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李亚伦X苏微希:用漫画留下一些什么,也

楼主: medama ( )   2022-08-13 17:45:57
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2/6533269
李亚伦X苏微希:用漫画留下一些什么,也是一种使命感
2022-08-12 19:27 许文贞
本文选自《500辑》Issue63“台漫上瘾症”
拜网络便利、IP改编、独立出版热潮之赐,漫画家自由发挥空间变大,多元题材如雨后春
笋般降生,让其跨出同温层,能见度变高,逐渐发展出不同于日漫、欧漫的台漫轮廓。
本期《500辑》与曾任漫画线记者、金漫奖评审的江家华合作,介绍近年来在海内外表现
亮眼的台湾漫画家、漫画、再看从幕后推手视角看产业变化,何以支撑台漫如今成长至此
。或许你会发现原来漫画早不像过往,而是能打开眼界、重新反思、甚至让人读到欲罢不
能的大人读物。
李亚伦和苏微希,两位台湾漫画产业的中生代幕后推手,从出版社和同人场,一同回顾台
漫面对纸媒没落的冲击,如何花了十年从低谷缓慢爬起,绝地求生,如今百花齐放,走出
台漫新时代风貌。
开拓动漫祭执行长苏微希(左)与盖亚文化漫画部总编辑李亚伦(右)。 图/吴致硕摄

500辑:两位阅读的第一本台湾漫画是?跟日漫的差异?
李亚伦(以下简称李):我最早看的台漫应该是刘兴钦的《阿三哥与大婶婆》还有《乌龙
院》,但对《九命人》记得最清楚,漫画里的世界很吸引人,造型都很潮。当时家中有漫
画的人不多,我刚好有一个大我六岁的哥哥,他买了很多漫画,日漫多半是在出租店看,
会买回家的反而是台漫。
苏微希(以下简称苏):我读的第一本台漫应该是洪义男的《彩虹山的宝藏》,应该是在
1975到1980年间,小学的时候看的。漫画人物是台湾原住民,主角是位部落小英雄,还有
会说话的小动物朋友,大家合作一起对抗坏人。那时候很难意识到是台漫还是日漫,因为
审查制度,让所有日漫人物都得改成华人名字,所以我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日本漫画,对我
来说就是“漫画”。
500辑:两位是如何开始投入台湾漫画产业?当时又曾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李:最初的契机是漫画家AKRU投了行政院新闻局剧情漫画奖,得奖后规定要商业出版,她
就找上盖亚出版小说部的编辑,问能不能帮她出,那是2009年的作品《柯普雷的翅膀》。
那时我还没进盖亚,在原动力文化做日本漫画的代理出版,盖亚的老板陈常智问我,想做
这样的漫画,正25开,卖240元,首刷印量就五位数。我心想说也太勇敢了,直接跟他说
:这应该会死吧?
这很颠覆常识,光是定价和首刷印量把我吓到了。当时市面上台湾漫画非常少,有做也是
32开小小本的。没想到这本一发中的,满厉害的。
后来盖亚正式开始投入出版台漫,是因为中研院在2009年出版了《CCC创作集》(以下简
称《CCC》)。原本在同人场找人参与创作,出了前四期,计画预算用完,希望可以转往
商业发行,找了几家出版社谈都不成功,就找到盖亚。
《CCC》是季刊,作品累积比较慢,从商业出版角度来想并不实际,也难怪多数出版社不
愿意接手。当时我们会接下这个工作,除了是因为《柯普雷的翅膀》成功,再加上老板一
直想做台湾本土的作品,也想从中找到好的台湾漫画家,等出版单行本再回收。在台湾的
纸本市场,要付稿费,印单行本,是要卖个几万本才可能回本的,能达到这样条件的漫画
很少,所以才没有出版社想做。
李亚伦谈起投入台湾漫画的契机,与盖亚老板陈常智有直接关联。“老板一直想做台湾本
土的作品,也想从中找到好的台湾漫画家,等出版单行本再回收。” 图/吴致硕摄影
苏:我那时在大然出版社,受到创办人吕进发影响很深,他在1980年创办《小咪漫画周刊
》,成立“小咪漫画新人奖”,他一直认为要有本土的作品,必须要有杂志当平台、有比
赛,才能让大家愿意出来画画。
一开始也是想做漫画杂志,但是2000年后网络普及,大众的金钱、时间和注意力又被影音
市场瓜分,纸媒开始往下走,销量遇到瓶颈,才决定办开拓(同人活动)来提升,想办一
个介于同人场跟国际书展中间的活动。
早期同人创作者其实是原创、二创都画,他们一方面替喜欢的漫画画二创,另一方面也有
自己想画的东西,假设场内有300摊,大约有200摊的作者每年会出一本原创作品。只是因
为二创作品容易引起共鸣,比较好卖,发展比较活跃。
所以开拓在2011年开始办“Comic Nova”专属原创的活动,是因为想画原创的人,在“二
创卖比较好”的同人生态中没有发挥空间。台湾的原创是有机会的,只是时不我予,还是
要有平台把它保留下来。
苏微希一开始也是想做漫画杂志,但是2000年后网络普及、纸媒销量遇到瓶颈,才决定办
开拓(同人活动)来提升,想办一个介于同人场跟国际书展中间的活动。 图/吴致硕摄

李:盖亚也曾去开拓摆摊,举办“出张编辑部”,《CCC》最初就是在同人场找人才,后
来盖亚这边如果找到人才也会介绍给《CCC》互相交流,因为只有《CCC》有连载的平台,
才有稿费可拿。
500辑:就两位观察,近十年左右,有哪些台漫作品真的跨出同温层进到大众视野?
苏:近十年娱乐消费习惯很分散,很难有广泛性的影响。以分众市场来看,《阎铁花》因
为影视改编,电影产业的人都知道,相信这部作品也会打中80年代喜好《欢乐》、《星期
》漫画杂志那一挂读者。很多公部门、博物馆、美术馆系统的人都看过《云之兽》。
李:跨出最多的应该是AKRU的《柯普雷的翅膀》还有《北城百画帖》。《北城百画帖》是
目前盖亚卖最好的作品,有好几万本。若包含画册,蚩尤的《制服至上》很有影响力,一
般以为是宅男喜欢,却有很多20几岁女性读者。很多茶叶业界的人知道《异人茶迹》,还
有《神之乡》影视化收视率非常好,拍摄手法走传统乡土剧模式,应该有扩展到长辈族群

苏:《神之乡》很接地气,可惜看电视的人不一定知道是原本是漫画。
500辑:这十年间,台漫的发展与过去有何不同?还需要哪些支持才能继续走下去?
李:除了有《CCC》聚焦台湾主题,是一个契机之外,台漫也有满多不同题材,像是LGBT
相关,影视改编的漫画也变多了。我们也有科幻、奇幻类型的漫画,但日本这块太强,同
样类型题材很容易被盖过去,不容易做。
苏:光是“星期一回收日”的《粉红缎带》得到2019年金漫大奖就很具代表性。台漫题材
这十年间变得非常宽广,与其说呼应本土,倒不如说是创作者整体基础素提升,无论是画
技、内容,表现自己内在想法的能力,也被鼓励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了台漫
现在多元、自由的表现。
若以类型发展来说,现在创作土壤的厚度,还无法支撑漫画家主动开发出新的创作类型。
一个概念如何从16页发展成160页,中间需要经过很多漫画家、编辑、出版社的讨论、摩
擦,型态才会渐渐稳定。
李:可能是补助变多、能见度变高,吸引更多人才进来,这几年也有很多在国外留学读相
关科系的创作者愿意回来,投入漫画产业。对我来说,一方面很开心,但又有一点担心,
万一泡沫破了怎么办?因为我们现在还是靠政府的补助才有办法支付稿费的,这其实很不
健康。之前就说补助就像是强心针,一抽掉,这个产业可能就挂了。
苏微希:“若以类型发展来说,现在创作土壤的厚度,还无法支撑漫画家主动开发出新的
创作类型。”李亚伦:“这几年也有很多在国外留学读相关科系的创作者愿意回来,投入
漫画产业。对我来说,一方面很开心,但又有一点担心,万一泡沫破了怎么办?因为我们
现在还是靠政府的补助才有办法支付稿费的,这其实很不健康。” 图/吴致硕摄影
苏:我们需要更多像《神之乡》的作品,有后续能支撑、建立正常的商业模式,但现在还
是没有。
李:要成为真正的大作,还是需要长篇作品。这可能是接下来要思考的,怎么样让更多人
投入长篇创作,政府补助多半是短期,今年申请到,明年还不知道有没有,很难规划长期
的长篇作品。
这几年因为文化部有提供翻译补助,国外版权授权变多,像是法国、日本、甚至连乌克兰
都有。单以收入来看,现在还不高,但能够跨出去就是一个机会,我真心希望这些作品可
以在当地造成如韩流般的影响。
苏:问题还是在数量上。用很粗略的算法,一本160页的漫画,从无到有大概需要100万台
币,包含编辑费、2000本的印刷费、设计费,若有一亿元,一年就可以产出100本漫画。
李:不只是人和作品的数量,补助也不够啊。111年的漫画奖励金的总金额是3000万,只
做了52件漫画相关的计画。假设一部电影预算5000万上下,大概两部电影的预算,就可以
砸一整年的台湾漫画出版的产量。
500辑:想请两位分享台漫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何以让你留守现在的岗位努力不懈?
苏:台湾是一个情报资讯流通的开放社会,所以台漫表现方式非常多元,跨域转译的能力
很强大。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我在阅读的过程,会感到自
身的文化价值被肯定。
李:我的角度比较私人一点。身为编辑,参与从零到一的过程,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
做这行也有点久了,看到很多人从当初的菜鸟漫画家一路成长,从看到一篇短篇的分镜到
后来变成单行本,卖得好甚至改编成影视,就是成就感的来源。到了这个年纪,追求的已
经不是金钱,而是可能留下一些什么东西,去完成自认为是自己这一生的使命。
苏:这就是创作的魅力呀!
◎责任编辑:胡士恩、林亚璇
作者: doramon888 (贝尔汪)   2022-08-13 17:46:00
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