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ikileak (anonymous)
2015-08-12 21:46:30※ 引述《szachary1020 (墨)》之铭言:
: 大家好
: 打给贺
: 请问若是加大中冷
: 以最大散热效果为前提之下
: 主要变因是在何处?
: 中冷器材质? (铜制或铝合金?
: 中冷器厚度?
: 中冷器撞风表面积?
: 若是中冷排挡在水冷排前面
: 对于水冷排影响大吗?
: 有请前辈指点!
以下是小弟的心得,有些术语我不知道怎么翻就用英文,不好意思。
如果用热阻thermal resistance的观点看中冷(charge air cooler, or CAC),市面上累似CAC这种热交换气的加压空气或冷却空气的热对流热阻比起它的热传导热阻通常大一百倍以上(跟流速相关),又分隔冷热气的壁厚大概小于1mm,所以改善CAC的材料对于冷却效果很低。你可以增加散热鳍片(fin, turbulator)密度或外型去破坏边界层提升热对流,但压降也上升,牺牲boosting的目的,所以设计上是找妥协,最佳化。
几何外型上如果空间许可,理论来说薄片状(full-faced, like the shape of radiator) 因为面容比(surface to volume ratio)大,散热比较有利,冷确气流的压降较小,可是加压空气能否从单一进气口均匀分配到每个管路是一个挑战,而且一但达到均匀分配压降又会提升,这是full-faced CAC的状况。
但实际上还要跟评估放置点能否提供顺畅冷确气流等。
不过我很肯定气冷CAC一定得在AC condenser或radiator前面,不然跟本无用。不要担心这两个元件,假设你提供适当的冷确气体流量,它们radiator和AC condenser的工作流体温度进口温度通常高于吹过CAC的冷确空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