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里,围绕着他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不少学者都做出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
毫不夸张的说,他建立的理论模型,重新定义了表面化学这门学科,也为计算化学开辟了
新的研究思路。
“2017年的化学奖已经颁给了冷冻电镜,15年获奖的DNA修复机制研究甚至干脆就是卡罗
琳斯卡医学院应该去考虑的东西。说真的,如果我们再不考虑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成果,我
们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可以干脆改名成生物奖评审委员会了。”
听到这句话,从事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彼得教授,有些尴尬地轻咳了一声。
“别这样我的朋友,生物化学也是化学的一部分……而且冷冻电镜,并不能完全算是生物
学领域的成果,其实也可以算是分析化学中关于方法论的研究吧?”
奥洛夫摇了摇头,“这种文字游戏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都知道它究竟改变的是生物,还是
化学。”
有人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在化学的五个二级学科里,诺奖给的最多的是高分子和生
物化学,所占比例甚至达到三分之一,其中生物化学包揽了26次化学奖,还有6次给了结
构生物学。
相比之下,真正意义上颁发给化学家的,有机合成方法学只拿过12次奖,至于无机化学就
更惨了……
====
一样也提到了诺贝尔奖,但可能把化学奖给主角的原因这小说整个好太多了。
那就是化学奖多数其实都是给了生物,而诺贝尔奖明明有生理学或医学奖。
所以争论点变成难得有真正重要的化学发现,但发现者太年轻了。
这种感觉才对嘛!一堆中国小说把诺贝尔奖说的好像随便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