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izardfizban (疯法师)》之铭言:
: 有人或作者提到什么东西早在中国什么朝代就有出现记载,不是西方先发明什么的....
:
: 这种自傲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灵感本就不可能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缺乏,但科学和技
: 术的发展重点其实是需要推动力和稳定的串连能力。多的是在人类史中被反复发明或出现
: 的技术或概念,但没有串连起来形成体制,那就只是不断地昙花一现而己。
:
这点还是要推《晚唐浮生》这部历史穿越小说,里面强调很多次了,新发明新科技没有成
规模应用的情况没有意义:
‘
国朝以前,民间汲水、灌溉工具多用戽斗、辘轳、桔槔等传统工具,效率很低。
国朝非常重视水利,有专门的水部郎中管理水利,并且也开发出了效率更高的汲水工具,
即斗式水车和龙骨水车。
灵州黄河两岸,非自流渠的地方,使用的就是这两种水车。
此时的渭水两岸,已经立起了几座筒车。此车发明于隋代,兴盛于国朝。渭州都作院襄武
分院在接到命令后,赶制了几具。此物可利用水流冲力汲水,浇灌田地,正所谓“连筒灌
小园”是也。
筒车可大可小,既可以用在谷中涧流处,亦可用在大河之上。
军工企业为民间农业生产打制器具,在这个年代比较少见。不过都是抢来的工匠,邵大帅
很想得开,就当没抢到好了,先让他们为民间生产服务。
不这样做真的不行。古代发明一种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推广。有的发明出来几百年了,
但可能全国大部分人都没见过,都不知道。
戽斗商代就有了,桔槔春秋末年也有了,但到了国朝,也不多见。即便到了明代,徐光启
还要在书里给人们科普这种东西,很多地方的百姓,还自己到河边挑水,而没有汲水工具
可用。
国朝汲水工具推广最多的地方,其实是军屯田地,民间用得少,会制作此物的匠人更是少
之又少。军屯荒废后,筒车之类的自然更少了。尤其是北方,连年混战,地方残破,灌溉
系统日益荒废,器具更是匮乏得很。
另外,东西生产出来了,维护修缮也不能落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后续维护可能比生产
制造更加重要。
这个事情,就涉及到人才体系的培养与建设了。
穿越者发明一个东西,立刻造福天下,这是不可能的!你要有生产制造部门,要有后续研
发改进部门,要有推广部门,要有维修部门,总之要成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建立,才是最
困难、耗时最久、成本最大的。
但没有这个体系,你发明的东西就完全是破铜烂铁,没有一丝推广起来的可能。
筒车的制造,可以暂时让都作院着手,但后续的维护,肯定要有人来做。
不是每个村都有木匠的,而木匠一般都很忙,未必愿意接这些活。
或许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由政府力量推动此事。筒车的维修都是小事了,后续还有
耕牛的驯养、铁质农具的推广、良种的推广等等,都可以打包一起干了。
别说老百姓不傻,看到好东西就会用。事实证明,出于多种因素,好东西还真没有普及,
老百姓真不用,继续低效率地生产著。
’
‘
“好,某等著。”邵树德笑道:“哪家做的农具又好用又价廉,某便让营田司买哪家的
。”
“自无问题。”野利经臣笑道。
五万件农具,可不是什么小买卖,其利大焉。 而且这都是小事了,关键还是军器的
采买,那个更有赚头。
邵树德看着野利经臣兴奋的模样,有些想笑。
他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意图。
穿越者到古代,发明一个东西,有用吗? 不敢说全部,八九成没用,因为没有体系
,不存在其生存的土壤。
邵树德见过灵州都作院用的那种一推一拉的双木扇风箱。 这玩意唐代就有了,然后
消失了,一直到元末明初,才再一次出现,合著你重新发明了一次历史上已经发明的东西
是吧?
最坑的是,还一直用到清末,整整一千年,没有任何本质的进步。
隋代发明的筒车,消失了。 后来人翻箱倒柜,从故纸堆找,几百年后搞了一个差不
多的。
为什么不断涌现发明,然后又不断消失,最后再重新发明?
战乱是一个因素。 但这说明使用得还不够广泛! 如果一种东西有很多人在用它,
有很多人在制造它,有很多人在维修它,那它就是刚需,即便有战乱,也不会消失。
简单的一个筒车,发明它的人可能没挣到什么钱,制造和推广的人也没挣到什么钱
,自然大家都漠不关心了,这就是没有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火种没有散
开。
穿越这种东西么,历史上其实“真实”发生过。
欧洲大航海时代,有一艘船在美洲近海沉没,有几个人死里逃生,游泳上岸,其中
有教士,有军人,有水手。 他们被印地安人救了,很好,运气不错。
十余年后,他们被一艘英国还是荷兰商船发现了。发现时,这几个人和印第安人一
起,使用石质农具种玉米。 他们没给印地安人社会带来一丝一毫的改变,这是一件匪夷
所思的事。
穿越者发明的东西,如何不被时代给整消失,有它生存下去的土壤,并且自我进化
,这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邵树德在做实验,看看能否建立一个体系,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体系如果能建成功,其实不需要你发明任何东西,它会自己运转,靠利润作为驱动
力和润滑剂,不断改进,推陈出新,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不然的话,你的发明就是一个玩具,没人用,放那吃灰,很快就消失。 几百年后,
有人再一次重复“发明”,然后再消失,有意思吗?
’
‘
“杨悦杨都头远征碛北大胜,获牛羊马驼数十万。大王喜甚,令给幕府、州县官员分发赏
赐。”金崇文回道。
“难不成把虏获的牛羊马驼分了?”李杭听到消息也极为振奋,心情大好之下,开
起了玩笑。
“哪能呢。”金崇文笑道:“赏赐些肉罢了,我便在这采买呢。”
“什么肉?”李杭问。
“火腿。”金崇文道:“醃制、熏制的都有。”
李杭一下子来了兴趣。 他此去浙西,钱铠招待他时,便有火腿,说此物产自婺州金
华县,甚是美味。 李杭尝了之后赞不绝口,不过那是猪肉火腿,牛羊肉也能拿来做火腿
吗?
“现在灵州肉这么多了?都要做火腿了?”
“老牛越来越多,现在乡间每到秋冬时节,家家户户都宰杀牛羊,做醃肉。久而久
之,便有人外出收牛,到自己的工场内宰杀、做火腿。”
“原来如此。”李杭做官做久了,对这些民间日常生活确实不太了解。
同时也很感慨,居然有朝一日,灵州的牛多到有人可以开办工场,大肆屠宰,醃、
熏火腿的地步。 他去过都作院,知道作院里的工匠分工协作,打制器械可比单个铁匠块
多了,也便宜多了。
火腿工场,处理牛肉的速度应该也比农户快很多。 价钱嘛则不好说,因为农户往往
不把自己花的时间和劳力算进本钱,经常卖得很便宜,让人非常无语。
但怎么说呢,工场有人力、有场地,可以造炉子,一口气熏几百条火腿,可以弄很
大的盐池子,将数不清的肉泡在里边,优势还是不小的。
而工场的出现,说明城里人越来越多了,也有钱买工场产出的东西,这是大前提。
离开了火腿工场之后,李杭一行人进了城。 他先回了趟家,沐浴、梳洗一番,然后
换了身衣服,又匆匆出城,直奔城西的邵氏别院,抵达时已是傍晚时分。
巧了,邵树德招待他的晚餐也有火腿。
“工场的出现,不是我下一道命令就能有的。”刚刚从阿布思女儿身上爬起来的邵
树德谈兴很浓,用有些得意的语气说道:“没人买,工场就开不下去,自然只能关门歇
业。城东南那家火腿工场是张彦球的侄子开的,我早和他们说,把钱帛都放在库房里有什
么用?能让钱生钱才是最好的。灵夏老牛越来越多,草原诸部还在不断输入牛羊,早就
处理不过来了,只能上工场。”
这种自然出现的工厂让邵树德非常欣喜,比他自己下令开一家工场要高兴一百倍。
能够自然催生,说明有客观存在的土壤,这比你拔苗助长出来的更有生命力。
首先第一个前置条件就是牛太多了,多到靠传统方式处理起来很吃力,只能想办法
提高效率,这是生产供给侧。
在需求侧,老牛的大量上市,使得牛肉价格逐年走低,草原部落的“倾销”更是让
价格大幅跳水。与此同时,因为灵夏多年安定,粮肉奶产量远超河南、河北,已经不需
要那么多人去种地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其他行业,而且从这些行业内获取的收入足以
满足他们衣食住行的开支。
你看,需求侧的市场也出现了。
两方面条件成熟,便催生了许多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在这其中,解决了吃饭问题
才是最根本的,不然就需要把所有人都赶到地里去生产食物,不会有人去铁匠铺、砖窑场
、林场、马车行等,小手工业者和工场工人的数目无法扩大,消费人群就无法扩大,工业
发展就无从谈起。
没有市场,你发展毛的工业,有规模有限的小手工业就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