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w190a (las)
2022-11-27 13:07:42科技复杂度:
宋朝科技跟三国时代有差,但就不是决定性的差异。
也不要随便就拿工业科学革命的成果去比所谓的千年差距。
后面这部分进展相对于以前的速率和复杂度才真的是等比级数成长。
在战乱衰退时,一些大型工程类的技术容易被遗忘,
但小规模就能运用的例如农耕和冶金技术即使在所谓黑暗时代也在缓缓进步。
古代科技通常比较具备强韧度,只需要大致知其所以然,
细节摸索工法那些虽然还是有难度,但不至于像近现代那样,
卡各种前置科技。
穿越者如果只是带着,知道所谓火药比例的知识去穿越,
那要招集当代技术人员,完善方法还是要不小功夫,和大量资源投入。
但知道目标搞专案,是能提前催生技术的。
。。。。
农业生产能力/人力:
人口上来了,在同一块地上投入更多人力精耕细作,
或者开荒次等的田地。
总产量提高,人均产量降低,但这代表人力更稀缺或过剩?
以三国时代来说,
虽然农业技术落后于宋。
但因为战乱人口骤减,
其实可以稍稍类比黑死病后的欧洲,
一方面人口减少,对总人力是削减了。
但也因此提高了人力的运用弹性,让其能更灵活的应对市场。
然后想比较中西农业技术,
应该去看关键技术出现的时间。
至少在大部分时间段中,直接比人均产量毫无意义。
。。。。
火药/火器的军事价值:
老实说,只要看历史就知道,
火器即使在,不满足工业化生产的条件,尚未完全称霸战场前。
就早已具备了它的价值。
所以这么一个技术出现了后,就广为流传,不再消失。
最早期火器的应用比较类似于迷你喷火器/催泪弹。
首先在于心理战效果,
但除此之外,也至少在攻守城时能较易发挥作用。
这种时候其实差别在于有无而不是多寡。
虽然火枪受限于冶金技术与工艺,
要到达鸟枪等级是有难度的,或者成本可能过高,
但弱一级的手炮就粗糙耐用了。
另一种则是作为野战砲兵形式的小型炮,
这也活跃于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战场。
另外青铜铸炮也算是成本高但是降低技术难度的选项。
具备这些火器不能说无脑辗压,
但还是可以做为实在的战术优势。
。。。。
量产:
这边也想区分一下所谓量产的概念,
工业化之前的小作坊形式,即使效率有所欠缺,
但集合起来也是能大量生产军事物资,满足战争需求。
他们到底算不算量产?
我认为第一种量产门槛是,卡珍贵原料或专业技术人员,
所以限制了生产可能性。
只要不卡这两点,就只是投入人力多寡的问题。
第二种才是工业化流水线方式的量产概念,
在效率上进一步优化,来降低人力的需求。
。。。。
制硝:
硝石,诸卤地皆产之,而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
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
其实本来制硝成本最划算的方式,就是靠直接采矿、挖取特定泥土提炼。
但现实就是,有时候地理上区隔,或开战后的形式,
导致进口不到这种天然的硝。
而必须用较高的成本自己"人工制作"。
现实流传的方法本来就是欧洲各国在火药不可或缺的前提下,
被迫搞出来的急救章。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f/Salnitrera.jpg
与其觉得效率可笑低落,不如从中看出火药有这样搞也要弄到的价值。
再来看一些算式算半天,搞得好像,
有人专职吃饭拉屎来制硝一样,还说得像是为了制硝可以改菜单。
不制硝难道大家就不吃饭不拉屎吗?为了制硝让全民吃更好有可能吗?
而且其实这种方法的实行,除了主动去做硝床以外,
从各地现成的厕所/黑土挖就是一个利用现成/长久累积资源的操作。
这对于穿越者的设定来说,算是一个方便简单搞出一定数量的情况。
最简单可行的方式其实就是瑞典搞得这套吧。
https://reurl.cc/mZregV
专人巡回农村挖土炼硝。
文末提到每人年产最低要求是8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