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我想谈很久了,只是总找不到机会说,往下深究可能跟本版关系太少了XD
================================
自从"蓝色窗帘"一词从某个笑话->趣图中出现后,越来越多人开始自动的把国文课
教的赏析,国文老师对课文意境的评点统统都当成脑补,当成国文教育洗脑的证明,
还有很多跟风的人用这点做为删除文言文教育的论据,我认为是极为不妥的。
跟风笑一笑强制和僵化的人文教育没有问题,但觉得这些脑补毫无意义,
不值得学就是矫枉过正了。
文青/假文青/你的国文老师/假掰作家/所谓文学界的人为什么能够脑补出一套
连作者本人都搞不懂的赏析呢? 因为所谓的"国文造诣",是一种思维定式。
所有被称为"有文学价值" "高雅" "优美"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绕着这一套思维定式
在走的,没有例外(欢迎列举例外)。
古人作诗写文章通常是先有了意境,再开始脑内列句填字blahblahblah;
(再屌一点,像苏东坡一样文学底子比肚皮上的三层肉还厚,就可以"妙手偶得之"了)
现代作者或许有先下笔行文,直抒胸臆后再由文章整体呈现出其意境的习惯,
或者根本完全没有主动的考虑其意境,但是这个叫"意境"的东西还是存在。
为什么? 没有意境,就无法让人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不会感动,没有感动你这篇文章
就不会很不幸的被放到国文课本/XX集/XX节选上。
(这就是你们这些人可以随意曲解作者的意思然后擅自把它当成标准答案的理由吗?)
是的。 几千年沉淀下的思维定式,就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社会学科。
排除掉了和谐/政治正确/操弄意识形态/洗脑,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经由正确的
(模糊分析)步骤,得到一个可以让多数人接受的答案。
做不到这点,你就叫国文不好,就算你是作者本人也一样。
举几个(不一定正确的)例子:
谁说剑外忽传收冀北以后,杜甫不能为他踢到桌脚的小姆指哭?
谁说写满吃人的无名书不能是周树人食人族亲戚的食谱?
谁说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的差别不能只是佛印的手部动作差别?
你要是能理解某些诗/词/古文/现代文的赏析注释,却觉得某些是蓝色窗帘,
在发趣图/meme/嘘蓝色窗帘/骂教育部被狗干之前,麻烦偶尔(真的是偶尔)
考虑一下为什么人家会写出这样的赏析/注释? 是以哪些章句/关键词为着眼点?
哪些句子/文脉/意象会因为古人做过哪些事被自动理解为某个意思?
哪些修辞/句读/句型在什么文体中大量出现会被理解为什么意境?
我不懂,我不知道,我不会,这些都是脑补,一百万人有一百万种解释,
这些蓝色窗帘懂了还不是领22k,中文系记者也是整天发错字教育部长也乱用成语啊,
我就是被九年一贯害死了,文言文狗屁用都没有,支那文遗毒不用懂,
麻烦教育多关心原住民语言/台语文好吗,老师整天用自己的理解洗脑zzzzzz。
.......反驳的方式多不胜数,但是我想这些没什么建设性的逃避不是什么好事。
===============
我不会为国语文教育的僵化辩护,我也不觉得蓝色窗帘就可以凌驾人作者本人的意思,
同时我也不觉得在现代把这种思维定式培养到极限就是多狂跩酷炫屌可以他妈考壮元,
但是我想在大家嘻嘻哈哈(或许也不是认真的)觉得文学赏析都是狗屁脑补的时候,
希望(本版应该都是)对文学有兴趣的人能够找一个机会,一次就好,认真的审视一下
什么叫做文学赏析。看看这群国文老师到底是除了放狗屁领18%出国旅游等死一无是处
的死公务员;又或者,他们真的至少在某个部份学有专精,真的以他们受过的教育和
训练(至少尝试)把一个文化的精神和思想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