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狄培理变狄百瑞 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楼主: monarchist (ドン・キホーテちゃん)   2016-09-07 21:54:38
(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7日电)国际汉学权威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日前透过唐奖基金会,正式将其中文名改正为“狄培理”。中央社访问到狄培理的学术好
友、清大荣休讲座教授李弘祺,说明当初翻成“狄百瑞”的始末。
现年97岁的狄培理,在华文圈以“狄百瑞”之名为人熟悉,他一生出版30多本专书,参与
编撰的教材,至今仍是欧美大专生认识儒家文化所必读。
狄培理今年6月获得第二届唐奖“汉学奖”殊荣,在与唐奖基金会联系时,特别表达希望
借此机会,向华人社会“正名”。原来“培理”二字,是他年轻时造访燕京大学(今北京
大学前身)时,由国学大师钱穆所取,具有深刻的意涵。
清大荣休讲座教授李弘祺,是“正名”事件的关键推手。他接受中央社采访时解释,1982
年时,他还是年轻教员,因和狄培理有过几次信件来往,香港新亚书院邀请狄培理担任“
钱穆讲座”,院长金耀基便请教他如何翻译de Bary的中文名字。
李弘祺表示,他当时不知道狄培理有没有专用的中文名,于是采用一位台大学者的翻译,
此人专门研究儒学,就这样把名字定下来了,并没有特别去确认。
后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狄培理的演讲集“中国的自由传统”,由李弘祺挂名翻译,就是使
用“狄百瑞”这个名字。这本书在学界非常有名,却也因此加强了“狄百瑞”的流传。
直到1991年,李弘祺从香港应聘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离哥伦比亚大学很近,狄培理
邀请他参加研讨课,才从本人口中得知,狄百瑞其实应是“狄培理”,且是出自钱穆的手
笔。
李弘祺表示,“狄百瑞”之名当然也很好,富有长寿百命的意思,但“狄培理”意义更为
深远。狄培理当初到北京时,已对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有高度兴趣,钱穆用de Bary译音取
名,选择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观念“理”和“培”,正是对狄培理的鼓励和嘉勉。
李弘祺提到,狄培理有一个好朋友默顿(Thomas Merton),两人一同在哥伦比亚大学求
学时,便立志追求一个安身立命的归宿。结果默顿成为非常著名的天主教思想家,狄培理
则在宋明理学找到寄托。
狄培理其实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到全世界各地演讲,都会找地方做弥撒。但这并不妨
碍他对儒家的了解和体会,狄培理则坚信中西文化价值,基本上是相同一致的,也就是宋
儒朱熹所说的“理一分殊”。
李弘祺回忆,狄培理曾跟他谈起中国“孝”的观念,西方也是一样的,“旧约”中“十诫
”的第四诫,便是要人们孝顺父母。
李弘祺说,狄培理很能体会钱穆的用心,一生的研究和著作,“的确成功地把钱先生的嘉
许展现出来。”
在李弘祺眼中,狄培理的知识生活甚至还高过钱穆,因为钱穆做学问时仍念念不忘要维护
中国“学统”的独立特色,狄培理则能以“自由”和“人权”贯穿中西思想,凸显孔子所
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精神,以及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观念。
李弘祺知道翻译上的错失后,写文章时都会使用“狄培理”,并多次跟人私下谈起这个名
字,却一直没有在正式场合来订正。这次唐奖的机会非常难得,心想一定要说明清楚,才
联络狄培理的代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郑义静,以及中央大学教授杨自平等人,一同和唐
奖基金会说分明。1050907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9070027-1.aspx
====
想不到《七重山》的作者跟他是同学,好巧。
可惜狄培理先生年纪太大,这次未能来台,否则也许他会在台湾参加主日弥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