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代码:#1KHvFD-I
WEB:https://www.ptt.cc/bbs/C_Chat/M.1413977037.A.F92.html
我们在前篇“动画一拍三就是不好?”已经说明,作画资源分配与演出上需求之间的
关系,并且得知《钢弹Reconguista in G》的作画,其实是经过一番巧思所呈现出的结果
。
不只如此,G-RECO选择了“通篇使用一拍三”,其实有比消极控制预算更深的涵义。
浅谈作画的演出意义 ~以《钢弹Reconguista in G》作画手法为例~
后篇“驾驭作画的真义”
作画张数不是绝对
基本上,现在已经不存在纯粹一拍三、一拍二的动画,而是视画面需求将两者搭配使
用。这不是单纯预算问题,而是有些地方用较少张数,反而能够表现得更有味道。这一点
不仅欧美如此,目前与G-RECO在性质上处于对极的某几部作品也是如此。
以机器人动画为例,一般说来,想要表现被视为最精彩部分的战斗场景,必然就会用
到较多的动画张数来描绘,才会看起来“有料”。当然,这也通用于偶像动画的歌唱场景
、卖肉动画的萌点等上头。
但相对的,这将必须牺牲其他部分的张数──也就是减少动感来弥补。投入更多的制
作时程、预算或可以改善这种落差,但绝大多数动画都是办不到的,因为这些都不是制作
群能够主动拿到的。
作画切换出现的“破绽”
上述作画虽然是一种常态,但这种展现“看头”的作画,在演出上可说带有一个很大
的问题,那就是:在从三格动画切换至二格动画的瞬间,将会出现一个破绽,也就是透露
出了制作群的演出意图。这等于导演在说:“好啦,现在开始是有看头的地方~~你们可
要好好看囉~~”也就是让观众“看破手脚”。
这种切换的瞬间在动画上是必然存在的,几乎没有一位导演可以避开这个问题。也因
此,只强调“看头”而不好好处理其它部分的话,更会进一步导致观众在下意识感觉“张
数少的部分就不是所谓的看头”。也因此,演出对作画的要求,不仅是妥善分配张数以收
在预算范围,同时更是要如何巧妙处理“看头”,才不会让观众看见“处理的痕迹”。
也就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G-RECO的导演才会决定使用“通篇使用一拍三”的方针,
因为这可说一举解决了上述演出所有可能露出的破绽。
不是作画精美就会有看头
追根究底,动画是画出来的,所以作画绝对是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作画并不是唯一
的看头,而看头也不是以动画张数决定,而是可以藉著演出与故事发展创作并展现给观众
的。
以同样是钢弹系列的某剧场版为例,“令观众看不清楚的超高速作画”虽然有其意图
,也可以是“看头”之一,但若因此让观众看不清楚而无法留下印象,那可说反而是赔了
夫人又折兵。何况,超高速作画还有更厉害的前辈在。
相反的,整体速度感就算没有那么快,但每一个小脉络、小元素都拥有自身独立的节
奏(速度感),不仅有轻重缓急更有转折变化,那么每个脉络与元素相乘之下,一样可以
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感。
结语
动画的一拍二与一拍三使用的张数有差,但并非就一定是使用较多动画张数者较好。
两者在画面上动感可说截然不同,因此在动画之中也都各有用途。我们从如本文说明可知
,若作画未经过演出上的深思与考量,那么作画将不会与作品融为一体。
也因此有关动画作画的张数,何时必须省、何时必须花,何时必须省却又让画面看来
不贫瘠,何时必须花却又不让观众感到做作,这可说既是作为导演的一种经营,也是作为
演出家的一门学问。所谓的“单一基准”或“现行标准”,在动画制作上绝对不存在。
以G-RECO为例,这部作品就是在作画本身上结合了运镜、Cut、不同的速度感以及秒
数,所以才能在为通篇带来动感的同时,又顾及到应该展现的场景。这么一来,不但可以
在预算上省下更多的时间与金钱,而且还可以将这些时间与金钱投入别的地方,使得整体
的水准更加提升。这不是为了动画公司老板着想,而是为了让作品变更好。
后语
与作画相关的话题,本部落格尚有另一篇“看来漂亮的作画不是好的作画!?”虽主
题并非完全相关,但在精神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一读。另外,当然
就是富野导演的著作《影像的原则》了。
总有些人以为富野由悠季导演不重视动画的作画。然而阅读《影像的原则》就可以知
道,富野监督不但对于作画十分要求,更在书中的第9章“作画的终极演出处理学”花了
约60页来说明作画,是本书篇幅第二长的章节。内容虽然简明扼要,但仍然必须花上一番
工夫说明,就可知道作画在动画上的重要性以及富野监督对此有多重视了。
相关阅读
浅谈作画的演出意义~以《钢弹Reconguista in G》作画手法为例~前篇“动画一拍
三就是不好?”
http://tomino-eizo.blogspot.tw/2014/10/reconguista-in-g_22.html
富野流“影像原则”最终回 看来漂亮的作画不是好的作画!?
http://tomino-eizo.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