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PO的问题我其实常常在思考,自己虽然算是写轻小说十几年了也不人气,
但或许如何吸引人这点永远困扰著无数创作者。
今天抱持着抛砖引玉的想法,我想对原PO提出的每一项稍微聊一下,
虽然我是写“台湾轻小说”的,但说真的在很多方面面临的问题相当相似。
先放一下我近期的作品,最近在连载《那天,我绑架了一只萝莉系列》
(以下简称绑萝系列),从前年持续出版至今约两年。
因为销量或许还可以,目前预计会再继续出版下去,大概会到第九或第十集。
https://imgur.com/a/gyQ2ZqO
然后我想一项项回应,这些项目我实际遇到的处境和我自己在这系列尝试过的做法:
*
A.画风特殊或是合你胃。
轻小说的图片大多出现在封面和内插,绑萝系列则每一集还有两只可爱的Q版,
但基本上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应该是封面。
毫无疑问的绑萝这系列能活下来的首因(个人认为的),绝对绝对必定是绘师,
奶昔老师的诸多封面与人设、还有出版社的美术功不可没。
作者端能做的事情没想像中多,我跟编辑讨论确定图片人设与一些细节,剩余让
老师尽情发挥。
不过封面中有个比较特殊的想法是我决定的,像是特定集数中会有的“中文字”,
休肝服、没力、炒米粉啥的(?
至于整体美术画风想走什么路线吸引人,其实看封面大概能猜得到吧。
*
B.题材吸引人
这点我不太确定,但我个人觉得B与C点互相影响互衬。
题材方面绑萝系列就是绑架萝莉寻找救赎、成为英雄的故事,
男主身边快成为萝莉的巢穴,大概是这样子的概念在设计每一集吧。
要说非常出奇非常特色吗?个人老实说也不太觉得,
或许还蛮王道的,我很多集都尝试用少年漫画的方式去写故事。
但轻小说撇除试阅和心得,第一眼能判断题材的应该只有书名和简介,
书本简介其实是包装成比较萝莉欢乐瑟瑟的感觉。
附带一提,由于上面提到简介也几乎是读者第一眼判断的依据,
其实简介怎么呈现也是我跟编辑大大这边会经过一些讨论的结果,
在考量面对的市场确实严苛下不会独断独行。
*
C.书名有趣
《那天,我绑架了一只萝莉》这书名最初是出自我的同名短篇小说。
个人觉得这是有点戏谑又有点瑟瑟又有点吸引人的名字,
不过由于实际剧情有一些严肃黑暗部分,
(特别说一下并非绑架本身,主要是各萝莉们的身世)。
其实在第一集出版前有跟编辑大大讨论过是否换书名,但最后我也觉得
或许不要换比较好。
有不有趣终究是读者们审视的,
但书名差不多是轻小说在封面以及简介外,唯一能被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的部分。
我这边能做的只是试着让书名有点噱头力、有点玩味感,
而且这很结果论,结果论来说书名选择这个或许就是对的,
毕竟这系列好撑歹撑撑了好几年。
*
D.既有固追作者的新作
这个──“体感”来说我觉得影响不太大XDD
但这个是体感,我前几作是《A子不会预言自己死亡》系列
和《箱庭魔女夏日骚动》系列。
由于前两部到这一部间表面的题材到风格呈现差异甚大,
即便这三个系列在作者写故事来说本质上没有差异(即想说的故事内核思想差不多)。
但读者能继承多少我其实有些好奇。
个人觉得是真的不太多啦,一方面也是我身为作者IP的读者基数本也就不算多。
但确实以前作读者问卷时,也有读者表示是从午夜蓝前几作追下来的,
对于这点我感到很开心。
*
E.使用媒介推出的新作品
台湾轻小说出版的媒介感觉不多。
这点或许跟台湾漫画就有差异,就我这边的了解基本都是传统管道,
像是实体书局与网络书局什么的,还有比较大的电子书如bookwalker和读墨等。
这几年确实有不少新的小说连载平台呢,但由于绑萝系列是签约后才从短篇延伸,
几乎是全新创作的状况,所以我在这个系列并没有原本的网络连载平台。
*
F.广告投放刚好打中你的点
类似E,台湾轻小说能有的广告投放基本也有限,
各大动漫游戏社群网站出新闻是一个方法,绑萝系列是签名会有过新闻。
不过个人体感最有用的还是“动漫展”,能在动漫展出版作品由于人流巨大,
效益是真的蛮高的,绑萝系列也在动漫展办签书会,会有一点点气势。
这点要特别说的是──作者端能做的事确实不多。
(或者说,作者想做基本也没那个$$$$$$$$)
虽然我有在经营个人粉专,但效果如何不好说XDDD
除了作者外在出版时绘师也常常帮忙宣传,奶昔老师真的帮了很多忙(跪谢)。
*
G.异业结合、连动等回溯到原本作品
若是看我自己写过的各系列台轻,到目前没遇过这些机会。
(我把改编漫画或者动画什么的也算到这点)
跟F类似,本质上这个是$$$$$$和产业具体实力的显现,
但也不讳言作品人气越高能遇到的机会或许越多,
不过在台湾能做的大概就那些吧。
或许绑萝系列人气不是顶尖,但也确实撑住了艰苦的前期集数,
能连载下去还是感谢读者、绘师老师和出版社奥援了(土下座)。
*
大概是这样子,其实很多处境对我这渺小轻小说作者,跟网友们感受到的
或许也不会差太多。
这几点要我这作者列的话,因为在台湾轻小说中FG两点是非常弱势的,
基本上是ABC影响的比较大。
前三者比较,其中A是毫无疑问的高,
BC是作者本来就要做,也该尽全力去做的部分,
不过绞尽脑汁丢到市场后读者接受度就──
看天吧?
不过商业创作能撑多久有时真的是结果论,也是这些项目加总后的结果。
这只是我个人几年下来的观察或者想法、稍微粗略分享一下,
我想每位创作者的策略都不太一样。
下沉,等等又要继续弄后面集数大纲和内容了(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