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速读会有一个理解误区是:读得快 = 容易读懂一本书。
但你读得快,不一定读得懂。我随便找我书架里的书撷取一段举例好了:
一个物体在质量上的任何变化将会改变它作用于其他物体的重力牵引作用大小。
若地球的质量减少,则对于轨道上的月球而言,其牵引的重力就会相对较弱。
故同理,若黑洞在质量有损失,则它在事象地平界的重力牵引作用的光逃逸速度
也不再等于光速;故一个靠近奇异点的新事象边界即形成。
那么请问:黑洞质量的损失,在观测事象地平线的范围会变小还是变大?
你会发现就算你读得快,你也不见得能读懂上面那段在讲三小,
而你会很自然地放慢阅读速度,因为你的阅读过程是:
辨识语言 -> 解码读懂文字 -> 提取语句概念 -> 读懂
只是提取文字资讯,但文字所描述的概念你不懂,那读得再快也无法
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即答案是会变小。
反过来,对于有些刊物或文章你可以读得很快。其实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反过来
是你已经很熟悉作者于文字所想表达的概念,你已经懂并且站在能沟通的基础上,
你才可以迅速地把整段文字提取几个关键概念后就能看完。
所以通常状况是反过来:
你懂它想讲啥 -> 提取文字概念 ->略过其他语句 ->看完翻下一页
我们再举个例子,假设你看某篇文章提到了财务困顿逻辑机率
(logic probability of financial distress, LPED),定义为:
NIMTA=加权平均(季净利/总资产市值)
CASHMTA=现金与现今对等科目/总资产市值
EXRET=加权平均(log (1+股票报酬) - log(1+加权指数报酬))
SIGMA=前三个月年化股价标准差
RSIZE=log(该股票市值/指数总市值)
MB= MTA/调整后帐面价值 调整后帐面市值=帐面价值+0.1(资本市值-帐面价值)
PRICE=log(近期股价_
LPDF=-20.26NIMTA+1.42TLMTA-7.13EXTAVG+1.41SIGMA-0.045RSIZE-2.13CASHMTA
=0.075MB-0.058PRICE-9.16
你只要有基础财报分析知识,就算你乍看公式不知道在讲三小,但看定义后
你就会知道它想抓的是:
这间公司近期净利赚的钱多不多、股价相对最近大盘表现涨多少、
它的手握现金跟总资产相比多不多,现金流算不算健康。
以及相对的负债/资产比率高不高,股本会不会太小导致股价波动太大。
而取log指数是要把不同时间的涨跌比率标准化,比如说以台湾的加权当例子
在大盘指数8000点的时候,每天1%的价格涨跌就80点,如果这天大涨150点算异常
但现在14500点,一天涨个1%就145点。故你没用指数化等手段把数据标准化,
你很容易把以前的资料低估而造成解读上的失真。
剩下那些定义拦前面的数字多半是作者已经写成程式跑最佳化后得知的最佳化权重,
你没有要全部照抄就可以视为噪声。
那么你已经知道它写这些公式背后的概念是啥,解读速度就可以很快。
而立即地了解它是想表达现金流健康资金充裕,欠钱少,股价波动稳定但涨得比
大盘多,反映市场对公司未来价格预期,这间公司就相对破产机率不高。
反之基本面很差股价还吃泻药狂泻波动大的,公司八成也有问题破产机率就较高。
那么读得多跟读得快哪一种比较重要呢?我个人认为是读得多再读得快,
那你看书体验也比较舒适,至少你不会看很快但还是看不懂在公三小又要重看一次。
至于这跟c_chat有啥关系?这其实也跟一些小说改编的动画,声优的台词速度有关
我们就举化物语的pv来说好了:
https://youtu.be/WLcSAgqZUHA
其实这部作品相较于小说的文字数,它的台词节奏是有刻意放慢的。
因为动画必须兼顾完全没有接触过原作的观众,
如果速度太快就会开始不知道西尾是想供三小。
不信的话你把速度调快到1.5倍速,大致上就是你看小说的平均速度。
但只要在没字幕下你光听就很吃力,更何况西尾还喜欢利用日文的用语典故
来藏他言外之意的意思,如果你没放慢速度观众根本没时间get到。
不过就算是放慢速度也的确还是有看不太懂嫌他是电波作的观众啦...
所以这也反映了动画到现在往往都找很容易读的轻小说,甚至是看爽的毒物番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