到什么时候才有”。历来浪漫主义诗
人,想像十分丰富,往往以探索的态度去向人生、自然、宇宙寻找疑问的答案,表现对于
真理、理想的追求。最早屈原在《天问》中就有“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疑问,问天上
的日月星辰是怎么样安排布置的。其后,李白在《把酒问月》诗中说:“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人生的苦闷向宇宙去倾诉。苏轼这开头二句,就是直接由李白诗
脱胎变化而来,从月亮引出许多浪漫主义的遐想,由人间寻求到天上,由当前追溯到以往
又转向于未来。苏轼与李白有共通之处。唐人称李白是“谪仙”,宋人称苏轼是“坡仙”
。仙人是飘逸的,豪纵的,脱离了世俗的羁绊,自由放任,无拘无束。这不主要表现在行
为上,而主要表现在思想上。他们创作时,想像就很丰富、奇特,如天马行空,所以苏轼
才有“明月几时有”的发问。下面再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紧接头
两句,仍然是“把酒问青天”的“问”的内容。由于平仄格律的关系,“把酒问青天”一
句插在中间,而同时表现了欲罢不能,寻根究底,一问再问的神态。“天上宫阙”,照应
“明月”,因为看到月亮,会想起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亮里面有广寒宫殿。唐·段成
式《西阳杂俎·前集》卷二记载,唐代的道教天师翟乾祐曾经带着弟子数十人在江边欣赏
月亮;有人问:月亮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翟天师笑着说:可随着我指的方向看去。他
的弟子中有两个人看见圆圆的月亮大得遮了半个天空,里面尽是“琼楼金阙”,用玉石和
金子做的宫殿。—会儿,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琼楼金阙”,在引述同样故事的《大业拾
遗记》里作“琼楼玉宇”,意思差不多,苏轼在下文就用了“琼楼玉宇”四字。还有《天
宝遗事》记载唐明皇游月宫,见匾额上题名是“广寒四清虚之府”。这些都是说的天上月
亮里有广寒宫,苏轼词的“今夕是何年”一句,照应开头的“明月几时有”。这是从唐传
奇的描写变化来的。《周秦行纪》一篇传奇,托名牛僧孺所作,牛僧孺自叙考试落第,回
到洛阳附近,夜晚明月当空,他迷失道路,忽然闻到香气,随着香气到了—所大院子,遇
见了王昭君、杨贵妃等前代妇女。她们请他参加宴会,大家非常高兴,每人赋词一首。牛
僧孺的诗是:“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这是从已经死去归天的前代妇女说到人间使人感伤的事,不知现在是哪个朝代。苏轼反
用其意,是自己在人间推想天上如今不知是什么年月。“明月几时有”,明月何时存在、
何时出现的,这是就空间发问,“今夕是何年”,现在到了什么年月,这是就时间发问。
这些发问,都表现了词人豪放的感情,自由的想像,开阔的胸襟,可以见出词人的浪漫气
质。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月亮就表现厚重的感情,沉郁的风格。他说:“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何时倚虚恍,双照泪痕干。”又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和苏轼不是这样,他们善于驰骋想像。李白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说:“暮云收尽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确乎豪放开阔。所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想回去看看
,把自己当作从天上来到人间的仙人。仙人可以腾云驾雾,所谓“御风”,因而下面说:
“我欲乘风归去”,想回到天上去看看,去了没有呢?没有。因为不可能去。这就产生了
犹豫,不想去了。为什么呢?是嫌天上太冷清、太寂寞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以琼、玉形容宫阙,见出月光的明洁、清澈。冰清玉洁,本来就给人以凉意,使人觉
得冷清。因为越高,越靠近月亮,就越能看到月光皎洁,同时越高,越空旷,就越显得幽
静、清冷。这就叫人受不了,“高处不胜寒。”李白在那首《把酒问月》诗中就说:“白
兔捧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传说月宫中有玉兔,拿着木杵捣药,一年四季就这么
捣著,嫦娥除了玉兔以外,就没有人与她做伴了,她很孤独。后来李商隐在他的《嫦娥》
诗中也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传说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
母那里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不死之药,就不由自主地飞上了月宫,从此永远在空
荡荡的天上过著冷清清的生活。所以李商隐说嫦娥对偷吃“灵药”应该感到后悔。嫦娥尚
且如此,那么,从花花世界里上天的人,岂不更要感到冷清、寂寞吗?词人以为不必看那
嫦娥仙女于万里长空舒袖起舞,自己现在就可以对着月光,对着自己的影子跳起舞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也是从李白《月下独酌》诗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脱胎变化而来。“对影成三人”,也就不孤独了。这里,苏轼的“起舞弄清影”的“弄
”字,更能写出戏乐的情态。这地上的戏乐,岂不胜过了天上的凄凉? “何似在人间”
的“何似”,如果解释为“哪里像”:这句的意思就成为哪里像在人间呢,与天上没有区
别了。这种解释不一定对。词人并不是向往那天上,但去不了,只好自我安慰,以为在人
间这么“起舞弄清影”,就如同在天上一样了。前面既然说“高处不胜寒”,那就表明词
人不愿意去天上而要留在人间,所以这里的“何似”就是“何如”,“何如”就是“不如
”。文言文有这样的句式:“与其……,何如……”。这“何如”就是“不如”的意思。
“何似在人间”,应该解释为“不如在人间”。
词的下片,就转入写人间,但仍然扣著月亮来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转
过朱红楼阁,向西坠落,低下去与楼阁的雕花窗户相平,月光就由窗户射入楼阁之中,照
著满怀心事,彻夜不眠的孤独的人,一个“转”字,一个“低”字,写出了夜逐渐深了,
月亮逐渐西沉了的情境。这时,月光照着楼阁里“无眠”的人,夜已深了,这人还没有入
睡,为什么呢?原来这人满怀心事——伤离惜别。看见了月亮,更加触动离情别绪,于是
长时间地目不交睫,辗转反侧。这“无眠”的人不是词人自己,也不只是朱红楼阁里的妇
女,是泛指那些与亲人离别而见月哀愁的人。这里,妙在词人用虚写的方式,而包罗得更
深、更广。同是见月,可以有“起舞弄清影”的戏乐,也可以有“无眠”的哀愁。前者就
是词的小序说的“欢饮达旦”,后者就是词的小序说的“兼怀子由”。月亮照着“无眠”
的人,月圆而人不圆,于是词人继续对月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变
化运用了石曼卿的诗句“月如无恨月长圆”。后来辛弃疾也说:“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不应有恨”这两句是词人推究物理、人情,寻求解答。下面,词人自作解答,包含着
自我安慰,但符合一定的客观实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事
物总没有十全十美的,忧患与生俱来。这种解答,等于是感叹,从来就是如此的,难以解
决的,总有缺陷和遗憾的,好像无可奈何。声调显得低沉,笔势显得压抑。然而词的最后
两句却陡然提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长久,是康健、幸福的意思。婵娟,
指姣媚的月亮。这两句是说各自争取美好的生活,虽分处两地,仍可以共享这圆满明亮的
月光。全词以月起头,以月收结。谢庄《月赋》说:“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孟郊有诗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怨别》)许浑有诗说:“唯应洞庭
月,万里社婵娟。”(《怀江南同志》)“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秋霁寄远》)李
白《把酒问月》诗的结句也说:“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狭小,不如苏轼这两句词那么宏大。其中,对
“人间”的留恋、热爱,对生活的失意与苦闷的自我排解,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良好祝愿
,矛盾地统一在一起。所以词中透露出凄凉的况味,而其调则如月的像所显示的那么光色
皎洁、形态姣媚,总的仍然是乐观、开朗的。通观整首《水调歌头》词,上片由“把酒问
青天”开始,幻想“乘风归去”,但又感到天上清冷,不如在“人间”,反映词人希求远
离现实而终究舍不得他所热爱的社会人生,下片从“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联系“人
有悲欢离合”的世事迁移,抒发对苏辙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又以乐观通达的态度表
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苏辙的祝愿,也是对自己的慰勉。全词运用浪漫
主义手法展示月夜的幽景奇情,人间天上,虚实并写,以自然境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词人胸
次的疏旷开朗。它洗尽铅华,脱去柔靡,飘逸空灵,独标一格。所以南宋胡仔在《苕溪渔
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这首“中秋词”所表观的是“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的豪放。作为苏
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还有题为“赤壁怀古”的《念奴娇》词。这首《念奴娇》词与《水调
歌头》词一样,向来脍炙人口,不过,它的豪放表现为激情的奔纵、气势的雄迈和境界的
宏伟壮阔,如胡寅所说“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这首词与《前赤壁赋》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而各有特色。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显
得昂扬奔放。开头“大江东去”一句,音节高亢,景象开阔,就给人以气势磅礡的感觉,
与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谓异曲同工。这里,词人先写放
眼所见,滚滚长江,奔流直下。无须另外加什么别的形容词、修饰语,江就是“大江”,
去就是“东去”一个“大”字,一个“东”字,就足够了。“大”,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
的源远,“东”,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的流长。“大江东去”下面接着“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把空间的感受与时间的联想交织在一起。“大江东去”,可以说了望得广阔,
“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说思考得深远,中间以“浪淘尽”三字连接起来,而言外之意则
是说人物、时代已随江水消逝,但人物的功业与精神气概,时代的风采,却万古留传,是
大浪所不能“淘尽”的。如果都“淘尽”了,那还有什么下文呢?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与
《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相近,并不算新鲜。然而苏轼
这样的句子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深沉的政治感慨,以及词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却是《论语》上孔子说的话所没有的。“风流人物”,一般注解为“才能出众、品格超群
的人”,或者注解为“杰出的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为何不说“浪淘尽千古超群人物”
,或者说“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呢?“超群”“英雄”与“风流”都属于平声,符合词
调的音律要求。苏轼之所以不用,是因为“超群人物”权权限于异乎寻常,而“英雄人物
”也只是使人想到驰骋疆场,叱吒风云,甚至再加上一点悲歌慷慨罢了。“风流人物”呢
?那就不光是才能出众、品格超群,而是在英雄气概之外,还有儒士风度、儿女心肠、英
雄气概,是豪迈的儒士风度,是潇洒的,儿女心是温情的,三位一体,才叫做“风流人物
”。下面所写的“周郎”,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的“风流人物”。其实,苏轼也自认为自己
是这样的人物。元好问曾说苏轼在这首词中“戏以周郎自况”,“自况”就是“自比”。
简单说“才能出众、品格超群”,“杰出的英雄”,就显得浮泛,也不了解苏轼之所以为
苏轼。词的开头这两句,从大处写起,下面则由大入小,由一般到具体。“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是实,“三国周郎”是主,用“故垒”唤出“三国周郎”
,就是以宾托主。“三国周郎赤壁”,这不妨看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国”,这
是时代;“赤壁”,这是地点,“周郎”,这是人物。词人称“周郎”,不称“周瑜”,
本来符合于历史实际,周瑜作将领时才二十四岁,东吴即称为“周郎”,同时又突出了周
瑜的少年英俊,而且表现出一种亲切的感情。上面说“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上面说“风流人物”这是具体代为“周郎”,上面说“大江”,这里具体化为“赤壁”,
由大入小,很像摄影的镜头从远景推向近景。“赤壁”就点到了题目。词家讲究点染。点
出了赤壁,苏轼立即用三句词来渲染;“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干堆雪。”描绘出赤
壁的使人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色,仿佛犹是赤壁之战时那种激烈而紧张的场面、气象。不这
么写,不足以与“风流人物”相称。必须用浓墨重彩来写,而且确实写得好。你看:“乱
石穿空”,这是向高处写,着重写形态,石而曰“乱”,见出险峻挺拔,像要穿透天空,
见出高耸入云。“惊涛裂岸”,这是向低处写,着重写声音,波涛如惊马之狂奔,发出咆
哮,冲击江岸,水力凶猛,像要使江岸崩裂,而且崩裂之声已隐约可闻。“卷起干堆雪”
,这是向深处写,着重写色彩,银白的浪花,浩浩荡荡,上下翻腾,仿佛与天上的白云联
成一片。这样的景色,壮丽雄伟,美不胜收,然后词人用“江山如画”一句加以总结。画
,是绘画,是艺术品,是加工形成的东西,经过画家典型化、艺术夸张了的、比实际事物
、实际生活要美。“江山”,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加工形成的东西是高于自然形态的东西
的。说“江山如画”,就表示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的一样,美极了。这样美好的壮丽
雄伟的江山,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为他们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舞台。江山与豪杰
相联系,于是自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词人
的生花妙笔宛转盘旋,左倾右盼,好似游龙一般夭矫屈伸,但这游龙却环绕着一颗宝珠,
这宝珠就是周瑜。词人用笔,中心是落在周瑜身上。
词的下片即从上片末句的“一时多少豪杰”中引出周瑜来。上片侧重在写祖国的如画江山
,下片则转入写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也符合词的一般表现手法: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
重抒情。这里词人从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联系今天现实中的自己,带出无限感慨,这当然
就是在抒情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这五句全是写周瑜。请大家注意,并没有写诸葛亮。上片已说了“三国周郎赤壁”
,中心是“周郎”。这里的“当年”,即“丁年”;“丁年”,即“壮年”,是少年有为
、年富力强之时。“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她在建安三年(190)嫁给周瑜,当时周瑜才
二十四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年(208),周瑜三十四岁,相隔已有十年之久。苏轼并不拘
泥于历史。他说“小乔初嫁了”,这是为的着意衬托周瑜的青春年少,并且用燕尔新婚来
显示周瑜的儿女情怀,似乎他正陶醉在柔情蜜意之中。关于“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的
断句,恐怕是明朝人造的假,不足为据。苏轼、辛弃疾写词,断句并不完全拘守词律。“
了”字表示结婚之事方毕,这时少年气盛,所以说“雄姿英发”,见出周瑜不可一世的英
雄气概。“羽扇纶巾”,是文人平常的装束,这里用以写周瑜的闲雅,也就是儒士风度。
“谈笑间”,是写周瑜的从容不迫。千军万马之中,指挥作战是这么潇洒自如。“樯橹”
,指曹操的战船。“樯橹灰飞烟灭”是以赤壁之战的结局,表明周瑜的才能、功业。这样
来写周瑜,就可以回过头了解上片“风流人物”的实际内涵。苏轼存心要做“风流人物”
,或者竟至把自己看作“风流人物”,所以对周瑜这么热情地赞美,不禁心向往之。“故
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是词人神游于赤壁之战的当时环境。词人想像自己如果遇
见了周瑜,那么,周瑜大概会笑自己对如画江山、对风流人物实在“多情”,感慨太多,
牢骚太盛,以致不到暮年便白发丛生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实际是词人自嘲
,觉得虚度年华,无法与风华正茂时建功立业的周瑜相比。时不我待,于是词人不免发出
人生短促的叹息:“人间如梦”,词人想有所作为,而被贬在黄州管制起来,矛盾无从解
决,功名建立不了,时光又不肯为自己停留,就只好把烦恼苦闷,都托付与江水、明月“
一尊酹江月”,归到“江”字,照应首句“大江东去”。以酒祭奠江中之月,与月同饮,
月可以明了自己的心迹,足以给自己带来安慰。这结尾,似乎比较哀飒、颓丧。但在无可
奈何的感叹中,仍然流露出苏轼的感情壮志,他把祖国江山写得那么壮丽雄伟,把古代风
流人物写那么英俊豪迈,都给人以振奋的力量,使人不甘消沉。所以,通篇《念奴娇》词
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陈毅同志的《吾读》诗说:“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
广,稼轩力万钧。”胸次广,即感情丰富,眼界开阔。这首《念奴娇》词,正是这样。这
是苏轼词的主要方面,好的方面。因此当时就有人认为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
耳目,弄笔者始知自。”
苏轼词的豪放,是由他的词所表现的内容,所抒发的感情、所采用的手法决定的,这自然
要突破音律的限制。苏轼并非不懂音律。他虽然说过自己唱曲“不如人”的话,但那只是
说唱得不如别人好,而不是说不会唱。他在许多词的序中都提到过作词“使就声律”,让
人“歌之”。他那首《水调歌头》的“中秋词”在他一次登金山游玩时,就叫“歌者袁绹
”临江对月歌唱。他在黄州作《念奴娇》词的同时,又曾作《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当
即“与客大歌数过”。可见苏轼词的“不谐音律”,实际是由于词人“非醉心于音律者”
。他的门人晁补之说:“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陆游曾说他“非不能
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这种突破音律限制的豪放,正体观了苏轼词的革新
解放精神。
苏轼词在豪放之外,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他第一次把农村题材正式引入词中。元丰元年
(1078)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创作了五首《浣溪沙》词,描写他在向神谢雨的路上所见的农
村景象。这里有桑麻、枣树,有鱼鸟猿鹿,有蒿艾的气味,有缲车的声响,有“老幼扶携
收麦社”的活动,有“敲门试问野人家”的场面,还有“旋抹红妆看使君”的村女和“牛
衣古柳卖黄瓜”的小贩,有“垂白杖藜”的醉酒老农和“隔篱娇语”的缲丝姑娘。词人以
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五幅仲夏农村的风情
画。这显然不属于“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类的抒情乐章,可也缺少“大江东去”那样矫健
有力的音符,而近似于一首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传统的爱情描写,苏轼同样擅长。他的一些以杨花、柳树、石榴为题的咏物词,都善于细
致入微地表现幽居妇女凄清孤寂的内心。如《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
人笑。笑渐不闻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借惋惜春光的消逝,怅恨“佳人”的“
无情”,寄托失意沦落之感,写得颇为缠锦悱恻。所以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
‘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不过,苏轼这类词虽“缘情绮靡”,但凝重淳厚,终不流于低回哀怨,而且它到底不代表
苏轼词的主要成就。
原载:投稿
收藏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