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推荐] 真正内行的《网络文学经典解读》

楼主: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6-11-20 08:19:13
※ [本文转录自 CFantasy 看板 #1OCEbcYU ]
作者: youtien (恒萃工坊) 看板: CFantasy
标题: [推荐] 真正内行的《网络文学经典解读》
时间: Sun Nov 20 08:08:03 2016
我今天刊出的专栏文章。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89577
真正内行的《网络文学经典解读》
  10月6日早上,去中研院史语所听复旦大学刘钊教授讲座“从出土资料看《山海经》
”,由于题目的关系,听众比平常多很多,多达三十来人,其中有外行人,也有读过几本
杂书就想来印证一下的那种。当然,核心的同行,还有讲座的内容,都是不会令你失望的
枯燥:我们现在确认了《山海经》可以和许多出土文献互证,对其内容和来历更有把握了
一些,也可以订正今本的一些错字,这些进步都很确实。然而,要说整出一个崭新的贯通
上古史的视野,或至少编一个比今本更可靠的新版《山海经》出来,都还早,再等几年吧
。学术就是这样,急不来。
  听完出来,顺便去近史所逛一逛,想几年前我写硕士论文还在这里查过外交部档案。
一楼有个摊子在卖大陆的文史书籍,当然要看一看。在诸如《周易今古文考证》和《XX
X日记》这些超硬的书名中,有一本很是独特:《网络文学经典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期是今年2月。其后记曰:“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开设五年以来的成
果结晶。”
  且不急着介绍,先来问问大家:你觉得,这样一本由正统的学术界,用正规的研究方
法和论文写法,处理野蛮生长、甚至是乱七八糟的网络小说,写成的专著,可以写到多好

  在以往,大部份的答案,应该都是“没什么希望”的,依据有二:首先,正统学者,
要嘛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学究,要嘛就是只想着交作业拿学位、死板地照规格来写的研究生
;再者,每个学科都有它固有的“议程”,当他们碰到一件新事物时,通常首先会做的,
都是把它放到我的框架里,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可以拿来讲我们一直在讲的那些议题。然而
,这些“研究对象”所在乎的东西,和你“研究者”所在乎的,未必是一回事,这就谈不
到一起去。
  再来,有一个说来可笑,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干扰因素,就是“体面”的感觉。举例来
说,如果一部小说,引用了中国和西洋文史的典故,继承了某些经典的笔法,触及了什么
现实的问题,和本地的几位前贤作了对话,我们学者觉得这很能登上大雅之堂,谈起它来
,感觉就很自然,甚至会很乐意。因为学术论文要讲一个体面,而上述这些,通常都是被
认为体面的。或者那部作品是离经叛道、颠覆传统的东西,那也好,学者把它纳入本学科
的议程之中,连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族群、阶级、性别这些议题,它也就体面了。学
界对此有个术语,叫做“典律化”(canonization)。
  而如果这部小说,引用的是日本漫画、网络流行语的典故,叙事手法取自电脑游戏和
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探讨的是萌、爽、潮、狂霸酷跩炫之类的概念,甚至大搞色情暴力
,又或者只是在恶搞,并和圈子里各种奇葩的名人对话,而其创作动机也只是为了娱乐和
卖钱的话,学者又会怎么谈呢?就会像把臭豆腐当成大便一样,掩著鼻子,戴着手套,勉
强为难地处理:先划清界限,表示我并没有赞同这些作品,拉开距离;对这圈子里的各种
用语,加引号,表示我并没有接受这一套。总之,就是尽量想办法,不让那些“不体面”
的东西,污了我文章的体面。
  用小孩子的话来说,如果研究对象是和我们是“一国”的,那一切都好谈;如果它和
我们不是“一国”的,那就比较费心了;至若它是异端,或者是敌国的东西,那就更尴尬
了。
  虽说,我们的思想只要开通一点,也不必特别征引什么理论,就可以放下这些使人纠
结的名相,而去专心在学问上见真章;可是,写论文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得顾及整个
学界、你的校系的体面,至少也要过得了审稿的关卡。而我们一旦存了一个“过关”的念
头,就会开始自我审查,回避各种感觉上不体面的东西。长此以往,学术论文就不免继续
是那一副生硬艰涩、而且与现实脱节的样子。如果只是艰涩那也还好,但若与现实脱节,
甚至落后于学术圈外的讨论水准,那就没救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好?说来也容易:舍弃那种表象的体面,而从扎实的内容、精辟
的学问,去建起你一套别开生面的体面,来与既有的圈子相容或分庭抗礼,就可以了。但
如果你不是逍遥自在的一个人,而是要对群体负责的体制中人,这便需要你眼光够精准、
心志够坚定、心脏够大颗,才能带领同仁来一起完成。
  这本《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的主编邵燕君教授,就有这样的慧眼与气魄,与十几名同
学一起做到了。
  下面先贴一下这本书的目录,大家可以测验一下,里面提到的书,你知道多少?看过
多少?
目录
导言 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1
一、网络文学的“网络性”/2
二、“网络性”对雅俗二元对立结构的瓦解/7
三、“网络性”“类型性”与“经典性”/10
四、“网络类型经典”的初步定义和选文标准/16
五、“学者粉丝”:研究者的立场和方法/18
第一章 西游:青春的羁绊——以今何在《悟空传》为例/27
一、西游“同人”:从“大话西游派”到“玄幻西游派”/28
二、《悟空传》:网络时代的“公路小说”/33
三、成长:是“转圈”还是“羁绊”?/38
结语:后青春期的“中二病”/43
今何在创作年表/45
《悟空传》粉丝评论综述/46
第二章 奇幻:“恶人英雄”的绝望反抗——以烟雨江南《亵渎》为例/50
一、奇幻类网文的一座孤峰/51
二、多重“亵渎”的悖论/54
三、爱情:唯一的救赎之地与避难之所?/56
四、绝望之路:“好人英雄”“贱人英雄”与“恶人英雄”/57
五、“知识就是力量”与“技术天花板”/61
六、“平衡设定”与“任性YY”/63
烟雨江南创作年表/65
《亵渎》粉丝评论综述/66
第三章 修仙:东方新世界——以梦入神机《佛本是道》为例/71
一、何谓修仙:从“仙侠”“修真”到“修仙”/72
二、《佛本是道》:沟通人神、再造仙境、重写神谱/76
三、怪力乱神:修仙小说的“新自觉”/82
结语:修仙——古老又现代的超脱之梦/87
梦入神机创作年表/87
《佛本是道》粉丝评论综述/89
第四章 玄幻练级:作为欲求表像的数目化抽象世界——以天蚕土豆《斗破苍穹》为例/
93
一、作为表像的“世界”:抽象化与等级数目化/94
二、作为欲求的“世界”:超越社会的束缚与身体的限制/97
三、现实理性的“铁笼”/102
结语/105
天蚕土豆创作年表/105
《斗破苍穹》粉丝评论综述/106
第五章 盗墓小说:粉丝传奇的经典化之路——以南派三叔《盗墓笔记》为例/113
一、以“盗墓”的名义集结类型/114
二、“烧脑”和“走心”:男女“稻米”的不同快感/117
三、“浪漫之美”:对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124
南派三叔创作年表/129
《盗墓笔记》粉丝评论综述/133
第六章 历史穿越:“大国崛起”与“个人圆满”的双重YY——以月关《回到明朝当王爷
》为例/138
一、回到明朝去“维新”:“崛起”的集体无意识/139
二、理想主义“权臣”与“历史外挂”/142
三、作为“男性向”小说快感机制的“女性”/146
余论/150
月关创作年表/153
《回到明朝当王爷》粉丝评论综述/155
第七章 网络官场小说:“去政治化”的现实书写——以小桥老树《侯卫东官场笔记》为
例/161
一、两种类型与两条脉络/161
二、中性的叙述与客观的“官场”/164
三、从“成长小说”到“成功指南”/166
四、“当官是一门技术活”/170
小桥老树创作年表/175
《侯卫东官场笔记》粉丝评论综述/175
第八章 穿越文一清穿:“反言情”的言情模式——以桐华《步步惊心》为例/184
一、穿越文:作为一种类型的出现/184
二、不问来路,不求归去/187
三、没有江山,何来美人?/190
四、臣服王权的历史/192
桐华创作年表/195
《步步惊心》粉丝评论综述/197
第九章 宫斗:走出“白莲花”时代——以流潋紫《后宫‧甄嬛传》为例/201
一、大周后宫:硝烟弥漫的大观园/202
二、甄嬛:反“白莲花”女主形象/207
三、官斗剧:在“亚文化”与“主流”之间/214
流潋紫创作年表/219
《甄媛传》粉丝评论综述/221
第十章 都市言情:爱情已朽,如何重建神话?——以辛夷坞《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
为例/228
一、告别革命,推开琼瑶/229
二、“易朽的青春”与“不完美的男主”/231
三、渴望绝境,挥霍青春/234
四、橡树已去,木棉如何依旧?/236
五、再造禁忌,抢救爱情/239
辛夷坞创作年表/243
《致青春》粉丝评论综述/245
第十一章 耽美:不止是“沉溺于美”——以风弄《凤于九天》为例/249
一、耽美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50
二、《凤于九天》的“男男罗曼史”/254
三、从风弄的创作看耽美同好社群的文学理念/259
结语/263
风弄创作年表/264
风弄小说粉丝评论综述/266
第十二章 “废柴”精神与“网络女性主义”——“女性向”代表作家妖舟论/273
一、“小市民”的“废柴”精神/274
二、“网络女性主义”:幻象空间的性别革命/279
三、“我爱你”不如“在一起”/285
妖舟创作年表/290
妖舟小说粉丝评论综述/292
第十三章“情怀”“世俗意”“文青范儿”——“最文青网络作家”猫腻论/297
一、“情怀”:启蒙精神的网络回响/299
二、“世俗意”:从草根立场肯定“中国精神”/302
三、“文青范儿”:文学传承、网络性与个人风格/307
结语/312
猫腻创作年表/313
猫腻小说粉丝评论综述/314
网络文学词条举要/325
网络文学重要类型文发展简史/350
后记/399
  先说一下:它每一章虽说是以一部作品、一个作者为例,但其实也提了十几年来许多
重要的同类作品──这可不是能够临时恶补出来的,一定是要长久浸淫在这里面才做得到
。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这些网络小说,除了《悟空传》算是短的,一部动辄上百万字,长到三
百万、五六百万的都不少;虽然阅读难度大都很低,可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完的。我的
阅读速度算是快的,小时候和同学一起看一本书,我两面都看完了,同学还没看完第一面
;即便如此,一部五百万字、至今一千六百多章、仍在连载中的《修真四万年》,我也花
了四天(扣掉做别的事的时间,大概二十多小时)才看到最新进度。通常作文史研究,我
们一天也可以抓重点来啃上几本大部头的书;而这里,虽然网络小说多半很“水”,但就
算你用上略读和速读法,也是要耗去大把时间,才能进到可以作纵向横向比较研究的程度

  这些书我看过多少?《悟空传》、《亵渎》是看过的;《佛本是道》没看,但作者梦
入神机后来的《龙蛇演义》、《阳神》看过,其他修仙小说也看过几十部;《斗破苍穹》
听说太毒了没看,但类似的我看过不下数十部。《盗墓笔记》只看了一点,但看过比它更
早的《鬼吹灯》四部;《回到明朝当王爷》看过一半,其他历史穿越小说看了一百多部吧
;《侯卫东官场笔记》没看,其他官场小说也看过几部;《后宫甄嬛传》倒是没看,电视
剧也没追;十至十三章所提到的也没看。
  想想都有几亿字了,真可怕。这也是因为,我是从网络小说兴起初期就开始看的,记
得在起点中文网上追的第一部是《异时空中华再起》,之后还收过《新宋》的实体书。大
陆网站崛起前,台湾的作品我也有看,可惜我们的作者与市场没能像大陆这么疯狂。
  而这本《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的作者们,除了显然有通读原作和大量同类作品,他们
还把龙的天空、百度、豆瓣等各个论坛的书评与讨论纳入了文章之中,写《盗墓笔记》文
章的还提到了大量的同人作品。这一个个都是大坑,可以让你什么事情也不做就耗掉十来
天的。如果不是已经在这个坑里蹲了很久,不可能有如此的广度。
  单是第一步资料收集与事实整理的阶段,已可看出这些作者都先是网络小说的内行人
、圈里人、坑中人。再看学术含量,他们也不含糊,没有辱没北京大学中文系这块招牌。
  本书的分析与探讨,最着重的,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这很普通,但要做得及格
、恰好,不只是说出谁都能说得出的事情,也不至过度诠释,这就很不容易了。
  次之,是比较这些作品和其源头的传统文学、历史事实的关系;以往的学者,因为比
较熟悉传统,便总是容易站到传统本位的立场上,去对这些野路子的著作说三道四;本书
便不那么崇古非今,也当然没有以今非古,而是在充分理解各自脉络的基础上,平等对视
,亦敢于作出大胆的肯定。例如第三章作者,指出了梦入神机在《佛本是道》中,统合了
《西游记》、《封神演义》和《蜀山剑侠传》的世界观,从头整出了一套成体系的华夏创
世神话──这个几千年来没有人做成的事,给他做到了。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大都是“脑
补”,不必认真看待,然而本书说:“梦入神机的确让无数后来的修仙小说作者获益匪浅
……在沟通人神、再造仙境、重写神谱这一补全旧的神魔世界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修仙世
界的一切资源都已准备妥当。”的确,重点不在这小说作出的统合神话是否合理可信,而
是这“补全旧说”的思维,正是现代作者与读者共有的兴趣,这还有一个名词叫“设定党
”。很多“设定党”是设定一大堆、故事没半点,而梦入神机这种作者,则不但给你设定
,也扎扎实实码个几百万字给你看。本书并不断然多言谁好谁坏,而是饱具前瞻性地指出
这之中的演进倾向。
  最后,是面向学界同仁的诤言。近日我参加了“第四届御宅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巴
哈姆特论文奖”,入选论文里,也有人提出了问题:“中文系可以怎么研究电子游戏,可
以如何回应时下的网络流行文学?”,然后试答说或许可以这样、或许可以那样,但还是
未能跳脱“传统本位”的积习,成果就有限得很。而这本《网络文学经典解读》,不但直
接做了一套给我们看,主编还在导言中提出了“学者粉”这个概念,直接面对了“学界落
后于现实、与现实脱节”的根本问题,指出了以往的学术惯习,在今天信息飞速流传的网
路时代,已经不再适用:
---
目前“学者粉”的研究者身份定位和“新型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概念越来越在流行文化研
究界受到肯定,乃至成为主流。这本身也反映出网络时代学术生态的一种民主化转型。如
果说,源自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殖民色彩的话,流行文化领域的经典民族
志研究也难免带有文化精英倾向。它的前提是,粉丝群体缺乏自我言说的能力,包括以一
种逻辑理性的方式关照、思考自身生活的能力,而学者原则上都在粉丝群体之外。崔宰溶
博士在他的论文中就着意提醒,学院学者必须警惕一种文化殖民的倾向,他还举了一个非
常生动的比喻:学者们应该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外地人,而不是殖民者。面对难懂陌生的
语言首先是学会,然后是翻译。崔博士设计的“善循环”是:首先,理论研究者向网络文
学的实践者,特别是精英粉丝们学习,倾听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使用着的“土著理论”。然
后,将它们加工(或翻译)成严密的学术语言和学术理论;最后,将这个辩证的学术理论
还给网络文学。这一忠告,对于像我这样的由印刷文明哺育长大、成长于“启蒙时代”的
学者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时代变化太快了,在我这一代学者尚未完成转变之际,“网络
一代”学者已经蓬勃地成长起来了。网络文化本就是以粉丝为中心的,未来的学院学者基
本都是某种流行文化的粉丝。当“原住民”有足够学术言说能力时候,还要“外地人”做
什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于流行文化研究者来说,“粉丝”是基本的入场资格,“学
者”则是必要的方法,而对“学者粉”身份的自觉和自信则是“过渡期”最重要的秦质。
---
  这段诤言真是诚恳又精辟。导言的最后,更加中肯:
---
  在本书的讨论、撰写以及反反复复的修改过程中.我看到新一代的“学者粉”在蜕变
成长。当然,目前他们的步履还相当蹒跚,学术体制的强大桎梏经常让他们不敢迈步,如
何把握好“学者”和“粉丝”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是需要每个人在严肃的学术研究和“深
切的个人书写”之间反复体味的。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学 术道路上,一方面进一步接受“
学术规范”的严格锤炼──这是现代学术积累数百年来的专业法则,是绝不该丢掉的;另
一方面,也更自信地运用自己作为粉丝的情感体验和阅读经验──这是“网络一代”学者
无可替代的“独门内功”。只有每一代人都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融入学术生命中,学术之树
才可能长青。
---
  台湾和香港的同学们啊,赶紧跟上吧!大陆已经出现如此清醒又精实的同学与老师了
作者: lpb (Θ_Θ)   2016-11-20 08:51:00
真的是一个大工程,这没有多年的网小阅读经历是搞不起来的XD
作者: hs520 (hs)   2016-11-20 08:52:00
很期待也能有解析日本轻小说的学术专门著作
作者: roncarrot   2016-11-20 09:08:00
网络神农氏
楼主: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6-11-20 09:42:00
我的确是神农氏的子孙。
作者: killpolice (杀警察)   2016-11-20 09:42:00
所谓的学者都是画地自限玩自己的游戏的。
作者: fragmentwing (片翼碎梦)   2016-11-20 11:14:00
太长end
作者: black209 (black209)   2016-11-20 11:20:00
推 在这坑浸淫6-7年 很清楚那阅读量有多惊人
作者: ron761230 (Ron)   2016-11-20 11:52:00
中国小说纵横网站有请过文学类作家评过网络小说,有几位有看完才评的作者很胸禁很开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