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博物馆群—穿梭时空校园大探险
‧台湾光华杂志 2014/09/03
【文/陈歆怡】
从台大校门口转进椰林大道,整齐的天际线与两侧巴洛克风格的古典建筑,
给人学术贵族的庄严气息。但你可千万别错过左侧第一栋建筑内的校史馆,
进到这里,校友们能立刻感受到回娘家的温馨,
一般访客也可尽情探索关于台大的人文密码,发现原来最高学府有那么多人情故事。
解读校园密码
2007年正式开馆的校史馆,是台大博物馆群的核心馆,前身是旧总图书馆中央阅览室。
老台大人或许还记得,昔日总图阅览室到了夜间仍灯火通明,
众人摇头晃脑苦读或瞌睡的景象。
如今校史馆仍保留数张从前的木头长桌与绿色玻璃灯具,高大拱窗外依旧树影摇曳,
怀旧感满点。
台大校史馆共分5个展示主轴,包含台大历史、校园生活点滴、
学院荣耀与成就、校园空间变迁、博物馆视窗等,而展示文物中,
不乏校友、退休教授或在校师生主动捐赠,大家共谱缤纷记忆。
“校史馆是个说故事与听故事的地方,除了回顾校务正史,
也在书写校园生活各层面的常民史,也更能凝聚人心,”校史馆营运组组长张安明说。
举例而言,两年前馆方曾征求365名学生,各自写下校园生活一天的日记,
回收后发现有人用插画、小说甚至新诗表现,有人画下拼凑青蛙骨头的实验课,
有人侧记校务会议的针锋相对。最后汇集成一本厚达10公分的手工书,
成为独一无二的校园特写。
张安明说,过往校园发生过不少大事,与台湾政治社会风潮紧密相扣,
像是60年代自由主义学者殷海光、70年代台大哲学系事件,
或是80年代自由之爱校园改革运动等,这些历程都被铭记在校史中,
以惕励来者,也印证台大标榜的自由校风。
整个校园都是博物馆
逛完校史馆,不妨就近参观同一建筑西侧的人类学博物馆,
这里麻雀虽小,却有许多珍贵的台湾原住民族雕刻、衣饰、器具收藏,
也有许多老照片,让人遥想田野调查团队与部落的第一类接触。
如果对植物有兴趣,可跨过椰林大道,探访古蹟建筑“一号馆”内的植物标本馆,
这里最受欢迎的是民俗植物互动游戏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有那么多寻常植物,
都是生活器具的最佳制作材料。
标本室外还有3座静谧的绿色庭园:台北湿地植物区、蕨园及建造于日据时期的温室,
适合喜欢神祕潮湿气息的人。
再散步到20分钟路程外的舟山路,生命科学院的一楼藏着动物博物馆,
这是博物馆群中超高人气的馆,常有中、小学班级来此户外教学。
在这里,除了可以近距离欣赏大型动物如南方食火鸡、亚洲象的骨骼标本,
馆员还会带领你从头骨及牙齿的形态了解动物食性,
或是从显微镜谈动物分类的索引方式。
其余各怀宝物的博物馆还包括:用真材实料重建一台粒子加速器的物理文物厅;
探索岛屿生成奥祕的地质标本馆;
珍藏许多斑斓标本的昆虫标本室;
全台唯一展示人骨标本的医学人文博物馆;
隶属行政单位,以创意方式解读公文档案的档案展示室;
还有被暱称洞洞馆,见证战后农业发展的农业陈列馆。
张安明说,由于许多博物馆原本就是系所各自管理的标本室,
再加上博物馆更重视展现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人文典范,
因此设馆位置都尽量留在系所“起家厝”内,
舍弃搬到崭新的研究大楼或集中化。
而为了方便民众参访,博物馆除一周开馆6天且完全免费,
博物馆群办公室还规划了定时导览路线,一周有3个下午,分别走访3组博物馆,
“无形中也进行一趟台大古蹟之旅,顺便可观察师生钻研学问的神态,
欣赏校园丰富的地景样貌,”她说。
台大博物馆群也不只是冰冷的展示橱窗,工作人员与志工常发挥创意,
推出各种老少咸宜的讲座、导览或体验营。
让宝藏重新呼吸
台大博物馆群拥有丰厚的文化资产,
与台大前身台北帝国大学的学术探险有密切关联。
台北帝国大学由日本殖民政府建成于1928年,是当时日本9个帝国大学之一,
也是台湾第一所综合型大学。正推动明治维新与海外扩张的日本,
视台北帝大为南进研究的桥头堡,
因此在空间规划、研究设备与人才上都倾全力投资。
例如,昆虫标本室的成立,得益于素木得一接任台湾总督府农事试验场昆虫部长后,
率团队进行的全台昆虫相大调查;
人类学博物馆的核心收藏,
包括1895年最早到台湾进行部落调查的人类学先驱伊能嘉矩的贡献,
则承接自台北帝大土俗人种学讲座标本室。
然而,这些累计有数万件的学术标本与文物藏品,
过去数十年来都收藏在原始的标本室,
由系所单位以有限人力物力管理,功能仅限于教学研究,
并没有对外推广。张安明指出,1996年,台大率先各校执行“数位典藏计画”,
有人类、地质、昆虫、动物、植物、物理等系所加入计画案,
各标本室才有机会看见彼此,开启日后跨领域合作的契机。
另一个激发台大校方启动博物馆计画的力量,
源自台大学生自发的校园活动。
2003年,一群热爱台大校园文化与分享故事的学生,组成“校园导览解说社”,
并举办第一届台大博物馆嘉年华活动,带领民众走访各标本室与文化景点,
更促成“校园文化资产诠释”通识课程,
延请文史、地理、空间、自然生态等各方面专家,深入挖掘台大的多样性。
台大农艺所硕士毕业、目前在母校任教的刘建甫庆幸当年有参与校园文化资产诠释课程,
才意外发现台湾蓬莱米之父、台北帝大热带农学讲座教授矶永吉的藏书与手稿,
逐步揭开台大农场中的台湾总督府高等农林学校(台北帝大前身)作业室的身世之谜。
如今,这栋包含农作物贮藏室、摄影暗房、燻蒸室、
育苗平台等遗迹的“矶永吉小屋”,已列为市定古蹟,受到妥善维护。
2005年,前台大校长李嗣涔正式启动台大博物馆群计画,
并责成图书馆规划整合,于2007年正式联合开馆。
培育未来的博雅之士
作为全台最具创意、馆藏最缤纷的大学博物馆群,
张安明说,“群”的概念也体现在博物馆既分立又合作的运作模式上;
台大博物馆群并不是一个法定单位,各馆的管理运作仍由各系所单位负责,
其中,有的单位设置严谨的“标本小组会议”,由教授群共同决定馆务,
有的馆则是单一教授出任馆长。博物馆群办公室则负责统筹对外宣传等共通业务。
张安明认为,台大博物馆不仅是台大回馈社会、走入社区的第一线基地,
也在过程中锻炼学生从事科学教育的能力。
台大校长杨泮池期许,未来台大将在校内持续推动博雅教育,
促进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理解,让台大毕业生除了在个别领域是专才,
也是触类旁通的通才。
9月开学季到了,台大博物馆群正敞开大门,欢迎各路宾客莅临。
不妨找个悠闲午后,以轻松的心情,来趟知性的寻宝之旅吧!
【完整内容请见《台湾光华杂志》九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