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2334436 (<lol>)》之铭言:
: 借问一下喔 看大家都说台湾是夷州 孙权派人来过台湾 那 台湾到目前为止有出土任何三国时代的器物可以证明这件事吗
之前专案有提到所以有稍微研究一下。
基本上这要从头开始解释整段故事比较好懂。
关于孙权派人去夷州这件事,分别出现在三国志中孙权、陆逊、全琮三人的列传之中。
以下节录文言原文,不喜欢文言文的碰友可以跳过不看。
《三国志 吴主传》
(黄龙)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衞温、诸葛直
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
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
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
还。
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衞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
《三国志 陆逊传》
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咨逊,逊上疏曰:“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
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
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
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
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
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
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权遂
征夷州,得不补失。
《三国志 全琮传》
赤乌九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为人恭顺,善于承颜纳规,言辞未甞切迕。初,权将围
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
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
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
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羣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把三个列传所提及的事情合起来,用白话文叙述大概是这样:
黄龙二年,西元230年,马谡守不住街亭后两年。
孙权刚称皇,想要往海外扩张领土。
他看上了珠崖(现在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对面)和夷州这两地。
所以他分别向问当时的左右手:陆逊和全琮询问意见。
陆逊讲话比较直,直接和孙权讲:
“国内都还没安定,去那两个鸟地方打鸡鸡逆?”
全琮是孙权的驸马,为人也比较圆滑。
他先是吹捧了孙权一番,可是也否定了孙权的主意:
“那些地方一堆细菌,去了一定生病。我觉得姆汤喔。”
刚当上皇上的孙权听不进劝,还是派人去了珠崖和夷州。
派去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聂友和陆凯成果不错,设立了珠崖郡将当地纳入吴国统治下。
可是派去夷州和亶洲的衞温、诸葛直就没那么顺利了。
孙权发给衞温和诸葛直一万兵力浩浩荡荡的出海前往夷州和亶州。
陈寿在这里有解释亶州就是当年徐福和童男童女落脚的地方。
下一段很矛盾,说亶州居民有时会来会稽(江苏、苏州)贸易。
可是又说亶州过远无法到达。
总之,衞温和诸葛直没有达成任务。
没去成亶州,一年后只从夷州抓了千名当地人回来向孙权交差。
而且士兵们因为疾病的关系死了八九成,得不偿失。
孙权明显相当不满意这次的结果。
全琮还在旁边煽风点火:
“我就说嘛,还有那些当时没有跳出来反对的家伙根本是想搞你啊,皇上。”
过没多久,倒楣的衞温和诸葛直就被以“违诏无功”的理由拖去砍了。
整个事情经过大致上就是这样,根据陈寿的原文是看不出夷州在哪里的。
只知道孙权派人去了夷州,然后拓☆荒☆灭☆团。
万名士兵死了八九成不说,成果只有带回了号称是夷州居民的一千人。
孙权一个恼羞还把带队的两人拖去砍了。
那夷州是什么时候和台湾划上等号的呢?
在这个拓荒失败的事件发生几十年后,
一名吴臣沈莹写了一本介绍临海郡(浙江台州)风土民情的《临海水土志》。
这本书已佚失,但是在其他书籍引用自其的资料中有一段关于夷州的纪载:
宋代《太平御览》引《临海水土志》:
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
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
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归男女,卧
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
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
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
”,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余丈,以著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
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狶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
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
,斫去脑,驳其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
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著首。还,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
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
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
这段记载之后大概被忽略了千年之久。
直到台湾日治时期,才被致力于研究台湾风土民俗的学者伊能嘉矩注意到。
伊能嘉矩基于他对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认为《临海水土志》所记载的内容
如:猎首、缺齿、穿耳、织布等习俗和台湾原住民相近。
平埔族语言也可以找到和“弥麟”发音类似的族语。
于是他判断夷州就是台湾的古称。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877492/446?tocOpened=1
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原文,从44页开始有相关论述。
然后呢?
然后就没惹。
基本上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关话题就只能到这里了。
因为这就是我们所知的夷州全部资料。
之后就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虽然《临海水土志》甚至连小米酒(以粟为酒)都有了。
可是也很难解释“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是台湾的啥咪碗糕。
中国那边会高潮的原因,是因为阿共仔和他们的农场文很爱偷换概念。
把孙权派人出海前往夷州的事说成“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
就像国台办的1993年就搞了一篇文章“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
里面这样写: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
台湾的情景。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
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和七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
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
事实上,孙权派出去的人不到一年就灰扑扑的爬回来了。
万人死了八九成,带队的将领们还因此没了脑袋。
别说占领了,可能连夷州都没找到就回来了才会让孙权气成这样www
事实上,台湾如果真的是夷州,反而证明了“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纯属唬烂。
他们最爱引用的《临海水土志》那段叙述,
它在《太平御览》里被引用在介绍国外地区的《四夷部》的《叙东夷》中。
里头洋洋洒洒的介绍了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虾夷。
换句话说,宋朝根本没把所谓的“夷州”当成领土过。
再退到更早,像唐朝韩愈的《送郑尚书序》:
其海外杂国,若耽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于陀利之属,东南
际天地以万数,或时候风潮朝贡,蛮胡贾人舶交海中。
耽浮罗:现在叫济州岛。
流求 :可能是现在的冲绳琉球,也有可能是指台湾或澎湖。
毛人 :不明,可能是指虾夷。
林邑 :占人建立的古国,于现今越南中部,后称占婆、占城。
扶南 :东南亚古国,为现今的柬埔寨南部。
真腊 :东南亚古国,为现今的柬埔寨北部和老挝西部。
于陀利:又称干陀利,东南亚古国,详细位置不明,可能位于马来西亚或印尼。
感谢韩愈认证。
夷州被名列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可见得唐宋之间也没把夷州视作过领土的一部分。
简单来讲,因为一个夷州高潮是中国人在自打脸。
我们看笑话就好w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