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地名翻译这种事很好玩,
首先是告诉你这个地名的人是谁,
再来是听到后翻译这个地名的又是谁,
最后书写出来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国外地名来自《瀛寰志略》这本书,
作者是清朝时来自山西的徐继畬在福建做官的时候,
结识了只会说“闽南语”的美国荷兰裔传教士
所以一个地名在音译的转换上可能经过两三个语言的转换
例如“比利时”,如果用英文发音听起来像贝尔京Belgian
用法语或荷语念起来像贝尔西耶Belgie,
那为什么会被翻译成“比利时”?
因为瀛寰一书写成的时间恰逢比利时刚刚独立
这位荷裔传教士可能出于私心,又或者出于习惯
不以国家名而以城市名——布鲁塞尔来称呼他(中华台北?)
布鲁塞尔Brussel的荷兰语(布鲁苏)其实就跟闽南语非常接近了
所以最后这个荷裔美国人用闽南语对着当时已经五十几岁的山西士大夫一讲再写下来,
比利时就这么诞生了
同样的情况还有拿坡里(意大利语)在香港翻译成那不勒斯(英语)
至于现在的中国,有很多为了区别“旧”中国
所以自行打掉重新翻译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