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丰满》广告陷物化女性争议,日本记者:你有批评自由但无权禁止
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il/52737
海外媒体 HuffPost Japan 指出,联合国妇女组织(UN Women's Organisation)总部已
经正式向日经新闻发出抗议,原因在于日经新闻在 4 月 4 日出刊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张“
带有性暗示的女高中生插图”(性的に描いた女子高生のイラスト),为《星期一的丰满
》进行宣传。
联合国妇女组织在 4 月 11 日发函给日经新闻,表达对该则广告的抗议和不满,并且要
求对外做出部解释,并对决定是否刊登广告的过程进行审查。
后来 HuffPost Japan 访问了联合国妇女组织日本办公室主管石川雅惠,联合国妇女组织
认为这类广告过度性化(物化)身穿校服的未成年女性,强化了高中女生的刻板印象,“
可能鼓励男性对未成年少女进行性剥削”。
联合国妇女组织并不是质疑漫画出版商或是作者的立场,而是质疑日经公司对其决定刊登
该广告的责任,这个广告的呈现已经掀起巨大的讨论话题,这也表明了该公司的巨大影响
力。“我们希望媒体能再次思考其社会责任”石川雅惠说道。
当然这次事件不仅仅是只有网络上备受讨论,日本媒体人、学界同样也为了日经这次的广
告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讨论,引述日本记者佐佐木俊尚在 Abema 的谈话节目所提到的论
点,他认为人们有批评的自由,但是没有禁止的自由。
表达的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最重要的一步。为了保护言论自由的权利,必须把日经新闻的市
场行销问题和未成年人的性损害(性被害)问题分开进行讨论。
如果我们承认了“人们有权不接触他们不想看到的东西”,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表达形式都
会消失,这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有批评的自由,但没有阻止他人的自由。
像是战争新闻具有社会意义,但《星期一的丰满》是兴趣的一种,我对此没有兴趣、也没
有要护航的意思。即便如此,但我仍然在谈论著维护它的必要性。
在出版的世界里,色情、暴力、莫名其妙的文化多得要命,在如此文化中成长的作家和编
辑们却做出来像“文艺春秋”(日本著名八卦杂志)这样的杂志。
如果要把象征萌文化的《星期一的丰满》击溃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下一个新海诚或是细
田守这样的创作者了。
——记者佐佐木俊尚
推特那些被称为激进女权人士的族群当中,也有人为了寻找那些“不想看的东西”而骚动
炎上起来,人们不愿承认会造成让他们不愉快的东西,认为这样的状况之下“表现的自由
和多样性又该如何被保护”。
节目中提到的论点强调“人们因为感到不愉快而缩小表现自由,进而失去多样性”,像是
“not for me”(不适合我)这个词的背后含意是否必要,希望能够借由这次事件让大家
开始思考:“这个东西不适合我,所以决定保持距离”的礼仪。
庆应义塾大学法律哲学教授大屋雄裕也提到,“在自由经济的前提之下,‘not for me’
可以为了自己不看或是不买,人们可以自由决定。同样你也有权利告诉别人说‘别买’、
‘这个东西怎么样’”
讨论当然没问题,但是不应该和取消文化绑在一起。
——庆应义塾大学法律哲学教授大屋雄裕
不只是以上两位对《星期一的丰满》广告表达意见,同时也有一名在推特获得 2 万转推
的日本广告业人士现身说法,认为报社、出版社和作者都无视了这次的广告骚动事件,气
氛很明显不一样。
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不要道歉或是撤下广告,彻底无视就是最好的做法。
也有网友发起了调查活动,虽然样本数不多只有 100 人,但多多少少也反映出一部分的
日本民众意见。在这份调查当中,有超过 80% 的年轻女性包括高中生,认为她们不觉得
这个广告有特别的问题。
近几年来欧美国家过度强调所谓的政治正确,让取消文化间接或是直接改变了很多创作生
态,反映在许多影视、游戏作品都能多多少少看到这些迹象。
一如大屋教授和佐佐木记者所陈述的论点,很多创作都有讨论、批判的空间,但是我们真
的应该要让不想看到的东西就此消失吗?
====
这新闻的重点是整理了日本当地对这事件的看法和反应。
我觉得这句很好:讨论当然没问题,但是不应该和取消文化绑在一起。
欧美起头的取消文化真的越来越过度了。
最后那个网络调查虽然样本才100人,但有八成以上受调查的年轻女性不觉得这广告有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