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份我很认同张泡泡的说法,
※ 引述《changatcmu (台中金城武)》之铭言:
: 看病也不只是方剂中药那么狭隘
: 有时候跟诊的目的只是让你熟悉医院的生态跟运作
但这个部份不一定要去跟诊才学得到。
还记得我大一的时候学校要求服务教育,
我就跑去附医的志工队服务,
当第一线的志工,可以看到的更多,
各形各色的人们,也会到候诊区卫教,
虽然没有直接与中医相关,但医疗是一样的。
: 如果是想要借由跟诊去建立自己一套体系或是从前辈手上拿到什么秘方
: 我觉得那都只是一时的
: 还是靠自己多读点书比较实际一点
这个我认同,要去跟诊去外面学那是自己的选择,
但前提是自己的中医基础够熟吗?底子够稳吗?
大学时,班上就有一些人去外面学了很多东西,
像是大坑那边的山上派、东势╳老师、某某伤科、桃园某伤科…等等,
但在读书会的时候讨论到比较实际的理论时,
却又说不出原由,只会说“某某老师说”或“某医师的经验”,
这样要训练出自己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多读点书是没错,但学中医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起讨论或请教,
一起念了些东西,互相分享心得,
谁念到什么东西,从理论上要怎么解释?临床怎么运用?
更不能完全落入死胡同里。
有人去学了山上的东西之后,就会说太阳点用麻黄汤、
心下点用半夏泻心汤、胆点用大砂草…之类的,
如果这样,吴念真就可以当中医啦,侯昌明也可以当医生了…
(酸痛用×力,酸痛好利利…)
在学校,反而建议好好把基础紥好根,
用这些基础去推演出更多的东西,
能找到一群人一起讨论,或有学长姊引导学习,
一代传一代,更能抓到要怎么学习,
对于将来到了见实习更有帮助,
甚至到了临床还能不断进步,更是件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