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人类被AI取代的讨论
就会想到之前看 英轺私记的翻译(gallantry版可以自行搜寻)
历史上很多人类会被XX取代的讨论
英轺私记里面作者刘锡鸿作为一个第一次前往西方的清朝人,对于很多新事物提出自己的
看法,趣味而又富有历史价值。
以下节录gallantry版文章2段
有关活字版印刷:
二十三日,接正使赴该馆阅看。馆人二演试。其先以铜活字板填砌入铜格,压印纸上为凸
凹形如其字,置诸小圆铁匣熨贴平,灌铅液以成模,遂付诸司机器者。机器形类小瓜蔓架
,前面横贯小铁轴二,大铁轴一。小者以刷墨,大者以属模。其下铁长匣为切刀。机器前
,纸卷贴地,大如车轮。机动则纸飞过大铁轴,即印成字。转入铁长匣下,即截而断之。
复飞上架,由后面堕落。每落皆两纸,别一机器将纸各折叠平整。电驰风掣,为时仅及瞬
息,新闻纸之堆案者,已累累然。故一点钟而七万分皆就。伦敦报事,阅一时而毕周者,
以此。虽其馆会计之手,送报之足,役人非不多,然就刷印新闻而论,则第司字模者二人
,司机器者五、六人,即敷用矣。
以余迟钝之见筹之,若专用人力,当令每人自备活字板一分。凡新闻撰成,各限一时刷百
纸,力无不给也。计二十八万纸,应得二千八百人刷印之。以每日所入洋银四千三百七十
五元,分给诸二千八百人,每人可得一元半有奇。虽英国浇裹费重,八口之家亦足赡养。
是二万数千人之生命,托于此矣,何为必用机器,以夺此数万人之口食哉?
翻译:若改用人力,就让每人自备活字版一份。新闻写好后,各限定一小时内印刷满百张
,不会不够。二十八万张纸,就让两千八百人印刷,以每天收入分下去,一人可以拿洋银
一元半。虽然英国物价高,但这种收入也能养活八口之家了,为何要用机器,夺走数万人
餬口的机会呢?
有关火车:
余之见火轮车,始诸此。车制。前后四轮,上盖板屋数间(载货则数间通而为一),机器
居前(亦可倒行)。屋高约六尺,深广各如车之大小。一车不足,辄缀属数车行。长亘百
步,而行不滞。铁路宽约四、五尺,两旁坟起如小埂以承轮。程之慢者,一时亦百余里,
故常数昼夜而万里可达。技之奇巧,逾乎缩地矣。
然以行诸中国,则裸股肱、执策绥、操舟挽辇以度载人货者,莫不尽废其业。
翻译:
我第一次看到火车,是在这时(在苏伊士运河)。每节车厢前后共四轮,上面像组合屋,载
货的话可以好几节车厢互通,机器在最前面(也可以倒车)。车厢高约2.1公尺,深度广度
跟车底盘一样。一车不够,往往连结好几车。每节车长约百步,可以互通。铁路宽约约
1.5~1.7公尺,两旁凸起如小田埂来承受车轮。路程漫的,一小时也能走百余里,所以常
常日夜不停而可达万里之远。这技术之神奇巧妙,远超缩地术。
然而把火轮车搬来中国,那些打赤膊赶车、拉船来载人运货的人就要失业了。
他考量的点有初始逻辑看似没毛病。
活字版印刷会让写字的人失业;火车会让马伕失业。
他做为清朝的官员,很怕百姓失业会成为无业强盗,不利国家。
其实跟前面文章回文有人的看法也很类似?
蒸汽机出现时西方人也是有不少人觉得人要失业了。
“XX要取代人类的话题”可能可以随着人类科技进步一直走下去。
尼这论点很尴尬就好像太阳一直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所以永远会这样现实是AI正在部分取代白领工作 这以前4很难想像der而且进步速度非常快 摩尔定律时代大概两年2倍ai目前是一年十倍
作者:
acidrain (一作品一本命推广)
2025-05-10 08:08:00服务业也越来越多被取代啊 例如客服例如银行员工业反而是取代比较慢的 因为情况复杂太多
你说的只是后来又出新工作还不见得原本工人做的了,旧有那些工作位子就真的都被取代了
作者:
sggs (请到consumer爬文)
2025-05-10 08:41:00银行客服有些是外包这真的取代性较高,柜台是服务业比较难被取代,各种奇怪状况太多xd
也没很难取代,AI线上柜台能解决70%问题就能砍掉70%人,不是只有归零才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