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介绍]请不吝指教小弟的中通(三)课纲

楼主: youngleft (齐格飞)   2013-05-29 22:12:06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HfWnsou ]
作者: youngleft (齐格飞) 看板: historia
标题: [介绍]请不吝指教小弟的中通(三)课纲
时间: Wed May 29 22:10:47 2013
这是小弟自编的中国通史(三)指定阅读
尚请各位板友不吝批评指教。
【齐格飞中国通史(三)各周指定阅读】
http://siegfried777.pixnet.net/blog/post/96477529
授课范围:
辽金元征服王朝与明清帝国。
指定教科书:
1.钱穆,《国史大纲》[修订十五版]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34-44章。
2.伊藤道治等著,吴密察等译,《中国通史》(台北:稻乡,1990),〈征服王朝的时代
〉、〈传统中国的完成〉。
9月14日 一、课程介绍;辽金元(一):征服王朝概说
1.萧启庆,〈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中国通史教学研讨会编,《中国通
史论文选集》(台北:中国通史教研会,1991),页353-366。
9月21日 二、辽金元(二):辽
1.陶晋生,《女真史论》(板桥:稻乡,2010),〈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省思﹕以宋辽金
时期为例〉,页163-181。
2.魏复古(Karl A. Wittfogel)、冯家升(Chia-Sheng Feng)著,苏国良、江志宏译,〈
中国辽代社会史(907-1125)总述〉,郑钦仁、李明仁编译,《征服王朝论文集》(台
北:稻乡,2002),页1-69。
3.姚从吾,〈说辽朝契丹人的世选制度〉,黄清连编,《制度与国家》(北京:中国大
百科,2005),页309-348。
9月28日 三、辽金元(三):金
1.陶晋生〈金代的政治结构〉,《中研院史语所集刊》41:4(1969),页576-594。
2.三上次男,〈金代中期的猛安谋克户〉,《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 五
代宋元)》(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523-568。
3.陶晋生,《女真史论》(板桥:稻乡,2010),〈金代末期的社会文化变迁〉,页113-
155。
10月5日 四、辽金元(四):蒙元帝国
1.萧启庆,《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1994),〈蒙古帝国的崛起与分裂〉,页1-22

2.萧启庆,《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1999),〈内北国而外中国:元朝的族群政策
与族群关系〉,页43-60。
3.Elizabeth Endicott-West,〈元代政府与社会〉,傅海波、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页672-701。
4.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邢义田、林丽月编,《社会变
迁》(北京:中国大百科,2005),页253-291。原载萧启庆,《元代史新探》(台北:
新文丰,1983),页1-58。
10月12日 五、明(一):明代历史地位与制度概说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1988),〈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
认识〉,页63-91。
2.张哲郎,〈明太祖的地方控制与里甲制〉,《食货复刊》11:1 (1981),页3-18。
3.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额问题的一些考察〉,邢义田
、林丽月编,《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2005),页319-348。原载于《师大
历史学报》20(1992),页43-74。
4.于志嘉,〈明档案的利用与明代卫所制度研究〉,《大陆杂志》99:5 (1999),页9-2
6。
10月19日 六、明(二):明初政治
1.吴?,〈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北京市历史学会主编,《吴?史学论著选集(第
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页81-138。
2.檀上宽,〈明王朝成立期的轨迹〉,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
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页329-368
3.郑永常,《海禁的转折:明初东亚沿海国际形势与郑和下西洋》(板桥:稻乡,2011)
,〈总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页183-193。
10月26日 七、明(三):有明之无善政?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1.吴智和,〈“土木之变”后明朝与瓦剌之交涉—英宗回銮前之秘辛〉,《明史研究专
刊》3(1980),页75-100。
2.张琏,〈明代嘉靖朝宗庙礼制变革与思想冲突之讨论〉,《政大历史学报》24(2005)
,页1-38。
3.林丽月,〈阁部冲突与明万历朝的党争〉,《师大历史学报》10(1982),页123-141

4.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1989),〈释一条鞭法〉,页229-24
4。
11月2日 八、明(四):明帝国的内外危机
1.林丽月,〈“击内”抑或“调和”─试论东林领袖的制宦策略〉,王建文主编,《政
治与权力》(北京:中国大百科,2005),页369-390。原载于《师大历史学报》14(19
83) ,页35-56。
2.吴?,〈晚明“流寇”之社会背景〉,北京市历史学会主编《吴?史学论著选集(第一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页481-494。
3.郑永常,《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板桥:稻乡,2004),〈倭寇
之乱与新贸易框架的建构:澳门与月港〉,页185-231。
11月9日 九、期中考试
11月16日 十、清(一):满族崛起与明清易代
1.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关于满族形成中
的几个问题〉,页124-140。
2.庄吉发,《清史论集(二)》(台北:文史哲,1997),〈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联姻的过
程其意义〉,页277-302。
3.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1997),〈明清之际士大夫对
生死难易的比较〉,页137-160。
4.陈国栋,〈哭庙与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员层的社会性动作〉,邢义田、林丽月编,《
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2005),页349-366。原载于《新史学》3:1(1992),
页69-94。
11月23日 十一、清(二):清代的历史地位与汉化问题
1.罗友枝(Evelyn Rawski)著,张婷译,〈再观清代—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0),页1-18。
2.何炳棣著,张勉励译,〈捍卫汉化:驳伊芙琳‧罗斯基之“再观清代”(上)〉,《清
史研究》2000:1,页113-120。
3.何炳棣著,张勉励译,〈捍卫汉化:驳伊芙琳‧罗斯基之“再观清代”(下)〉,《清
史研究》2000:3,页101-110。
4.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清代八旗中的满
汉民族成分问题〉,页141-180。
5.叶高树,〈“满族汉化”研究上的几个问题〉,《中研院近史所集刊》70(2011),页
195-218。
11月30日 十二、清(三):清代政权的巩固方式
1.叶高树,〈参汉酌金:清朝统治中国成功原因的再思考〉,《师大历史学报》36(200
6),页154-190。
2.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清代民族宗教政
策〉,页822-845。
3.刘铮云,〈乡地保甲与州县科派─清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黄宽重编,《中国史新论
‧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研院‧联经,2009),页373-421。
12月7日 十三、清(四):清初盛世
1.黄进兴,〈清初政权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陈弱水主编,《思想
与学术》(北京:中国大百科,2005),页245-270。原载于《中研院史语所集刊》58:
1(1987),页105-132。后收入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
允晨,1994),页88-124。
2.吴志铿,〈清代前期薙发易服令〉,《师大历史学报》23(1995),页169-202。
3.庄吉发,《清史论集(十)》(台北:文史哲,2002),〈德治‧法治‧文治─从奏折制
度的沿革论盛清诸帝的治术〉,页1-34。
4.陈熙远,〈皇帝的最后一道命令─清代遗诏制作、皇权继承与历史书写〉,《台大历
史学报》33 (2004),页161-213。
12月14日 十四、明清社会变迁
1.徐泓,〈影响明清社会流动的因素:何炳棣著《明清社会史论》译注(五)〉,《东吴
历史学报》27(2012),页149-224。
2.祝平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明、清的医疗市场、医学知识与医病关系〉,
《中研院近史所集刊》68 (2010),页1-50。
12月21日 十五、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商品经济
1.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台北:谷风,1986),〈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
资本概述〉,页1-56。
2.王业键,《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一)》(板桥:稻乡,2003),〈明清经济发展并论资本
主义萌芽问题〉,页17-34。
3.张彬村,〈明清两朝的对外贸易政策:闭关自守?〉,吴剑雄编,《中国海洋发展史
论文集(第四辑)》(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84),页45-59。
4.邱彭生,〈明清讼师的兴起及其官司致胜术〉,《历史人类学学刊》7:2(2009),页3
1-71。
12月28日 十六、明清士人文化与城市生活
1.李孝悌,〈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
台北:联经,2005),页1-35。
2.李孝悌,〈明清的统治阶层与宗教:正统与异端之辨〉,郝延平、魏秀梅编,《近世
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98),页83-102。
3.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梁庚尧、刘淑芬编《
城市与乡村》(北京:中国大百科,2005),页247-285。原载于《经济论文》14:2(19
86),页43-86。
4.檀上宽,〈明清乡绅论〉,刘俊文编,高明士、邱添生、夏日新译,《日本学者研究
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 专论)》(北京:中华,1992),页453-483。
1月4日 十七、明清思想转折
1.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1976),〈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
,页87-119。
2.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1976),〈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页12
1-156。
3.古伟瀛,〈谈“儒耶交流”的诠译〉,《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1:2(2004),页289
-304。
4.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陈弱水《思想与
学术》(北京:中国大百科,2005),页164-211。原载于郝延平、魏秀梅编,《近世
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98),页3-52。
1月11日 十八、期末考试
作者: wing2000 (天空中的星尘)   2013-06-17 22:43:00
明朝加本明史新编,然后郑永常跟张琏的不用看了明代可再加徐泓的,海外贸易可看全汉升资本主义萌芽,黄宗智跟余英时是经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