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必是愿意看到“有”,不愿意看到“没有”的。所以问题应该改成“如
何发展出自己的画风特征”。
一个起步的方法是写实。
例如山林,我们去中国大陆看山林,真的就像山水画里画的那样,当然嘛,
山水画是那么多画家写生写了一千多年才发展出来的。同理,你到欧洲去,欧洲
的山林长得就像油画里画的那样;日本画一开始学中国,后来也有了些微不同,
我们很难说那不一样的感觉是怎样,但你看到日本山林长得就是和中国山林不太
一样,你就懂了。细分下去,每个地方也都有些不同。实在的地理不一样,虚无
飘渺的“地气”也不一样。
就算是画了一辈子的西画家、水墨画家,到台湾来,写台湾的山林,你也会
感觉到那和典型的西画国画不太一样,例如张大千画的横贯公路山景。我外行,
但我也感觉得到。
画人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纵使是同一种族,你看到在美国生长的ABC
,不只是气质,连长相也和在本土生长的华人有些不同了。绘画又能突显气质的
差异,那么,你先写实,然后夸饰、特化,不用多想什么,就可以抓到本地各种
人的各种特征。
如果写实的东西不萌不可爱,那是另一个问题,搞不好别人觉得很可爱,像
我就非常喜欢各种犯贱的嘴脸,那些你一看就知道,一定是照着真人画出来的人
,例如VIVA的奥客,韦宗成的彭黑龙(新世纪国军战士)和韦宗成,早一点
的有COCO的李登辉,练任、陈弘耀一辈人画的市井小民。
再上去,1950年代初,牛哥的“老油条”画的是当年师大附中的训导主任,
缘于那时候他追一个附中的女生(!!),被训导主任训斥,牛哥深恨之,就把
他画进漫画里,结果“老油条”这个角色大受欢迎,而那位主任从此也就叫“老
油条”了。这是朱邦复先生《智慧之旅》第一集的记载。再上去,老上海《良友
画报》也有过人物漫画,活灵活现,我们可以在复刻版看到。如果这个难找,《
三毛流浪记》系列现在都还有在卖,这个是经典。或者你再猛一点,去图书馆翻
清末民初的报纸,你会看到他们怎么一步步地在尝试用各种旧的新的画具来画“
漫画”这种东西,从固有的水墨,到新传入的硬笔以及木刻等等。
不学这个也可以。你直接在本地找个地方找个人去写生,就可以开始了。大
家会反感的是:你直接把外来画风套用在本地人物上,看上去一点台味也没有,
就要代表台湾。这样是文化殖民。但如果你自己是殖民者,感觉就会好得多,你
只要稍微本地化一下,也来写生,就算是照顾到其他族群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