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xianyao (艾玛)》之铭言:
: 最近看中华风背景的漫画
: 觉得怎么使用简体字的机率大增
: https://i.imgur.com/R6DnirF.jpg
: 这简体字看的头超痛的 这明明1935年才开始出现的东西啊
: https://i.imgur.com/Vn2HcNl.jpg
: 还有这欢迎光临
: 这时代是18xx多吧? 哪来的简体字啊
: https://i.imgur.com/ZfcjfVe.jpg
: 更妙的是动画把欢迎光临改成繁体字了
: 这改动很费解啊
: 这阵子出现古中华风背景的漫画 是不是用成简体字的变多了啊?
: 与其翻成奇怪的简体字 不如干脆直接用汉字还相对正确点吧
: 而且看到简体字超出戏的 时空背景整个错乱了吧
: 究竟是缺乏合理的考据还是要迎合简体字的读者呢?
简体字历史
(前略)
隶书来自于秦国人为书写简便和改造而产生的字体。晋书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
书难成,即令隶人(笔吏)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同小篆相比,是书写
简便的公文字体,[1] 。隶书在汉代成熟,又叫“佐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隶书之后,产生了楷书(又叫真书或者正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以笔画书写来说
,这些字体较为方便、易写。除了笔画较简单外,这时期的汉字,还存在着目的在于增进
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现象,增加形符或声符,或者将原先相同的字分成两个,各自
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由于隶变之后仍有不少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分常用汉字出现了
较简便的俗字。笔画比正字少的异体字,一般被叫做简体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
传》现存的元刻本中,就已经出现了符合“刘”的大陆简化字“刘”字的写法。这些俗字
则未必能以六书等既有汉字构字法去解释。
现代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这些俗体的出现,与历史里当时的时局有关。在战乱时期的南
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论手写还是彫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较多。但在唐、明、清等
政局安定的朝代,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当时的学者引为负面教材。
古代由于战乱及地方关系,石刻、手抄本经常出现异体字,后来越来越多。当和平时期便
开始收集统计,如《宋元以来俗字谱》便收录了一些笔画少的异体字。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是历史上首次赋予简体字合法地位的。在太平天国政府的印玺
和所印发的公告、书籍等,大量采用了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简体字
。这些字笔划比原来汉字减省,却不完全依照汉字构字法,但这些简体字很多被中国大陆
《汉字简化方案》采纳。
1909年(清宣统元年),主张推行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创刊号上发表《
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里,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确定了现代中国国语标准音系,还收录
了部分“破体”、“小字”等宋元以来“通俗的简体字”。
1935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二十九次常务委员会召开,通过了“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
的《简体字案》。如案名所示,它不是为新文字定策,而是提出将已在流通的简体字加以
整理,以作为标准字。所谓“固有的比较实用的简体字”即为:
现行的俗体字。
宋元以后小说中的俗字。
章草(汉魏时代的草书)。
行书和草书。
《说文解字》中的笔划少的异体字。
碑碣上的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