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uciferii (路西瓜)
2021-06-06 18:54:25这篇文章摘录自对岸的《超级机器人动画年鉴2019》,
出版者是“航空工业出版社 看动漫”。
内文根据台湾译名稍作修改,但改完后我怀疑这篇原文
不是大陆人自己写的,可能是用机器翻译某本日文书或
网络文章。
可以搭配这篇一起看
“Qロボゴーグとロボロボカンパニー ! SDの起源ではなかった”
https://vampire.blog.jp/archives/sd_gundam_qrobo_gorg01.html
第7章 Q版机器人的时代
【Q版的英雄】
本章的主题虽然是90年代的机器人英雄,但是,在此以前,我想先说说
日本Q版角色的发展史。
首先,1966年丸日商店发售的“宝贝系列”,是最早把电视英雄Q版化
的商品。正如商品名所示,这个系列的作品,是把“哥吉拉”(ゴジラ)
、“超异象之谜”(ウルトラQ)、“超人力霸王”(ウルトラマン)
中的怪兽和英雄进行可爱的Q版化,并且附有发条、可以行动的软塑料
人偶。
之后,丸日还在1967年,推出了二头身的超人七号(ウルトラセブン)
挂链。POPY的“小鬼袋”(1973年)中,装着Q版化的无敌铁金刚
(マジンガーZ)或假面骑士 V3(仮面ライダーV3)人偶。同年
BLUE MAAK(ブルマァク)推出了“慢悠悠系列超人力霸王一
家”,超人一家都像相扑运动员一般健壮。
虽然这些绝对不是主流,便明确表示,Q版这一类型的作品,也是角色
玩具的一个选项。
【滑稽机体的萌芽】
今井科学率先在1975年,推出了滑稽风格的角色模型“机器人死党”
(ロボダッチ)。
该作品几乎与《加油!机器人控》(がんばれ!!ロボコン, 1974年)
同时期登场,在机器人=朋友的主题下,成长为人气系列。
该系列作品的设计大多由漫画家悟负责。可爱和机体魅力并存,深受10
岁以上的用户喜爱。
1976年,TAKARA开始发售玩具,在模型之外的领域,这个系列也
是人气角色。
另外,1978年长谷川制作所推出了“蛋机”(EGGPLANE)系列,1980年
TAKARA推出了“简单Q”(チョロQ )系列。“蛋机”还可以变
形为战斗机的蛋、“简单Q”是利用发条前进的迷你车。
这两种商品都对现有的机体进行变形,表现出了新的魅力。并且,这两
个系列的商品现在也一直持续著发售。
【漫画中的Q版角色】
对英雄角色的Q版化,现在虽然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但其鼻祖应该是漫
丰家成井纪郎了。《电视漫画人》(テレビマガジン)连载的《宇宙铁
人》(宇宙鉄人キョーダイン, 1976年,原作石森章太郎)中,随着故
事的进行,对主人公进行变形,内容也变得搞笑。《宇宙铁人》之后,
连载的《GOGO悟空》(ゴーゴー悟空, 1977年)、《戴亚克隆》
(ダイアクロン, 1980年)、《秘密指令0059》(秘密指令0059, 1981
年)等作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成井说自己的画受到了吾妻秀夫的影响,但对英雄特征进行变形化
处理,则是成井独有的技术。
另外,在鸟山明的《怪博士与机器娃娃》(Dr.スランプ, 1980年)
中,也登场了Q版化的超人力霸王和哥吉拉。鸟山明的变形技术也出类
拔萃,在游戏《勇者斗恶龙》(ドラゴンクエスト, 1986年)负责怪物
设计,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
【“简单Q达格拉姆”这一发明】
下面,进入正题吧。
进入80年代,Q版角色的表现越发活跃,TAKARA的“简单Q达格
拉姆”(チョロQダグラム ,角色来自《太阳の牙ダグラム》)则奠定
了基础。这款作品是两头人的达格拉姆模型,可以利用发条行走。
因为“简单Q达格拉姆”受好评,所以TAKARA继续推出了《装甲
骑兵波特姆斯》(装甲骑兵ボトムズ)、《巨神高克》(巨神ゴーグ)
、《机甲界加里安》(机甲界ガリアン)的商品。
另外,《巨神高克》以“Q机器人”的名称,由佐籐元设计,推出了Q
版的高克玩具和模型。“高克”从一开始,就同时进入了真实和变形两
条路线。
另外,佐籐元在进行变形设计的同时,还参与了《爆笑战士!SD钢弹
》(爆笑戦士! SDガンダム)等漫画的创作。
《机甲界加里安》继续双管齐发,由佐籐进行变形设计,推出了食玩“
滑稽加里安口香糖”等商品。
虽然不是机器人,我们也不能忘记1983年推出的“简单兽”(チョロ獣)。
【万代的Q版机器人推广】
1984年,万代POPY事业部推出了“机器CHAN人”(ロボチェンマン)
系列。这系列的商品是模仿“简单Q达格拉姆”的模型系列。
这一系列中的角色包括1983年─1985年POPY事业部推出的主要角色
,还有《女武神VF-1S》(バルキリーVF-1S,出自动画《超时空要塞マ
クロス》)和《电击战队变换人》(电撃戦队チェンジマン)中的变换
机器人。
此外,万代还对《机动战士Z钢弹》(机动戦士Ζガンダム)的MS进
行变形处理,推出了Q版的模型。这款作品还增加了附属的装饰品和独
有的变形系统。
万代POPY事业部在1984年TAKATOKU TOYS (タカトクトイス)倒闭
之后,推出了“超级女武神”(スーパーバルキリー)商品。1985年,
还推出了《超力机器人伽拉特》(超力ロボ ガラット)中的主角机器
人模型。
“伽拉特”的特征是滑稽机器人可以变形为英雄机器人,商品也利用部
件的交换,完美再现了动画中的镜头。让幽默和英雄共存的凌计,正是
大河原邦男独有的创意。
【二头身的钢弹】
万代的特机事业部也推出了很多变形商品。特机事业部的特征是,鸟山
劣(横井孝二)亲自设计商品。
横井原本是《模型情报》的长期投稿者。商业设计出道之作是1984年的
“Q版重战机”(ディフォルメエルガイム)之后,又设计了“Q版Z
钢弹”(ディフォルメ・Ζガンダム)、“Q版怀旧机器人”
(ディフォルメヒーローシリーズ,无敌铁金刚、盖特龙等)、“Q版
忍者战士飞影”(忍者戦士飞影)等作品。
1985年,PVC(注)制“SD (超级变形)钢弹扭蛋战士系列”(
スーパーディフォルメガンダムワールド)也是横井的代表作。
注:聚氯乙烯的简称。硬橡胶材质,有弹性。可以利用可塑剂改变
硬度,从建筑业到玩具都可以使用。
以往的Q版变形主要是三头身的作品,但横井建议,让“SD钢弹扭蛋
战士系列”为二头身。
横井设计的二头身钢弹,不仅得到了儿童的喜爱,其巧妙的变形设计让
很多成年人也非常喜欢。不久后,“扭蛋战士系列”便取代了“金肉人
”(キン肉マン)系列,成为热销的系列。
横井的作品并非是简单的变形化,而是突出角色性,在“扭蛋战士系列
”的附赠贴纸上,就巧妙地表现出了横井作品的感觉。从这点上看,横
井的笔名也可以解释为鸟山明的画风和成井纪郎的执著并存。
之后。成井的漫画《SD钢弹剧场》(SDガンダム剧场)在《SD俱乐
部》(SDクラブ,万代发行)连载时,读者都觉得横井的SD钢弹扭蛋
和作品极为吻合。
此外,横井还参与了很多特机事业部之外的商品设计。
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头部和眼睛都很大,像婴儿一样可爱。在钢弹
等作品有明确主题时,原创设计和主题的不一致,反而是一种魅力。这
种魅力加上用户对机器人英雄的憧憬,会让用户对商品产生亲近感。
在这个意义上看,Q版变形处理,可以让已经寿终正寝的商品再次重生
。游戏软件《超级机器人大战》(注)中,表现活跃的历代机器人们,
就是其象征吧?
注:スーパーロボット大战,战略模拟游戏。各种动画作晶中的机
器人和登场人物纷纷在游戏中登场。1961年推出了第一款作品后,
该系列至今依然不断推出新作。
虽然“SD”本来的意思就表示了万代的Q版设计,但是90年代以后,
其他公司也使用了“SD”,比如FC游戏软件《SD飞龙之拳》(SD
飞龙の拳)。这正如“超合金”是机器人玩具的代名词一样,“SD”
也成了Q版角色的代名词。
【1985年Q版机体们】
1985年,日东科学(日东科学教材株式会社)推出了新的模型系列“大
河原邦男趣味机器人世界”(大河原邦男おもしろメカワールド)。这
一系列的商品如名所示,由大河原邦男设计的Q版变形机体组成。因为
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所以大河原邦男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日东科学解散后,SANKI(サンキ)和阳光国际(サニー・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继承“趣味机器人世界”的销售权。
TOMY在1985年推出了变形化的“ZOIKORO” (ゾイコロ,Q版ゾイド
)和“TEREKOMA战士”(テレコマ戦士)。后者是一款作品的创意是让
拉面盒、罐头盒等容器变形为机器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款作品。当
时,“TEREKOMA 战士”还计划推出映像作品。
从1983年“简单Q达格拉姆”之后,Q版机体的人气迅速高涨。不过,
到1985年,Q版机体还不能算是主流。
【“BB战士”的功绩】
1978年万代POPY事业部,开始发售新品种的商品“BB战士”(BB
戦士)。该系列最初推出的“BB战士”,是三头身的滑稽机器人钢弹
机器人,武器中可以发射BB弹。第二年电影《机动战士钢弹 逆袭的
夏亚》(机动戦士ガンダム 逆袭のシャア)公映后,POPY再次推
出“SD钢弹BB战士”(SDガンダムBB戦士)。这次的作品更为强调滑
稽,机体攻为二头身,内藏物品和特殊效果。
当时在模型界“迷你四驱”走红,“钢普拉”(ガンプラ)也需要注入
新鲜血液。万代的这次商品变化取得了成功,“SD钢弹BB战士”成
长为持续至今的大系列。2017年,推出了第400号机体。
实际上,“BB战士”也是钢普拉中最大的一类商品。1987年《机动战
士钢弹ZZ》(机动戦士ガンダムZZ)动画结束后,直到1993年《机动
战士V钢弹》(机动戦士Vガンダム) 开播,电视动画中都没有钢弹。
虽然期间有电影《逆袭的夏亚》和映像动画作品,但是,让钢弹继续在
儿童间获得人气的正是“扭蛋战士系列”和模型“BB战士”,以及后
面要说的“元祖SD钢弹”。
现在“BB战士”也是连接孩子予唇迖的纽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BB战士”才能成为长期存在的系列。
【Q版机器人为主角之时】
1988年,《魔神英雄传渡》(魔神英雄伝ワタル)开始播放。片中登场
的、被称为魔神的机器人和主角龙神丸,都是Q版造型。
Q版机器人成为电视动画主角的时代,终于到来了。虽然魔神严格地说
,并不是Q版……
TAKARA没有推出魔神玩具,也没有推出魔神模型,而是推出了介
于玩具和模型中间的“组装玩具魔神大集合”。虽然“魔神大集合”属
于组装模型,但零件控制在最低限度,一部分部件已经涂装,所以可以
简单地完成组装。并且,每款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效果,具备玩具的乐
趣。
组装说明书的背面,印刷为“神部新闻”的报道形式,介绍作品的世界
观。
《魔神英雄传渡》的组装玩具“魔神大集合”逐渐露出了热销的势头,
在该系列后半段,推出主人公魔神“龙王丸”、“邪虎丸”之时,该系
列已经极为热销。1989年初,该系列的玩具便一举成为最畅销的玩具。
“魔神大集合”热销后,“组装玩具”继续推出了新系列,“魔动收藏
”、“风动王”、“桃太郎传说”(桃太郎伝说)、“魔兽莱卡”(獣
神ライガー)(均为1989年),“魔神英雄传渡2”(魔神英雄伝ワタル2,
1990年)、“铁人28号”(鉄人28号, 1992年)接连上市。虽然没有明
确记录,但是1991年的《新世纪GPX Cyber Formula》(新世纪GPX
フューチャーグランプリ サイバーフォーミュラ) 也以“组装玩具”
的形式发售。
1989年SEGA也以相同的形式,推出了以《守护神哈特》(まじかる
ハット)中登场的机器人为主角的“Q合体系列”。
作为更廉价的“组装玩具”,《阿达英雄传》(パロ伝 ~パロD英雄伝~
)在1990年登场。该作品的世界观和“SD钢弹”类似,角色和骑士钢
弹、武士钢弹也有些类似。
之后,“炸弹人 弹珠人 爆外传”(Bビーダマン爆外伝)也继承了 “
以儿童为对象的组装模型”的理念,万代的“元祖SD钢弹”也受到了
这个理念的影响。
【电视游戏与Q版角色的亲和性】
“SD钢弹”、“魔神大集合”开始热销时,任天堂的FC游戏软件也
达到了人气的顶峰。
1988年发售的《勇者斗恶龙3》(ドラゴンクエストIII そして伝说へ
…),销量为 380万本,几乎追上了《超级马里奥兄弟3》(スーパー
マリオブラザーズ3),也是当时该系列最为热销的一作。
当时在《勇者斗恶龙3》发售时,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列,甚至被
电视新闻报道。
因此,游戏中登场的角色也极有人气,占据了面向儿童电视杂志的主要
位置。《勇者斗恶龙3》热销之后,艾尼克斯从1989年开始,推出了周
边商品。
《马里奥》和《勇者斗恶龙》都有丰富多彩的Q版敌人。从丰富多彩的
敌方角色来看”钢弹也绝对不会输给《马里奥》和《勇者斗恶龙》,甚
至因为钢普拉的热销,其中敌方角色的认知度更高。
钢弹接近电视游戏角色,如何发展为让现让现代儿童接受的商品呢?…
…我认为这里隐藏着钢弹Q版化的真正价值。
实际上,1988年“SD钢弹”在纸媒体“Carddass”(注)推广时,上
面写着“勇者斗恶龙”,这是非常罕见的事。不过,这确实吸引了孩子
们。“SD钢弹”的“Carddass”仅仅是在1988年,就卖出了6000万枚。
注:万代发售的贸易卡片,在专用的自动贩卖机销售。
另外,和电视游戏一样,必须重视的还有《圣魔大战》(ビックリマン
)中的点心的附赠贴纸。
《圣魔大战》在1985年下半年形成了收藏的热潮,到1986年年底,一共
出售1亿5000万个。这也是利用Q版角色获得了人气。《魔神英雄传渡》
也受到了《圣魔大战》的世界观影响。
完美利用电视游戏和附赠贴纸现象的“SD钢弹”和“魔神夫集合”,
成功地引入了新的机器人角色世界观。
【“SD钢弹”的玩具推广】
万代特机事业部在1985年推出扭蛋“SD钢弹”、POPY事业部于
1987年推出了模型“BB战士”。
扭蛋SD钢弹在三年的时间里,出售了 5000万个。
1988年,万代玩具部也加入了“SD钢弹”。当然,他们推出的商品是
“玩具”。其核心商品为1988年年底开始的“元祖SD钢弹”。
这款作品是注重“组装模型”、面向儿童的模型,对现有的MS进行Q
版化。不久便继续推出了武士钢弹(SD戦国伝)、骑士钢弹(SDガンダム
外伝)、命令钢弹(SDコマンド戦记)。“元祖SD钢弹”加入了玩具
独有的合体和变形系统、发声、放光系统,有各种各样的效果。这一系
列也一直发售到1996年。
仿佛是为了取代“元祖SD钢弹”一般,“洛克人”(注)随后登场。
万代面向儿童的组装玩具线路,也由此转向游戏角色。
注:动作游戏《洛克人X》(ロックマンX) 中叠场的角色。组装
式玩具,活用了“SD钢弹”和“圣斗士圣衣大系”(圣闘士圣衣
大系)的经验技术。
在“元祖SD钢弹”问世前,万代还先行推出了“钢弹 cross”(SD
ガンダムクロス) ,这一系列作品的主角也是组装玩具Q版的钢弹。
随着SD钢弹的人气高涨,超人力霸王、假面骑士等作品纷纷推出了同
规格的Q版商品。
另外,TAKARA也推出了《桃太郎传说》(桃太郎伝说)的“变化
TK”(変化テクター)系列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品几乎与“钢弹 cross
”的形式完全相同,完美地结合了Q版与组装的优点。
另一方面,万代1990年推出了“钢弹 cross”后续作品“真实型武士钢
弹 cross”(リアルタイプ武者ガンダムクロス)。这款商品让过去发
售过的DX系列的钢弹 MK-Ⅱ、Z钢弹、ZZ钢弹穿着新造型的铠甲部
件,成为真实比例的武士钢弹。
在之后的钢普拉版的“MS战国传”(モビルスーツ戦国伝),也继承
了“真实型武士钢弹 cross”中,“武士顽駄无摩亚屈”(武者顽駄无
摩亜屈)和“武士仁宇顽駄无”(武者仁宇顽駄无)的设计。再之后的
后续“真实型钢弹 cross”(リアルタイプガンダムクロス),采用了
新的造型。
【1990年的英雄机器人情况】
1990年全年的动画作品中,有六部机器人作品,分别是《功夫猫党忍传
》(キャッ党忍伝てやんでえ)、《勇者X凯撒》(勇者エクスカイザー
)、《魔神英雄传渡2》、《NG骑士柠檬汽水&40》(NG 骑士ラムネ
&40)、《超级剑豪传》(からくり剣豪伝ムサシロード)和《至尊
勇者RPG传说》( RPG伝说ヘポイ)。其中,除了X凯撒外,其他五
作中的机器人全部为Q版。
再加上“SD钢弹”的商品推广,1990年可以说是Q版机器人最为繁荣
的时期吧。以上的作品中,“功夫猫党忍传”和“渡2”、“超级剑豪
”、“至尊勇者”都推出了面向儿童的组装模型,“NG骑士”推出了
玩具。
除了机器人之外,万代推出了以《圣斗士星矢》为主题的“圣斗士乐园
”,永井豪设计的角色为主题的“CB角色 永井豪世界”。TOMY
也继续推广去年开始发备的“野兽军团系列”,并且发售了Q版的新商
品。
在Q版机器人混战中,还有孤军奋战的真实比例的机器人玩具系列,那
就是“勇者X凯撒”。
【勇者系列第一作】
1990年开始的《勇者X凯撒》和去年结束播放的《变形金刚》系列一样
,都是变形合体机器人表现活跃的作品。
TAKARA发售的“X凯撒”玩具,对象的年龄层比适合全年龄层的
“变形金刚”低,虽然也以汽车、飞机为主题,但只是形状相似,并不
真实。甚至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玩具更追求机器人的帅气。X凯撒胸口
的狮子型设计,正是其追求帅气的象征。
并且,主角机器人和系列后半登场的机器人合体,得到强化,在当时还
是崭新的设计。
1990年,也许是因为任天堂推出了“SFC”(超级任天堂),其他公
司推出的机器人玩具呈现出销量低迷的趋势。但是,“X凯撒”依然是
热销商品,成功地让面向儿童的英雄机器人回归主流。并且,在第二年
借此机会继续推出了 “勇者系列”。
并且,在1990年Q版机器人也都没有找到相商路线的新节目。也许,这
是因为Q版机器人的题材已经不新颖了。之后,Q版机器人也没有什么
热销的商品。
【英雄机器人再兴】
“X凯撒”获得一致好评后,“勇者系列”在1991年,第二作《太阳勇
者火鸟》(太阳の勇者ファイバード)开始播放。加上同年开播的《盖
特机器人号》(ゲッターロボ号)、《绝对无敌雷神王》(绝対无敌
ライジンオー),1991年共有三部英雄机器人动画开播。
大厂商也纷纷加入了这些作品的商品化工作,TAKARA为《火鸟》
、万代为《盖特机器人号》,TOMY为《雷神王》。
万代POPY事业部,还推出了实拍英雄节目《鸟人战队》(鸟人戦队
ジェットマン)、剧场版电影《机动战士钢弹F91》(机动戦士ガンダム
F91)、映像作品《机动战士钢弹0083》(机动戦士ガンダム0083
STARDUST MEMORY )中的机器人,还推出了实拍英雄节目《特救指令》
(特救指令ソルブレイン)中的机器人玩具。
严格来说,《机甲警察METAL JACK》(机甲警察メタルジャック)虽然
不算机器人,但TAKARA依然推出了变形合体的“机甲警察”。
1991年Q版热退潮之后,很多传统机器人重新摆上了柜台。另外,变形
金刚的商品也依然火爆。
《雷神王》是在《传说巨神伊甸》(伝说巨神イデオン)之后的11年,
TOMY首次推出机器人作品,其销量也极为火爆。之后,“蓝光人系
列”(エルドランシリーズ)又继续推出了《元气爆发》(元気爆発
ガンバルガー, 1992年)、《热血最强哥修罗》(热血最强ゴウザウラー
)的相关商品。
“蓝光人系列”虽然在第三作终了;但该系列的制作商和赞助商并没有
撤离,而是继续开始了下一个节目的企划。
“勇者系列”和“蓝光人系列”都形式大好,1994年,机器人的热潮又
席卷了日本。
此时,“勇者系列”的《勇者警察J迪卡》(勇者警察ジェイデッカー
)、《霸王大系龙骑士》(覇王大系リューナイト)、《红色男爵》(
レッドバロン)、《魔天战神》(ヤマトタケル)、12年后再次登上电
视的《超时空要塞7》(マクロス7) 、还有《机动武斗传G钢弹》(
机动武闘伝Gガンダム),94年播放了六部机器人动画。
现在看来,1994年可以说是最后的机器人繁荣期。
并且,其中的《红色男爵》、《G钢弹》、《魔天战神》(第19话以后
),都受到去年播放的《龙珠》等作品代表的“格斗”题材影响。此时
的作品,很多机器人都在大会登场竞争。
【英雄化的钢弹】
1993年钢弹再次回归电视,《机动战士V钢弹》开始播放。前一部电视
播放的作品,还是六年前的《机动战士钢弹ZZ》。
V钢弹的机体群设计和80年代的潮流没有什么大差别,但94年“G钢弹
”主角机体的设计则充满了英雄气息。比如,闪光钢弹腰间装备着日本
刀一般的光剑,神钢弹头顶有辫子等。
之后的《新机动战记钢弹W》(新机动戦记ガンダムW, 1995年) 的飞
翼钢弹、飞翼钢弹零轮廓都仿备穿着披风,双肩还有类似家纹的圆形标
志。《机动新世纪钢弹X》(机动新世纪ガンダムX, 1996年) 的钢弹
X武器类似佐佐木小次郎的长刀、钢弹XX的武器类似宫本武藏的双刃
,形象也和武士极为相似。
因为最初的钢弹的设计是足轻,可以看做是回归起点,但是这三款作品
更明确地表现出了武士的主题。
这种钢弹的英雄化,也是因为“SD钢弹”在儿童中热销得到了反馈吧
?Q版钢弹和不久后的武士钢弹、骑士钢弹、命令钢弹等独特的世界观
展开,得到了儿童们的好评。
结果,“SD钢弹”取代了真实比例的钢弹,甚至由此诞生了真实型武
士钢弹 cross。
从Q版开始的“SD钢弹”,不久便对主线的电视系列产生了影响。
《机动战士钢弹SEED》(机动戦士ガンダムSEED, 2002年)以另外一种
形式,继承了这种英雄化的倾向。剧中的主要机体通过更换背部的部件
,变化机能(外观就展现出了强悍)。
系列后半段的自由钢弹,背后有五对翅膀和两门大型激光炮,腰间还有
2门电磁炮(注)。恐怕没有看过这部动画的人,也能感觉到自由钢弹
是节目中最强的机体。
注:利用电磁对子箱加速,高速发射子弹的武器。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用户的喜好,英雄化也不断进化〉。
80年代钢弹这种真实系机体和丛外观便能一目了然的英雄机体,是不同
种类的机体。但是,在不知不觉间,钢弹也变成了英雄机器人。这绝对
不是悲观的话,而是意味着钢弹机器人不断成长。所以才能成为长期热
销的系列。
【大型化的机器人玩具】
90年代的机器人玩具,几乎没有单体完结的作品,而是以提升力量为大
前提。其系统为:全高约30厘米的主角机器人和其他的机器人或者机
械合体,变成更为巨大的机器人。
奇妙的是,1988年代变形金刚和实拍节目登场的超级机器人都同时采用
了这个系统。
80年代,多个机器人和机械合体,成为30厘米左右的机器人。到90年
代,合体前机器人的身高便大约是30厘米了。
这种提升能力的合体虽然能产生各种效果,但30厘米尺寸的两个机器
人合体则是基础。大帝EX凯撒(勇者X凯撒)、神圣雷神王(绝对无
敌雷神王)都是这种作品。
第3架、第4架型号较小的机器人合体模式,在90年花后半开始增加。其
先驱是《鸟人战队喷射人》。《勇者特急超能加尔》(勇者特急マイト
ガイン)、《黄金勇者GOLDRAN》 (黄金勇者ゴルドラン)也是这种作
品。
另外,三个大小为30厘米的机器人合体,只有《元气爆发伏魔金刚》
和《热血最强哥修罗》两部作品。
特别是伏魔金刚,合体后的型号更大,包装也大得惊人。
当然,也有不符合这个法则的机器人。
三架机体合体,再现“盖特机器人”的三种变化,主角盖特号和支援机
体合体,成为超级盖特号。盖特机器人号就不符合这个法则。
另外,“恐龙战队”(恐竜戦队 ジュウレンジャー)之后的超级战队
系列也在避免直接的提升力量,而是在寻找新的方向。其代表则是大魔
神与恐龙凯撒合体后,成为兽帝大兽神。
《电光超人》(电光超人グリッドマン)中,类似超人力霸王的英雄和
机器人合体,并由此提升能力。
另外,这种英雄和机器人的合体;源于1988年的《电脑警察》(电脳警
察サイバーコップ)。
此外,还有和大型部件合体,成为最强机体的我王凯牙(勇者王ガオ
ガイガー),和飞行机体合体提升能力的铁人28号X等,单体便接近
完美的机器人。
在1997年的《勇者王我王凯牙》之前,勇者系列一直在持续,超级战队
系列的机器人,代表着日本机器人英雄。1997年是勇者系列完结的一年
,也是《超生命体变形金刚》开始的一年。取代变形金刚的勇者系列,
再次被变形金刚取代。变形金刚也再次成为TAKARA面向男童的主
力商品,直到今日。
【追求玩具领域之外商品化的机器人】
90年代机器人动画中,《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纪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1995年)可以说是最热销的作品吧。本作商品化的主题并不是玩具,而
是映像。虽然,在此以前《机动战警》(机动警察パトレイバー)就是
这种商业模式,但也是极为罕见的商业模式。
不过,这并非表示福音战士和玩具厂商没有任何关联……
比如,福音战士也曾和TAKARA洽谈,TAKARA很可能成为主
要赞助商。当时,TAKARA方面负责人高谷元基提出了用磁铁替换
各种装备的建议。可是,最后TAKARA选择了和“福音战士”同刊
连载的《BTX》,放弃了成为“福音战士”主要赞助商的机会。
如果当时TAKARA能对“福音战士”进行商品化的话……?虽然在
谈论历史时,“如果”是禁语,但这个话题也很有意思吧。
最后,福音战士以映像软件为主力商品。从结论来看,也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因为14卷作品平均都售出了10万本以上,所以也改变了动画商业
的潮流。
现在,电视动画通过销售映像取得利润,已经成了主流。不仅是“福音
战士”作品,从商品化的角度来看,进行映像商业化,也是为动画世界
指出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