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有雷)简评《太平天国之秋》

楼主: elin033 (轉阿轉阿三分拍^^)   2014-06-28 21:40:45
※ 引述《Leika (裁作短歌行)》之铭言:
: 稍早在书店浏览完这本,标榜获颁全球史学著作奖金最高的坎迪尔奖(Cundill Prize)
: 2012桂冠作品,让我想起当年王良行教授的一段话:
: 那时我有份研究计画,正巧聚焦在太平天国的"外交"关系上......教授不亏是教授,
: 未翻阅便指著标题说“太平天国非正统、也没获列强外交承认,应改为"涉外关系"...”
: =================================以下有雷===================================
: 《太平天国之秋》重点之一,是作者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不例外地也从
: 中西外交/涉外史料的角度,指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因素,是后期被英、法、美掣肘;
: 而英、美之所以决定干预中国内战,选择支持蛮悍无礼、摇摇欲坠的清廷(最令人咋舌的
: ,是决策者之中不乏曾下过北京天牢、差点被刑求到死的几个外交官),很吊诡的是天津
: 、北京条约相继签订后,支持丧权的清廷,获权的列强反而才能稳定取得最大收益;
: 相较之下,起初受西方媒体、甚至部分外交官与国会议员等同情的“中国弟兄姐妹”,
: 尽管以洪仁玕、李秀成等为首的领袖不断努力尝试与西方交好、希望获得承认与支持,
: 但以洪秀全为首、迷信且昧于外情的决策中枢,其信念并非真正基督教、行事类似当今
: 的神学士(此喻非作者修辞...书中涉及天国境内的官民详情,让我深有此感),不久就
: 被看破手脚、最终沦为人人喊打的邪教叛军,而非令西方中立或承认的内战交战政体。
: 但如果本书单单只是如此,那么就没有超越史景迁的《上帝的中国之子》(Btw,普拉特
: 的笔法很近似其师史景迁,所以故事性也强),或是梅尔清(Meyer Fong)《浩劫之后:
: 太平天国战争之遗产与19世纪之中国》的突破性理由;本书的史学"价值"(虽已有异议)
: ,在于很宏观地指出:
: 太平天国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暴起暴落、除了史料外如迷雾般不存史蹟的消失在
: 不远近代的那份神祕感,或是和英法联军/二次鸦片战争掺和在一起,构成伤亡、经济
: 损失都破当时世界纪录、且列强干预深入的"准世界大战"背景......更重要的是──
: 政军积弱的晚清中国,其实早已是世界经济的四大环节之一,更是大英帝国全球秩序下
: 不可或缺的一员;太平天国之役,和美国南北战争一样,都属于世界历史的核心事件。
: 前述所谓的19世纪全球经济环节概念,大约如下:
: 印度种鸦片→中国输茶银→英国出汇票→美国供棉花→英国产棉纺→世界市场
: 由于1.英国控制、压榨印度,种植鸦片的诸项成本很低、利润很高;
: 2.中国鸦片需求量非常惊人、几到全民皆吸的程度,大到不能倒;
: 3.满手中国白银的同时,进口茶叶还能从民间与欧陆赚取大量税款;
: 4.向美国买棉花的汇票,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自己印的......
: 故印、中、美三国,对英而言缺一不可;只要稳定印、中、美的英国市场,英国就可以
: 持续称霸全球;而英国之所以在南北战争中维持中立、承认南方,是因为不论南北,都
: 基于其中立与承认,得以维持棉花贸易,最后不论谁赢,对当时的英国而言都差不多。
: 但是中国情势的发展则不然──这场准世界大战对中国的茶叶生产与市场破坏太巨大了
: 、时间与规模都超乎英国预期;少了江南茶叶,对大英帝国的经济秩序打击太大,英国
: 只有选择介入与干预了──面对租界反攻与清廷开始获取英援,无法拿下上海、宁波等
: 重要腹地与口岸的太平天国,注定走向战略无著、全面失败的命运......
: 当然读者们大多知道,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光是涉外失败/无法建立外交与外贸,许多
: 教科书提及的重要主客观因素也都有...本书立论,可从书中活跃的人物群像谈起:
: 洪仁玕:《太平天国之秋》的主线人物,从知洋、亲洋、怨洋到仇洋...就像作者老师
: 史景迁笔下的许多人物般,洪仁玕的心路历程是颇戏剧化的。从洪仁玕的处境
: 与立场变迁,可知在当时的中国,有识之士受政治环境逼迫,不论是在清廷或
: 太平天国的体制内改革,都难有用武之地(如中共&法轮功都走偏);相似背景、
: 且和洪仁玕有过接触的容闳是个对比,但同样只能在器物层次做现代化贡献。
: 故孙中山几度被提及(论革命),书中没袁世凯的位置,而蒋中正(论安内攘外)
: 、毛泽东(论内战与内斗)也有被宏观地谈及到。
: 曾国藩:诚如许多教科书所言,他把太平天国推翻满清的汉人起义局面,成功地扭转到
: 守护中国文化、名教,乃至仕绅与地方既得利益的"文明之战",是清廷与太平
: 天国间势力消长、此起彼落的主因之一...在即将结束战争时,英美认为曾国藩
: 有取代清廷的本钱,但曾国藩却没有那么做──这被马克思、伊藤博文等批判
: 为"拖延中国改革的大误"云云...然而作者仅止于多次引述方家对此局势的评论
: 、作者本身并不直接批判曾国藩的决断,毕竟任太平天国这类神学士政权坐大
: 的局面是曾国藩所不能容忍的(洪仁玕的悲剧也在无力扭转之),那么当个置生
: 死于度外的大清忠臣,或许是他必然的选择了。
: 李秀成:相较于只在战场上有机会表现战术性格的陈玉成,李秀成反映农民基本教义派
: 、也就是当年多数中国人的战略想法:"洋人好打不好和"(或许当代亦然)...
: 在处于劣势时,他也会选择和洋人妥协、设法亲近洋人,但情资落后(和陈玉成
: 隔江分进却失联的那段很精彩)与体制内外的形势,都让他这类人注定要失败。
: 曾国荃:和鲍超、多隆阿、程学启等军阀一样,反映官兵互争名利与不受节制的一面;
: 曾国荃是本书中被着墨最多的高级军官(可能因作者的史料采用许多曾家家书)
: ,篇幅意外地比李鸿章、左宗棠还多许多。本书关于杀戮的血腥细节还蛮多的
: ,比方从史料记录中我们得知,每发阿姆斯特朗炮的碎片,可以斩杀周边第一
: 时间没被炸死的五十个兵丁...每批砍十个人头,一天可以砍完八千人次...
: 皖南的人肉价格,安庆之役前后涨了四倍...此外,就像当代两岸三通前一样,
: 交战双方官兵私下的民生物品交易,连围城的军事对峙中都能暗地进行。
: 额尔金:作者对额尔金的心路历程着墨亦多,反映近代西方作品对殖民东方历史的反省
: (其日记、家书,从自觉内疚到"刚好而已"的诸多记录还蛮可观的)......其他
: 许多外交官、传教士的立场互见,但都能和主线人物洪仁玕的心境相呼应──
: 若对"他者"过度的想像,不论是同情或仇视,后来都造成误解与伤害。
: 黄淑华:她是此役两千多万死难者中,唯一得以在此书中短暂的名见经传的悲惨百姓,
: 也只在天京陷落的那页登场...城破之际,中老年人先被砍伤,被逼问出财物藏
: 在哪里后才能痛快死去,而成年男子多被杀害、少数人沦为搬运财宝的苦力而
: 苟活,年轻女性会被劫掠、当作押寨妻妾或贩售于人口市场;没有劳动价值的
: 孩童最惨,几乎都被当作刺刀的靶子戳弄致死......而黄女全家七、八口人,
: 都在她面前一个个被破门而入的某兵所杀,被拽著头发拖出的她也但求速死,
: 然而该兵大笑说:“我爱汝,不汝杀也。”...当该兵战后复员、挟其返乡时,
: 与其夜宿客栈;黄女趁灭门仇人酣睡时,杀之再自杀。若非黄女留遗书给店家
: ,《象山县志》里头就没有这位可怜女子与这笔惨事存在了......当然她跟被
: 剖腹杀婴的孕妇等相比,还不是最惨的,只是两千多万死难者多不可考矣。
: 本书的最后一页,引用《沉静的美国人》中的一段话,沉痛地反映当年战区内百姓一旦
: 跟错边就有惨死之虞的极大痛苦,也算是这本精神跨越时代、地域的史著之注脚:
: “人终究是要选边站的;如果还想做人的话。”
因为看了这篇书评找了这本书来看,发现真的写的很引人入胜
因为本身很爱看历史小说,
想请问版上的大家有没有推荐像这本《太平天国之秋》一样的作品
(非架空,而是以说故事方式诠释历史)
谢谢大家了!
作者: aaa8841 (匡国军节度使)   2014-06-28 23:45:00
罗威廉
作者: iiooiioou (爱幻想的O宅)   2014-06-30 10:03:00
唐浩明的《曾国藩》史料考据很扎实。
作者: k00000040 (k00000040)   2014-07-07 22:54:00
1683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与土耳其人的对决
作者: okplaymayday (星期天的历史学家)   2014-07-10 01:54:00
史景迁、卜正民、魏斐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