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lsuet (.....)》之铭言:
: ※ 引述《attacksoil (击壤)》之铭言:
: 因为他不能打~
: 刘备打仗几乎都是败仗居多,都靠关羽张飞救场,战场上
: 的表现不够粗勇,平常有表现的部分都是靠心机和嘴砲...
: 所以他当粗人不够粗,就只能用文人形象了。
这是很典型的《演义》印象吧?
《演义》描写早期刘备的事蹟因为遵循历史之壁的缘故,
该给刘备的败仗还是得给,但仔细看就知道,
刘备是整个团队里面脑筋最清楚的人──会用战术,会判断政治战略局势,
二爷很意外地反而没有什么智力上的描写,
三爷这个时候已经有用计的纪录了(对刘岱),但基本上还是出包居多
其他的文官群颇边缘,连陈登都被平庸化了
所以读者就会有一个刘备一直打一直败败到荆州去的印象
然后为了要凸显诸葛亮这边的转捩点又特别强调军师的重要,
再加上刘备最后一战夷陵又是没有诸葛亮的情况下输的一裤子,
就会有一个刘备不能打的印象──然后罗贯中还故意加深这种印象,
比如说让文丑呛刘备是“屡败之将”。
但其实仔细看看,刘备打输的不是曹操+他手上的变态军师团,
就是陆逊这种天生神力人,老实说输了也没啥好丢脸的。
刘备的“文人”形象还有一点是(其实严格来讲《演义》的刘备也不怎么文人),
《演义》将刘备刻画成一个后世很喜欢用、甚至唐太宗也往这里面套的仁君模型:
这种仁君各种能力只需要有中等水准,不必太突出,但是行为举止一定要符合道德标准,
碰到危难时刻只需要哭哭,底下有能的大将军师们自然会想法子来逢凶化吉──
这种仁君除了刘备以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公明,当然稍微懂《水浒》的人都知道,
宋江其实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但是《水浒》把他包装得很好,这就是《水浒》厉害的地方
扯回刘备身上,这样的君主典型其实是符合儒家对于君王的理想型式──
就是君王不必要有才,他只需要在各个位置摆上最适合的人,让他们去治理国家,
所谓的“垂拱而治”,就是这个意思,《演义》的刘备就是这个形象的艺术化,
并被各种章回小说继承,然后更彻底的描写君王无能的那一面(误)
早期光荣三国志的刘备能力设定上,在还有“魅力”这个能力值的时候,
刘备就会是其他能力都只有不上不下的70多,只有魅力是全游戏最高的100,
就是这个形象的延伸解释(不过现在光荣会把刘备的能力加到80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