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这几年因为缺司机的问题,很多的路线整并或调整逐渐浮上台面
但很大一部份的问题是,因为可能会牵涉到民众生活习惯的变化
有些时候就会因为里长民代等因素而受阻
这部分除了可能要再评估必要性或继续沟通以外
另一个比较让人好奇的是,到底是生活习惯的需求才会催生路线,还是路线本身也会塑造生活习惯?
因为以部分发展较快的区域来说,新的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影城,医院,国民运动中心,甚至是新的台铁通勤站,高铁站,国道客运转运站,饭店跟景点,在近年来陆陆续续出现
但公共汽车路网却未必能配合这些设施调整
结果不但导致当地居民(尤其是新移入者)因路线不合需求,使用大众运输的意愿低落
(但实际上该都会区的大众运输市场潜力未必没有,可参考台铁在当地的运量)
业者也因为路线偏离居民实际需求,导致缺乏竞争力,然后就更留不住司机,甚至倒闭
(甚至因为发展较快,车流量增加较大,使竞争力又因为塞车问题再降低)
那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因为路线调整,需要跟在地民众沟通
拿路线调整后会经过更多学校,百货商场,医院,车站,运动中心等优点
有没有办法说服原本反对的民众或民代接受,抑或是创造出支持大于反对的民意呢?
另外一方面,是否真的会有原本对没车的人来说,虽然不远但没什么诱因前往
(或是说交通上不方便的阻力太大)
但因为开了新路线可以直达,所以就常常前往,使生活习惯有所改变的状况?
如果说距离真的不算远,在路线的规划或路网的调整上,是不是该多多促成呢?