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指挥中心怎么老是设在容易被打爆的舰桥

楼主: BITMajo (BITMajo)   2022-11-11 04:35:43
对 STAR TREK 系列研究没有很深,如果有误欢迎纠正。
就我所知,ST 系列作者最初的设计方向是:
一群探索者乘坐着一艘太空船探索宇宙,
这艘船有很强大的引擎,但引擎很危险、风险很高。
加上 ST 系列里面的联邦自诩为探索者而非军人,
他们的船自然也是探索船而非战舰,
(至少表面上是啦)
所以联邦船舰设计不是以战斗坚固耐打为考量,
而是首重引擎反应炉的隔离防护,避免成员在船舰失控时受到波及。
因此从最初的 TOS 系列的经典宪法级星舰开始,
(ST 世界里面的 RX-78)
联邦的战舰通常就区分为碟型部、工程部,
碟型部是收纳成员的空间,工程部则容纳著反应炉,
工程部再连接出 (通常是) 两个曲速夹舱,用来进行超光速飞行。
因此主宰大部分联邦星舰设计理念的,
最主要是引擎和反应炉,战斗方面的机能则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搜寻 Constitution class 的图片,
可以看到宪法级的碟形部和工程部之间只有纤细的脖子连接着,
这处要是防护罩大破的时候被打断,整艘船就完了,
和大幅暴露舰桥的弱点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世的联邦船舰虽然略有改善 (把脖子变比较粗),
但整体设计还是明显得把各区域区分开来,
只用少量结构互相连接的方式构筑船体,
这我想就算不是个天才,也会知道这样的构造不是很坚固...
但联邦在银河系中算是相对强大的团体,
科技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优于其他人的,
加上前述自诩为探索家、外交家、科学家的理念,
所以能接受这种船舰设计。
但是在经历 Wolf 359 之役,
39 艘联邦星舰被一艘单独入侵的博格方块舰轻松歼灭后,
联邦对星舰的设计思路也改变了,当然改变的方向不少,但以结构来说,
2370 年开始服役的元首级、无畏级、普罗米修斯级,
2380 年启用的挑战级,外型上很明显的都设计了更结实强韧的构造。
值得一提的是 ST 系列的前传作品,企业号系列 (ENT),
里面出现的 NX 级企业号,在结构设计上看起来就比之后的宪法级更坚固,
这或许是制作组考虑到在当时的设定下,
星际联邦尚未成立,人类的科技也明显落后于其他种族,
NX 级也没有后世星舰具备的防护罩,只有极化装甲来削减武器对船的伤害,
所以采取了比联邦时期更保守的船舰设计方式。
回到这串的主题,舰桥的位置,
印象中所有联邦的星舰,主舰桥全部都在 Deck 1 的位置,
也就是碟型部的最上层,通常位于碟型部中央。
这显然不是为了视野而做出的选择,因为舰桥萤幕上所看到的,
基本上都是摄影机与电脑处理过的影像,
不然以 ST 的世界观,光靠肉眼观察可能什么都看不到。
我能想到的,直接从舰桥看到外面真实影像的情境,
只有影集 Voyager 的 Year of Hell 2,以及电影 Nemesis 的决战,
两个场景都是自身船舰大破到要直接去撞对方了,
船壳裂开只剩下防护罩隔绝外面太空的情况。
不太确定为什么舰桥都在 Deck 1,也许是一种传统吧。
不过即使被放在 Deck 1,舰桥倒也不是真的被很明显地暴露了,
以 ST 的战斗来说,敌舰的位置可能在 360 度的任何一角,
只有敌舰在正上方的时候,舰桥才会被明显的暴露在对方眼前,
如果是正面面对敌舰,舰桥只会占整个轮廓边缘的一小部分,
只要稍微扬起舰首,敌舰就没办法直接看到舰桥了。
所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只要操作得宜,
基本上是可以避免把舰桥直接暴露在敌人眼前的。
另外 ST 的联邦星舰也有第二舰桥、战斗舰桥的设定,
最初联邦星舰是为了避免反应炉失控危害成员,
所以收纳反应炉的工程部和收纳成员的碟形部是可以分开的,
分开的碟形部原本作为成员逃生用,
但到了 TNG 系列的银河级星舰,碟形部和工程部就可以分开航行、作战,
并且不用依靠船坞,分开的船体就能自行组合回来,
所以联邦的船舰在舰桥损坏的情况下,
还是有相当余裕可以应对的。
作者: Wangdy (蒙古人)   2022-11-11 07:15:00
专业
作者: Severine (赛非茵)   2022-11-11 09:02:00
push
作者: Darkmatt   2022-11-11 12:20:00
详细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