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聊历史上两个名人的例子,了解看看两个有能的佞臣的转变
秦朝时有个大臣叫叔孙通,当年陈胜起义,秦二世找大臣们来开会。问大家意见时大家都
说
陈胜一伙是造反,秦二世非常生气。叔孙通于是报告说”天下兵器都没收了,各地官员也
都
尽忠职守,陈胜他们不过是盗匪而已,很快就会被抓了。”秦二世大喜,重赏叔孙通,把
说
是造反的大臣都关监狱
会后大家责备叔孙通谄媚,他却说”我刚刚虎口脱险阿。”不久他就收拾行李跑路回家,
之
后投奔项梁、刘邦,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帮草根的刘邦集团制定礼仪规矩,成为西汉的
儒
学宗师
隋唐时候有个大臣叫裴矩,他是从北齐就开始当官的五朝元老,隋文帝、炀帝年间,裴矩
在
外交方面的表现突出,设计分化打击突厥、吐谷浑势力,劝降吐蕃,经略西域。
同时他也是当朝”五贵”的成员,把持朝政,迎合隋炀帝的好大喜功,隐瞒国家乱象,是
对
隋炀帝阿谀奉承的大佞臣。
但后来裴矩投降唐朝之后却变成一个有名的诤臣,对李渊、李世民提出经略国家的方针,
劝
阻李世民钓鱼执法,甚至还被李世民称赞他“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
何
忧不治!”是能当面进谏的直臣
其实对于裴矩的转变,《资治通鉴》的总结就很到位了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
化
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隋炀帝不喜欢听大臣的建言,整个朝纲当然就变成阿谀一片,李世民能接受大臣的进谏,
那
朝廷的风气就会变好。
真的能成为有能的佞臣,他们察言观色必定是顶级的。如果明君本身能以身作则导正朝廷
的
风气,佞臣们自然也会转换作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