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述《Pygmalion ()》之铭言:
: 请问一下所谓的中堂大人是不是一定是指军机大臣?
唐宋以来就有习惯以古时官名称呼当时官名或衙门,作为雅称,
明清亦如此,或者有略称。
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中堂”、“相公”、“阁部”、“相国”,
其中领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又称“阁揆”、“首辅”。
明清二代,拜命大学士时,大学士须到翰林院上任,设座于翰林院大堂正中,
,翰林院掌院学士坐东偏以避相国之位,因此大学士才称“中堂”。
拜命大学士也称“拜相”、“大拜”。
太子为“东宫”,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为“宫衔”,
分别称“宫师”、“宫傅”、“宫保”。
詹事府詹事称“宫詹”。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为“阁学”。
入内阁者又可称为“阁老”,
因此有些大学士、内阁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内阁侍读学士也被称为阁老。
(明代“阁老”一般指大学士,清代有所转变)
吏部称“天官”
吏部尚书为“天官”、“冢宰”。
户部称“地官”
户部尚书为“大司农”、“大司徒”。
礼部称“春官”
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兵部称“夏官”
兵部尚书为“大司马”。
刑部称“秋官”
刑部尚书为“大司寇”。
工部称“冬官”
工部尚书为“大司空”。
都察院称“御史台”、“柏台”、“谏垣”、“察院”,
左都御史为“大司宪”、“总宪”、“御史大夫”。
左副都御史为“副宪”、“御史中丞”。
给事中为“黄门”。
太常寺卿称“奉常”。
翰林院称“翰苑”、“玉堂”、“词林”、“槐厅”,
翰林官职司修史,翰林即史官,因此翰林侍读、翰林侍讲、编修、检讨等,称“太史”。
清制,殿试一甲一名状元及第者授翰林院修撰,因此状元也称“殿撰”。
总督为“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雍正之后定制总督有时会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故又称“大司马总宪”。
巡抚为“抚军”、“抚台”、“抚宪”、“抚院”、“部院”。
部院之称也来自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加衔。
布政使为“藩司”、“藩台”、“方伯”、“东司”。
明代左右布政使又称“左辖”“右辖”。
按察使为“臬司”、“臬台”、“廉访”、“西司”、“总宪”。
道员为“道台”、“观察”。
顺天府称“京兆”,顺天府尹称“京兆尹”。
府、直隶州称为“郡”,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称
“太守”、“郡守”、“郡伯”、“二千石”、“太尊”、 “黄堂”、“五马”。
县、散州称为邑,知县或知州称
“令”、“邑令”、“大令”、“明府”、“邑宰”、“邑尊”、“令尹”。
督抚、两司、道员等府县官的上级又可称为“大府”。
总兵全称为“镇守某处总兵官”,因此省称“总镇”、“镇台”,
副将为“协镇”、“协台”。
至于“老先生”、“老爷”、“大人”等俗称就更多兼用以及变化的情形,
像老先生可指相国、内阁、六部堂官、九卿、翰詹,甚至后来扩大到庶吉士...
老爷则最初只称呼九卿、翰林、外官司道以上,后来连县官都称老爷...
举人、贡生在乡里也被称相公...etc.
: 李鸿章常被称为李中堂 可是我记得他没当军机大臣
: (好像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职叫中堂 这应该是尊称而已?)
李鸿章自同治七年(1868)协办大学士以后便是李中堂。
有时一个称谓可指不同职官,像阁老、总宪、大府可多指,
因此若在文献中出现还须看上下文或该人履历而定。
台南赤嵌楼现存有一“兴建大士殿碑记”,开头一句“爵抚部院刘”,
便是有功臣世爵的巡抚刘铭传(但许多导览或所谓的文史工作者不知道这个意思)。
→ aaa8841:大学士雅称中堂 04/16 21:00
→ Pygmalion:那不就有很多中堂大人?? 04/16 21:02
是有多位没错。
推 kingstong:军机处几乎都是宰相级的一品官在行走,总之里头几乎都宰 04/16 21:04
→ kingstong:相啦 04/16 21:04
军机处由部院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入直,以侍郎入军机者不在少数,
而侍郎、阁学只有从二品。名义上的宰相级还是限定大学士。
“以大学士兼管某部事务(户部占多数)在军机处行走”,才是名实兼备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