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omsonchiou (TC)》之铭言:
: "而作品本身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这类游戏实际上是角色产业的衍生,产生价值的是角色
: 而不是故事,游戏通常都会有独立的故事,这时吸引消费者的自然是角色而不是作品本身
: 。就算作品本身做得不怎么样,但是角色受欢迎,那么游戏也能卖。动画公司怎么死和他
: 们也没有大关系,投进去的钱当做广告好了。"
单纯想回角色与故事这段,并不侷限在舰娘上
先说结论:
我同意前半句“产生价值的是角色”,但不同意“而不是故事”后半句
因为“角色”虽然有经济价值,但支撑起这经济价值的最大背后功臣却是“故事”
每个人在实际买下某个角色的周边(挂轴、抱枕、模型等等)前
一定是看过、了解过这个角色的“故事”,他(她)的某个特质、行为或外型打动了你
你才会愿意掏出你早已干瘪的荷包,将这个“角色”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说穿了,虽然你花钱买的是“角色”,但其实你买的是其背后的“整个故事”
就像你不会因为一句“夏目萌翻天的时代来了o(°▽、°o)”
然后就跑去收集这个角色的周边一样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好的故事通常都会有一定的篇幅,但贯串其中、不会变动的就是"角色"
故角色其实负责承载着故事中对于某种特质、个性、行为或价值观的描述
有点像是"要感谢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就感谢天吧"那种意思
在这里就变成"喜欢的描述太多了,就喜欢这个角色吧"这种感觉
就像当我们提到“晓美焰”(魔法少女小圆),
你一定会先想到她在无数的绝望中仍旧深厚、坚定不移的爱
或者提到“比企谷八幡”时(果然我的青春恋爱喜剧搞错了)
死鱼眼、一堆OS与他那"独特"解读周遭人际关系的看法会首先跳入脑海中
当我们提到“小惠”(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
有些人会为其无时无刻自然流露出的正宫气场而疯狂
尽管我比较喜欢同作品的“诗羽学姊”,
那隐藏在强气、毒舌下的纯情,让她常因为心上人一句无心的话而瞬间形象崩坏
这种反差超棒的<(‵・ω・′)/
纪录的地平线的城惠、Code Geass中的鲁鲁修、大家的河合庄中的河合律
超电磁砲中的美琴与食蜂女王、游戏人生中的空白兄妹、翠星中的捷霸
喵PASS~~~~还有很多很多~~~
还有还能再战十年的“爱莉”......
好吧,其实我对萝莉没兴趣,还没看过这部(′・ω・`)
是的,当我们讨论各个角色时
我们一定是会讨论他或她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她的个性、他的挣扎与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角色”更像是整个故事内涵的缩影。
所以唯有一个丰富、有深度与张力的故事,才能够让角色真正活了起来
也才更有机会在玩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出玩家对这些角色的热爱
经济价值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就像爱莉.....(咦?)
因此,我不会说故事不重要。
但我也不会因此说外型不重要,对我来说故事是及格分,外型则是加分用
可是对于某些人,外型的加权指数比故事高,这种人自然就是反过来
外型对了就有及格分,故事反而只是加分用
两者没有所谓优劣之分,只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喜好,顶多是大众与小众的差别而已
: 就跟轻小说动画化一样,舰娘动画的目的在宣传原作
: 所以动画炸了也没关系,有吸引到非玩家眼球就好了
: 想想看,原本的玩家会因为动画炸了就愤而退坑吗?
: 大概不会吧,搞不好还会发愤图强把如月练到满等
: 至于非玩家呢?可能的预期心态
: "剧情烂透了可是角色萌萌的,来去玩玩看原作好了"
: or
: 非玩家:"亏它还多红,剧情烂透了"
: 玩家:"那是动画组不会做游戏根本不一样" (推坑)
所以如果将这理论套用在舰娘上的话
可以说真正支撑起舰娘这些角色故事的,是同人的二创
是玩家们描绘出一篇又一篇的动人故(ㄅㄛˊ)事(ㄅㄣˇ),才让这些角色真正活了起来
像是最近看到的粪提督系列、凤翔的为母则强(都是同一作者?)
真的又有趣又有洋葱,有看过的绝对知道我在说什么
所以动画炸了说真的其实也没啥影响,就是个黑历史。
不过没炸自然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创作,使其生命周期延续更久就是
引言的那段话要成立,是建立在“游戏的故事很棒”的前提上
不然游戏的原故事不精彩、动画作品又烂,代表着角色可能除了外型外一无可取
能吸引到的,自然只有喜欢外型胜于一切的族群
但如果故事精彩、动画又做的好,能吸引到的族群自然会比前者来的高
另一个有趣的案例则是LoveLive
如果只有动画与手游的话,我想这波热潮不会持续那么广和久
但声优在演唱会上的活跃与用心,让支持者原本对角色的爱进一步加深与扩大
只是3次元角色的存在感逐渐大于2次元的角色
于是这份爱逐渐变成以声优本身为主体就是,2次元角色比较像是爱屋及乌的感觉
也许有些人就会因为喜欢某声优,进而跳槽支持她所配音的角色
有种反客为主的感觉,很微妙~
而且也没脱离“故事为核心,角色乃载体”的范畴。
以上 小小鲁宅的社会观察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