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原创]《太学明纪》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9-05-02 21:27:29
※ [本文转录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SokxuZ4 ]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看板: Confucianism
标题: [原创]《太学明纪》
时间: Thu May 2 21:21:52 2019
─────────────────────────《大中至正》系列相关文稿──
https://amidha.blogspot.com/search/label/%E5%A4%A7%E4%B8%AD%E8%87%B3%E6%AD%A3
───────────────────────────────────────
       《太学明纪》 东岐明
   此文以《大学》元纪为本,阐明太学中道的纲纪要则;旁征博引《易传》
   《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文子》《管子》《礼记》
   与诸圣贤思想,融贯会通儒道佛三家义理,而论述天人合一之内圣外王,
   示说大中至正之神明德化与文明德业;更以易理之乾坤易简,相摄内圣之
   禅修与科学,互联外王之民本与民主,及阐示神圣修为之明德理想。
                   谨以此文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大学》元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于今应谓“太学”ultimacity,以兹分别欧西译词之谓重在研讨知识之“
大学”university。太学源自周朝古制,非在专于学术之知识修习,而是重在道德与智
慧培育,所以乃是作为士人养成道德智识之殿堂,以兹引领化导社会民众,也就应于古
人所谓“大人之学”,《礼记‧学记》之谓‘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
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即是太学兹以成就大人之学的典范道理。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三纲,如佛家大乘印顺法师《妙云集》
〈我之宗教观‧修身之道〉诠释之谓‘“在”,指出《大学》的宗要所在,更一层层的
推究到下手处’,其目的宗要重点乃在“明明德”于“亲民”于“止于至善”,其下手
履践次序乃由“止于至善”而“亲民”而“明明德”。
“明明德”承自《书经》古义,以谓弘明文明之德。“明德”见于《书经》,皆以相关
天子之德,此谓王道典范的文明之德。大学内圣外王之道,乃是本于内在神明之德,而
以弘明外在文明之德。大学之道,乃在培育士人实践民本政治理念,在于弘明政治理想
的文明之德,故而乃以“明明德”为其宗要之首。
“亲民”是指亲和民众以而使民相亲,相关由私而公之人情亲和,有关群体诚信之建立
。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呈现,就是获得民众信任,建构民众互信,建立社会诚信,乃致诈
伪无法立足社会,《大学》故谓‘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实现文明德业必然
基于诚信社会;是以“亲民”之实践理想,乃在革新伪陋民习而创建诚信社会,《大学
》故引《康诰》所述‘作新民’。
“止于至善”即是止于达善。所谓“至善”的达善之行,就是相关《中庸》所谓‘诚之
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而其入手修习实践即是《中庸》之谓‘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自励弗措之道。所谓“止于”即是相关《易传》诠示艮卦之
谓‘艮,止也’‘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有关《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
愿乎其外’‘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素位自得修为。所以《大学》乃引孔子所言‘于
止,知其所止’,又引《诗经》‘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即谓“止于至善”修为乃
是,止于当止,不自伐善,敬慎自谦以而不有道德傲慢,即是相关《中庸》所谓‘庸德
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尔’。因而“止于至善”的真诚修持,就是自谦向善而不忮不求,乃以人格诚信处世,
从而教化社会诚信,正是相关《中庸》所谓‘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大学之道由“止于至善”而“亲民”而“明明德”的三纲实践,标示著太学教化之于民
间,乃以自谦知止达善,而以建立诚信社会,是以弘扬文明之德,终而对应八目叙述“
明明德于天下”之普世文明德业。“亲民”相关由私而公之人情亲和,有关群体诚信之
建立。“止于至善”相关六意“止定静安虑得”之知止达善的心意修持,有关个人善德
之培育。三纲实践即是“个人善德”而“群体成德”而“普世明德”之德化进程。
    止于至善   →    亲民    →  明明德于天下
   个人谦诚善德     群体诚信成德     普世文明德业
大学之道的理想宗旨,即在期勉家国天下之士人群体,作为引领社会与参与政治的智识
阶层,不仅是要领导民众,更应当要尽己所能来服务民众,以造福家国天下的一切民众
苍生。此种儒家德治理想的君子胸怀,也就通于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倡导“人生以服务为
目的”的平等精义,正如《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三讲》所述:
 ‘天之生人,虽有聪明才力之不平等,但人心则必欲使之平等,斯为道德上之最
  高目的,而人类当努力进行者。但是要达到这个最高之道德目的,到底要怎样
  做法呢?……,则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聪明才力愈大者
  ,当尽其能力而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聪明才力略小者,当尽其能力
  以服十百人之务,造十百人之福。所谓巧者拙之奴,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全无
  聪明才力者,亦当尽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务,造一人之福。照这样做去,
  虽天生人之聪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务道德心发达,必可使之成为平等了
  。这就是平等之精义。’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止定静安虑得”六意,就是“止于至善”心迹修为的实践进阶,也是修习达善的
德性心意阶段。知善可止,人之心意造作,乃有止守之向善德范,故谓‘知止’。意有
所止,人之心志向善,乃有笃定之专壹意旨,故谓‘止而后有定’。意有所定,人之心
绪向善,乃有宁静之恬寂意境,故谓‘定而后能静’。意有所静,人之心情向善,乃有
安祥之愉悦意愿,故谓‘静而后能安’。意有所安,人之心思向善,乃有审虑之忠恕意
图,故谓‘安而后能虑’。意有所虑,人之心术向善,乃有相得之明辨意义,故谓‘虑
而后能得’。人之止于至善,随其心意习善,进而笃行善道,以而增益其达善之德。
“止定”是意志之迹,“止”谓意志之导引止守,“定”谓意志之专壹笃定。“静安”
是意气之迹,“静”谓意气之沉静柔顺,“安”谓意气之恬悦安适。“虑得”是意念之
迹,“虑”谓意念之思虑观察,“得”谓意念之善得胜解。意志止定,乃可习勇而以不
惧;意气静安,乃可习仁而以不忧;意念虑得,乃可习智而以不惑。“止定静安虑得”
六意至善之德,即通孔子之谓《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也’
、《大戴礼记‧四代》‘圣,智之华也;智,仁之实也;仁,信之器也’。
六意乃是“止于至善”的心意达善之迹,并也相关人格修养之心意性向,而相应于真善
美之生命体验,正如佛家密乘梁乃崇《人类心灵三面向:理性、感性与愿性》以现代意
义诠释三达德─勇达人格愿性之善、仁达人格感性之美、智达人格理性之真;而其自勉
人格修为的达善之行,即通《中庸》所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
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
家矣!’
    意志之勇      意气之仁      意念之智
  【止】 → 【定】 → 【静】 → 【安】 → 【虑】 → 【得】
    愿性之善      感性之美      理性之真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前述“虑得”理性意念之智,相关《系辞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谓
理原之感应,明于禅修体悟;“简”谓理则之化约,明于科学思维。禅修体悟于心灵感
应觉知,《系辞传》有谓‘干以易知’;而明理原之性,《说卦传》是以体谓‘穷理尽
性以至于命’。科学思维于事物化约效能,《系辞传》有谓‘坤以简能’;而明理则之
义,《说卦传》是以用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系辞传》
干知感应的心念之物,即是直觉识知之物相,乃为物象之始,佛家大乘谓之“法相”,
佛家上乘谓之“究竟法”,《系辞传》有谓‘干知大始’。坤作认知的概念之物,即是
想像造作之物体,乃为物象之成,佛家上乘谓之“概念”,佛家大乘谓之“心不相应行
法”,《系辞传》有谓‘坤作成物’。“干知”对应佛家识蕴作用,“坤作”对应佛家
想蕴作用。心性识知法相,乃在直觉感应,故谓‘干以易知’;认知形成概念,乃涉想
像造作,故谓‘坤作成物’;思虑化约概念群集,而成有效观念体系,故谓‘坤以简能
’。
物象之本,在于干知感应之“法相”,《春秋繁露,天道施》之谓‘而物有私名,此物
也非夫物;故曰:万物动而不形者,意也’。物象之末,在于坤作成就之“概念”,《
春秋繁露,天道施》之谓‘物也者,洪名也,皆名也’。物象之成,法相为本而概念为
末,以谓‘物有本末’,此为乾坤物象之本末。概念事物为本,在于作为观念体系建构
之因;概念事物为末,在于作为观念体系建构之果;以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此
为坤简事物之本末,《春秋繁露,天道施》而谓‘动其本者,不知静其末;受其始者,
不能辞其终’。了解相关事物之因果先后,也就容易趋近实践成功,故谓‘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禅修〕              〔科学〕
  【干知】 【易】   【坤作】        【简】 
   心性  感应     认知          化约 
   理原     法相     概念──概念集    观念体系 理则
         物象之本 → 物象之末        本始事物
                              ↓
                            末终事物
即此《大学》文本的事物内容而言,“物”指德术对象,“事”指德业经历。德术对象
有本末之分,故谓‘物有本末’。德业经历有终始之别,故谓‘事有终始’。事物依其
德相分别,乃可察知实践至善明德之次第先后,故谓‘知所先后’。以下“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实践至善而以成就的德业经历,其德
术对象即是“物、知、意、心、身、家、国、天下”,而其终极理想即是大学之道的“
明明德于天下”,而谓‘则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大人之学,古今皆然,必以天下普世众生为念,非唯一国一族一家之私;故而“明
明德”配以“天下”,而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是应《礼记‧礼运》“天下为
公”之世界大同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所论之内圣外王,并非只是个人修持之道,而是在于个体心性到群体文明的逐步至善转
化。格致诚正的内圣之道,由慧观格物,而智觉致知,而真情诚意,而清净正心之正念
禅修道行;乃是人类生命修行至善,基于禅修慧观,而觉知观智,而诚证意念,而端正
心灵的正念修行工夫。修齐治平的外王之道,由个人修持,而家族和齐,而国邦治理,
而天下安平之普世文明德业;乃是人类社会德化至善,基于生命个体,而至生命群体,
而至政治组织,而至普世文明世界的人文历程阶段。八目次第的终极理想,就是革新化
民最终目标之“明明德于天下”而达致世界大同的文明德业理想。
“格物”是指“达及事物本相”,即对应于禅修慧观之照见万物究竟法相。《大学》开
创“格物”一词以喻心性工夫;“格物”之“格”,源自《尚书》“格”字古义,意指
“达及、到达”。格物即是禅修慧观之心性工夫,相关佛家修持之南传上乘(上座部)内
观观智或北传大乘般若观照;而其入门阶段,就易家修为而言,就是要解离坤作认知的
事物概念,而能达及干知感应的直觉法相。
“致知”是指“达致中道觉知”,即是达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
道之知、舜禹心传‘道心惟危’之“道心”觉知,也就是周文王〈保训〉所谓舜之“得
中”,正相关于佛家上乘慧观修行之达致观智觉知、佛家大乘《圆觉经‧清净慧菩萨品
》所谓‘开悟净圆觉性’、道家修行之达致神明觉知、易家修为之达致干知感应。
   【干知】 【易】   【坤作】
    心性  感应     认知     
           法相  →  概念
          物象之本   物象之末
     ←【致知】 ← 【格物】← 
“格物致知”就是一切圣贤心性的修行工夫,相通佛家上乘“四念处”慧观修行工夫。
慧观入门功夫是佛家上乘十六观智之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开始初步觉察法相;而其
登堂功夫是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开始真正觉察法相生灭。佛家上乘慧观功夫至于登
堂而见万相生灭之变化无常,即通佛家大乘《圆觉经‧清净慧菩萨品》所谓‘开悟净圆
觉性,发明起灭’,相关易家《系辞传》所谓‘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
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的神明观化之见辟阖万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舜禹心传
“格物致知”的静安心性是在心念当下精粹的无为修持致善,相关舜禹心传的“惟精”
工夫,相应佛家慧学。“止于至善”的静安心境是以心意专一笃定的有为造作达善,相
关舜禹心传的“惟一”工夫,相应佛家定学。“格物致知”与“止于至善”之天人合德
以达致良善而“诚意正心”,即应舜禹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舜禹心传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允执厥中
                惟一  惟精
   佛家三学     戒学  定学  慧学   应世度化
            【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正修齐治平】
“诚意正心”相关儒家“中庸”功夫,诚为中之心性表现,中为诚之心性修持,谦为庸
之心态表现,庸为谦之心态修持,诚谦表现即相应于中庸修持。中诚性明,谦庸态密,
乃成天人合一之中道修为。“诚意”即是《中庸》之诚的心意素养。诚意之天启功夫,
在于“格物致知”的君子明道之性,《中庸》故谓‘诚者,天之道也’‘自诚明,谓之
性’;亦是圣人中道之本,《中庸》故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意之人为工夫,在于“止于至善”的君子明道之教,《中庸》故谓‘诚之者
,人之道也’‘自明诚,谓之教’;亦是君子达善之本,《中庸》故谓‘诚之者,择善
而固执之者也’。
格物致知(诚) → 诚者,天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 神明之德─穷神知化、神而化之
 诚意 → 正心(中庸) → 修身(忠恕) → 齐家(亲和) → 治国(絜矩) → 平天下(虚柔)
止于至善(谦) → 诚之者,人之道也(自明诚,谓之教) 文明之德─亲民、明明德
诚意乃是天人合一之明道素养,《中庸》之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正自诚明,以
性率心,就是生命身心的正念随观之道,《庄子‧在宥》有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正自明诚,以教修心,就是生命身心的正念达德之道,《庄子‧在宥》有谓‘有为而
累者,人道也’。心灵正念之道,即是中道天人合一常持身心,《中庸》乃谓‘君子之
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故至诚无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智识乃是天人合德之明理素养,基于“止定静安”之达善惟一工夫,以“格物致知”之
神明惟精工夫而感应其智慧之理原,以“思虑得解”之辨析惟想工夫而建构其知识之理
则。智慧于理原之中,知识于理则之正;智识中正而心意诚谦,以明天人合理之德。
中正之心,在己修身,于物应化,《管子‧内业》有谓‘正心在中,万物得度’‘能正
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中庸》有谓‘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文子‧道原》有谓‘故以中制外,
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谓‘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
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中庸》是谓‘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无为诚知 正念随观          出世觉性 神明之德
             大中至正修身之道
   有为谦行 正念达德          入世伦理 文明之德
“修身”诚谦之道,诚而己达达人以忠,谦而推己及人以恕,是谓“忠恕”修身。忠恕
之道,于行仪为敬慎,于家庭为孝悌,于人物为仁爱,于世事为信义,于气化为和平,
乃为礼法自由之理。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为礼法之范,
故而自由得以相成于礼法,而礼法便可对应于自由之界限,正是孙文《三民主义‧民权
主义第二讲》引用西哲弥尔之自由主义思想所谓‘个人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
围,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围,便不是自由’。
“齐家”诚谦之道,诚而真情至性以亲,谦而节欲顺行以和,人情之亲而慈,人欲之和
而乐,是谓“亲和”齐家。人伦始于亲子而生于夫妻,起于亲子关系而受人伦,造于夫
妻家庭而启人伦;所以君子生世成人乃有长幼家族之道,入世成家乃有夫妻亲子之道。
人情关系之于社会群体,对应孔子《中庸》有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也。’
君子中道,彻上彻下,上彻出世以安泰天地,下彻入世以安平天下,人间天下安平是为
人道文明之德,法界天地安泰是为天道神明之德。是而君子出家修行而舍入世责任,乃
是超越人间仁爱礼义,立其道则于教化人天与度化鬼神,成其德位于人天师表与鬼神尊
范,进而安泰天地而福祐天下。《文言传》有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人伦和睦之于天地神灵,于亲则享济祖宗魂魄,于尊则礼敬天地神祇。人道世界相化于
中,上有神道天界之阳,下有鬼道地界之阴,三界交涉互动影响,是以人间和谐相关神
鬼协同祐助,乃有崇神济鬼以祭祀之礼,孔子乃谓《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然而人事首在尽己,得道者昌,失道者亡,非由鬼神私意可以主导,神人鬼众皆从道德
义理而以趋吉避凶;迷信鬼神乃是愚昧行径,谄媚鬼神更易招致祸患,孔子故谓《论语
‧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人伦之治及于天地神灵,《礼记‧
礼运》有谓‘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齐家”相关人情连系,“治国”相关人群组织,礼乃因于连系人情,法乃以于组织人
群。人生群体结于情谊而构于组织,群体效能基于组织而共于情谊;不通人情不能主持
组织以仁,不敬人情不能公正组织以勇,不明人情不能治理组织以智,《春秋繁露‧正
贯》有谓‘故明于情性,乃可与论为政’。
“治国”诚谦之道,诚而以身作则以絜,谦而依法行事以矩,是谓“絜矩”治国,相关
治理一切组织群体。絜身之则,《庄子‧应帝王》有谓‘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
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矩法之本,《文子‧上义》有谓‘法生于义,义生于
众适,众适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为政之道,首在得信于民而与民同意,《论语‧
颜渊》是谓‘民无信不立’。民众信任的终极基础,在于理念共识的确立信念,也就是
建立政治意识型态上的正当信仰,孔子先政故谓《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
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
而已矣。’中道诚正至善之明德为政,其会聚民心信仰即如《论语‧为政》所谓‘为政
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亲民立信,以民为本,《尚书‧五子之歌》有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
民》有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然而民本理想,是在导致民
众幸福,而非徒从民意风潮,毕竟现实多数民众并非贤能通治,《孔子家语‧入官》乃
谓‘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
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
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所以现实为治化民,在于引导民心认同,而非教导民智认知
─启发民智之本,在于教育而非论政,现实为政必须依照民智水准而说明问题并说服民
众,才能有效推动施政─《论语‧泰伯》故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基层民众
乃是一切政治组织之根本基础,故而多数民智虽非贤能,民本之道却是治国政统纲纪所
在;民本于上乃以民意检视政治问题,民本于下乃以民力履践政治实务,民本于中乃以
民风稽存政治信念,孔子《大戴礼记‧四代》阐述‘民与天地相参’而达比民主理念,
故谓‘天道以视,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废一曰失统,恐不长飨国’。
德治化国,首在能以得民,其次能以富民,终至能以教民,《论语‧子路》有谓‘庶矣
’‘富之’‘教之’的治理进阶,《荀子‧大略》有谓‘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
民性’。虑及富民,《孔子家语‧贤君》有谓‘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春秋繁露‧度制》有谓‘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
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虑以教民,孔子有谓《孔子家语‧大昏解》‘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
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
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文子‧
上礼》有谓‘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以治;不知礼义,法不能正’‘无
法不可以为治,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民风维纪乃为国运恒续基础,《管子‧牧民》有谓‘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
耻不从枉’。文明纲宗乃为民风维纪本原,天下四纲,仁德道神,仁于人权以推己及人
,德于致得以诚正惠福,道于本由以一贯之中,神于知明以天观人为。失仁,则文明不
成;失德,则文明不守;失道,则文明不存;失神,则文明不立;失文明,则天下不与
而国以咎。
明道之治,在于适民情性而顺化民志,非在饰民情性而造作民志,适顺则诚,饰造乃伪
,《庄子‧天地》有谓‘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
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上尊无为用民以顺其自由,下累有为利
民而宜其礼法,《老子》乃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顺其自然而化民自由,宜其礼法而亲民致誉,顺宜可信而民不畏侮,《老子》阐述
政信于民,故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
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乃缘神圣而应化易知,礼法乃缘自由而制宜易从;神圣以明道德之化,自由以明礼
法之宜;神圣自由乃道德礼法之宗主,可应《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道德礼法乃神圣自由之客迹,可应《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系辞传》是谓‘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神以人明,
圣以人诚,道以人由,德以人得,自由权于人性情理,老子有谓《文子‧上礼》‘循性
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文子‧上义》‘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经’
。神明圣诚之化人心而明道德,在于中道天性之应民情;道率天性而化致良知,德善民
情而化享福乐,民崇神明而敬道德,民慕圣诚而仰道德,教尚神圣诚明而不迷灵异,政
欣自由自在而不失道德,是以神圣自由乃成道德为治。神圣教化之道,无为自由之德,
自觉自然天性,自得自在生命,明德神化,亲民至善,《文子》有谓〈自然〉‘以道治
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循畅之’‘物必有自然而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
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无其性,不可使顺教;无其资,不可使遵道’、〈下德〉‘治国
,太上养化,其次正法’‘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则民性善;民性善则天
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仁义不害,而道德定于天下
,而民不淫于彩色。’
神圣自由之治人间,《文子‧上义》有谓‘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
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仁于推己及人而人权表世,义于制宜正人而人道范
世,报以福善祸恶而人德利世,孔子有谓《礼记‧表记》‘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
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神圣法治之仁义于德,《文子‧上义》有谓‘法之
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重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
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
德。’神圣自由于人伦之治,义于文化而礼,报于文明而法,礼以导人伦之情,法以约
人伦之行,民履礼法而循政成治,《孔子家语‧礼运》有谓‘圣王脩义之柄、礼之序,
以治人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脩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
,播乐以安之。’,《礼记‧礼运》有谓‘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
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
之大窦也’。
民情之治,借由外在五官而制内心,本在诚意正心,《礼记‧乐记》故谓‘著诚去伪,
礼之经也’,《孔子家语‧问玉》有谓‘圣人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言而可履,
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夫礼之所以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以废,众之所以乱也
’。民心感于耳目,民志身处氛围,仪式之庄,规范之和,礼乐之化,《荀子‧乐论》
有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礼脩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
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礼教化民,慈爱亲仁,诚信兴义,敬让和睦
,扬善禁恶,《孝经‧三才》有谓‘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
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恶,而民知禁’;化民以制,先以礼度为教,后以法度用刑,孔子有谓《孔子家语
‧五刑解》‘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
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也。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夫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
而明好恶,顺天道。’
民众之治,在于组织;组织民众,以成国邦。国邦之治,纪律由法,制衡于势,操运择
术。中道治国,神明贯一,内圣外王,仁义制法,《文子‧上义》有谓‘天下几有常法
哉!当于世事,得于人理,顺于天地,详于鬼神,即可以正治矣!’‘夫知法之所由生
者,即应时而变;不知治道之源者,虽循终乱’‘圣人所由曰道,犹金石也,一调不可
更;事,犹琴瑟也,每终改调;故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是以神圣
德化法治而通应时俗自由之道,民本修政而民权立法,民众观政而民意审议,民主参政
而民德化成。
神治之道,本于神明自得,自得自在乃成自知自爱,逍遥游世而外物不动其心,《文子
‧道原》有谓‘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势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
我矣;乐忘乎富贵,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几于道矣。’不于世情牵系,不以功
业缠缚,乃能中正自得而平和应事,《庄子‧让王》有谓‘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
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神明自得于圣王事业,《文子‧守无》即
谓‘轻天下即神无累’,《文子‧下德》乃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强者,必用
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
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中道心术而自在德化,治国莅民而神交无伤,不受民气众
欲魅惑而失神无明,《老子》乃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
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明治之道,本于神圣自由,《说卦传》有谓‘明也,万物皆相见’‘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向明而治’,《潜夫论‧明闇》有谓‘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所以闇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
偏信,则过日甚矣。’,《孔子家语‧入官》有谓‘明君必宽祐以容其民,慈爱优柔之
,而民自得矣’;神圣天道而自由宽容,人道明德而和存是非,《庄子‧齐物论》而谓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神明圣德,化民自由,《庄子‧应
帝王》有谓‘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
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法治之道,公正平等,严明无偏,君以为纲,民以为纪,《文子‧上义》有谓‘夫法者
,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县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后,中绳者赏,缺绳者诛
;虽尊贵者不轻其赏,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无罪;是
故公道行而和欲塞也。’法治之为,仁义利民,教化助民,有为以法,无为而治,《文
子‧上义》有谓‘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
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无得撗断也。人莫得恣,即道胜而理得矣,故反朴无为
。无为者,非谓其不动也,言其莫从己出也。’
势治之道,组织群体以分司功能,有司分守以形名权势,因形任能而循名责实,权用事
功而势成制衡。形名乃组织之理,形为结构之理,名为观念之理。权势乃组织之效,权
在作用之效,势在影响之效。组织和运,生克合理;人员任用,进退有则;制以形名,
衡于权势,依法定势而从理守则,参验效能而稽决事功,官吏忠实相成而民众信赖政府
,《庄子‧天下》有谓‘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
也,百官以此相齿’。道德仁义为根本以善化民众,权能形势为制衡以良分组织,《老
子》有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术治之道,神智密藏而明辨知机,同民说众而察贤识能,《系辞传》有谓‘夫干,天下
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
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
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务治之道,一于内诚外豫,内诚乃在止于至善而格致诚正之修身功夫,外豫乃在事前完
善组织计划准备之治事工夫;孔子有谓《中庸》《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治天下国家
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其阐示为政九经乃谓‘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
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重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
侯也。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
之报礼重,重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为治之本,在于简明易行而合理顺势。《文子‧上仁》有谓‘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
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事烦难治,法苛难行
,求多难赡。’‘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赡
,任于众人则易;故小辩害义,小义破道,道小必不通,通必简。’‘故有道以理之,
法虽少,足以治;无道以理之,法虽众,足以乱。’,《系辞传》有谓: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平天下”诚谦之道,诚而博容无形以虚,谦而任势无敌以柔,是谓“虚柔”安平天下
。“明明德于天下”是指文明盛德化成天下,“天下平”是指文明世界安定和平,相关
安平一切人间生态。世界和平之文明基础,并非在于政经霸权的至上统一,而是在于文
明社会的互信统和,而致文明世界之共同幸福安康。《中庸》所谓天子德业之“议礼、
制度、考文”,“议礼”相关道统而对应文明世界之订定生命典范,“制度”相关政统
而对应文明世界之建立体制法度,“考文”相关文统而对应文明世界之研设文化会通,
而以普遍文明共识达致世界太平之美好理想。生命典范本于无形之心灵修为,体制法度
存于有形之物境情势,文化会通在于演变之顺适时需,因于文化发展而推动教化政改,
崇尚理想而付诸现实以成就普世惠民之文明德业事功,《系辞传》乃谓‘是故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
事业’。
文明共识之和谐人间以至世界太平,乃在理想与现实之协同,即是关于义利之和,《文
言传》有谓‘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大戴礼记‧四代》有谓‘义,
利之本也,委利生孽’。普世文明之明德功业,需要义利协同而兼顾理想与现实,才能
真正获得民意支持。善于正义理想而无现实利益事征,民众没有征验得利,也就难以信
任支持;善于现实利益而无崇高正义理想,民众不会尊崇尚义,也是难以信仰支持;《
中庸》故谓‘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
;不信,民弗从。’《荀子‧王霸》有谓‘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
以壹人而已矣’,《礼记‧礼运》《孔子家语‧礼运》有谓‘凡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
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从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安平天下之文明德业,乃以善应时变而通达吉利,《系辞传》故谓‘通其变使民
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孔子《系辞传》有谓‘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
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顺应自然时势,乃得天道祐助。信实
民众认同,乃得人道祐助。崇尚尊任贤能,以成天人祐助;尚贤在于无私,无私则不嫉
贤妒能;无私乃以不争,不争则不排贤抑能;无私不争以成,乃能顺天信人而祐助吉利
。《老子》有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
中诚无私以虚,谦庸不争以柔,虚柔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有谓〈天道〉‘夫帝王之
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
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应帝王〉‘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
命之情’。《老子》有谓‘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文子‧道原》有谓‘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
,秉其要而归之。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
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
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神圣教化,天命率性,心觉易知,亲民德久,是谓干阳健道以安天下之险;无为自由,
宽厚载物,行简易从,功业大化,是谓坤阴顺道以平天下之阻。乾德健心,坤德顺物,
阳阴相化,安平险阻;禅修明心,讯通感应,金融交易,科学究物;“禅修”之于太阳
理位,“讯通”之于少阳理位,“金融”之于少阴理位,“科学”之于太阴理位,是谓
安平天下之四象相成;“神圣教化”与“无为自由”是谓安平天下之阳阴两仪,“神圣
自由主义”是谓安平天下之太极和理,“中道神明觉知”是谓安平天下之无极本原。中
国,理想是谓中道之国,文明是谓神洲之邦;中道神化之明明德于天下,是谓“神洲文
明”;神圣自由,明德化成,仁育诚正,安平自在,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孔子《礼记
‧礼运》记述上古大同社会理想有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太学教化之道,相关儒家政治理想之实践,并非唯致士人,而也惠施民众。政治乃
是众人之事,然而八目之“格致诚正”只是个体心性修为,虽可作为教化实施,但却无
法作为政治规范实践。“格致诚正”的心性修持,只能作为教育感化心灵,绝对不可作
为政治道德规范;因为个人心性在于自知,并非他人一般能知,若以心性修持作为规范
标榜,容易造就士人清谈狂禅伪善做作之风,《文言传》有谓‘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
见之行也’。是以《大学》之谓“在明明德”,并非在于昭发自心光明之德,而是在于
昭显体行文明之德。
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强调在政治伦理实践上应以个人
修身为本,也就相关当代政治秩序所谓的公民道德实践。太学教化之中道政治理想,并
非是要个人盲目服从权威,去为国家社会集体主义奉献牺牲;而是本于个人自由自在自
得之神明修持与道德修身,以建构其适性循道而通情达理之国家社会实体,以建立其文
明德业实践。缺乏德行素质的民众群体,也就难有可能建构良善家国天下之良好公民社
会基础,故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八目之“修齐治平”虽是个体至于群体之规范理想,然而“齐治平”之群体德业,并非
个体独能成就,尚需群体因缘与时代局势之变通相应。诚正修身之个人德操,乃《孟子
》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之事;齐治安平之文明
德业,乃《孟子》所谓‘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之事;
《荀子‧大略》乃谓‘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孔子作为儒家圣人,却是出妻,离鲁去国,周游天下列国而未得志,然其文教流传千
古而见重后世,传承指引中国文明理想;是以《孟子》勉励自得民本胸怀,即谓‘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所以推己及人之安平德业,并非修身即可自然顺利成就,尚需相应事物机缘与适宜智谋
方略。即使‘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人际教化,也要考虑对方是否适应相宜;孔子《
论语》故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与共学,
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而《系辞传》阐示安民之道
更谓‘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
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
矣。’
因而修身德操之于安民德业,需要人生智慧导引实践,而人生智慧往往有关人生经验。
一般修身素养,若是未能格致诚正以至天启《系辞传》所谓‘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徒以人为诚正向善很难不由人生经验就能‘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孟子》故谓‘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
患也深,故达。’
然而大学之道,并非只是个人内圣外王之道,而是由个人修为连系到家国天下的文明教
化之道。董仲舒在汉朝倡议建立太学,就是寄望以士人群体为教化核心,进而影响社会
国家以至天下民众,成就安平幸福之文明德业。而此太学教育理念,应于当代文明德业
之大同世界理想,乃是本于神明自觉之神圣教化,从而秉持道德精神守护自由民主社会
,并非徒然只是限于知识研习的教条规范,《礼记‧学记》有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太学修身之道,天道无为以
正念随观,人道有为以正念达德,上彻出世于神明之德,下彻入世于文明之德,正是阳
明中道之谓:
 ‘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
  上彻无为出世之道,下彻有为入世之道,中道一以贯之。’
   ────────────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此谓知本’乃是指称前述文本内容阐示大学之道,即谓以知君子入世之道统根本
。中道统贯于《系辞传》之乾坤易简,‘干知大始,干以易知’是应“禅修”感应觉悟
,‘坤作成物,坤以简能’是应“科学”思虑化约,两者联合及于‘易则易知,简则易
从’是通“民本”智识之德,‘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是通“民主”众意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是在神明德化,,‘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是于文明德业,而成就大中至正
之明德功业。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谓知之至也’乃是指称前述“知本”内容,即是修习神明觉知入世之道而以达至安
平明德理想,即在内圣之神明德化而以成就外王之文明德业,是应《系辞传》阐述先古
圣王之大中至正明德功业兹谓: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神明德化而文明德业,即通乾坤易简之道,《系辞传》乃谓神易修为之‘明于天之道,
而察于民之故’而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